中班主題活動教案:我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班主題活動教案:我,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理念:
在如今多元化的幼兒教育領域中,我認為最富有中國特色的是“田野課程”。它把幼兒當作有特殊需要和興趣的個體,看作問題的發現者與探索者,用多種方式表達認識和感受。注重幼兒的興趣、生活、活動的延伸和聯系。因此,根據“田野課程”的理念,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我”這個主題,讓幼兒去面對生活,在情境中學習,來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主題選擇:
中班幼兒的思維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點,不善于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只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快樂。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由于幼兒社會交往技能的缺乏,很容易發生各種矛盾,并且不太會解決問題。鑒于幼兒上述一些情況,我選擇了該主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準則,培養幼兒的社會性。
活動目標:
1、尊重幼兒,滿足他們的需要,鼓勵幼兒與環境互動。
2、體驗“我”在游戲、生活中快樂的情感,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
3、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鼓勵幼兒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克服困難的嘗試。
4、通過多種方式,充分利用家庭幼兒園等教育因素,來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活動流程:
活動一:認知活動—我自己
通過認識自己的姓名、性別、測身高、自主繪畫等一系列手段,從而讓幼兒從多方面認識我的一些特征。
活動二:家園活動—我的家
讓幼兒了解自己的生長環境,然后把它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比較、討論等形式,加深對“家”的印象,分享共同的情感體驗。
活動三:生活活動—我會……
通過讓幼兒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疊被、系鞋帶……從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表現力。
活動四:語言活動—我喜歡……
通過語言描述和肢體語言來介紹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的學習活動是一個進行中的、可以改變的、開放的過程,根據幼兒經常在盥洗室、走廊邊講一些小秘密這一特點,我改變了原定教學活動的形式,更改為活動區活動—悄悄話:用屏風隔出一角,讓幼兒在這個小天地里說悄悄話,從而培養孩子交往的技能。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活動,幼兒對于“我”的一些特征、生長環境、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認識,并且在自信心和自我表現力方面都有所增強,但是合作、交往的技能還很不夠,因此,我又設計了一項社會性活動:好朋友。這是我重點要講的,設想通過這項活動來培養幼兒合作能力。在此,我設置了一個自由、寬松、愉快的環境,采用音樂游戲的形式進入場景,通過《小雞和熊》的故事,讓幼兒知道要相互合作,接著讓孩子分別扮演角色來進行“好朋友”的游戲。幼兒兩人一組,一人蒙眼一人睜眼,互相幫助,共同跨過由多只可樂罐設置的小矮墻,到達小城堡。
第一次游戲:失敗。小矮墻被撞翻了,請幼兒講一講怎么會發生這種情況?有的說:“他沒扶住我?!庇械恼f:“他沒說清楚。”再此教師引導孩子們展開激烈的討論:怎樣才能使小矮墻不被撞倒?然后進行第二次嘗試,結果還是失敗,再討論、再嘗試,通過反復的嘗試來解決問題,鼓勵幼兒克服困難。當發現有個別幼兒能順利地通過時,我及時讓他們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跨過小矮墻的,然后再讓大家一起來試一試,通過嘗試,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順利通過到達了小城堡,好朋友手拉著手歡呼雀躍,在此同時既鍛練了幼兒的身體,又增強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和交往技能,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活動七:采用家庭的教育因素,進行雙休日“幼兒家庭結伴游戲”活動,讓孩子們自由地、愉快地通過家庭結伴游戲活動,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活動八:美工活動—我的朋友
讓幼兒通過美術活動,制作小鏡框—我的朋友,進一步促進幼兒之間的情感。
活動效果:
經過這次活動以后,我班幼兒在社會性方面、交往方面明顯有不少進步。在活動中,開始會共同協商,解決同伴間發生的矛盾,家長們也反映,在家庭中自己的孩子與伙伴在玩時爭吵的現象減少了,通過一系列活動,基本達到預期所定的目標。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照片、錄像使幼兒知道自己會漸漸長大。
2.幫助幼兒了解自己在身體和學習、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變化。
3.培養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喜愛自己的情感。
4.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⑴ 嬰兒時期的照片(人手一張)
⑵ 嬰兒時期用過的衣物、物品、寶寶卡。
⑶ 幼兒時期與照片相對應的錄像、攝像機、電視機、錄像機。
活動過程:
⑴ 試用自己小時候的物品,感受自己長大了。
“這里有一些東西,是誰的呢?”
“請你們來試試,穿一穿,看看你發現了什么?”(通過試穿小時候的衣物等,使幼兒發現現在與小時候的變化)
“這些是你們自己的東西,為什么你們會穿不上、用不著呢?”
小結:這些是我們小時候的東西。現在,我們長大了,所以都穿不上,用不著了。
⑵ 認識寶寶卡、比較小腳的變化
“請你們和小時候的小腳比一比,發現我們的小腳變大了、變胖了。我們小時時候的東西也用不著了,因為我們長大了。”
⑶ 對比錄像和照片,說說自己的變化。
1) 身體上的變化
① 量身高、體重,通過現場量身高、稱體重了解到現在比小時候長高了、變重了。
② 吃飯,通過看小時候媽媽喂奶的照片,再看現在自己吃飯的錄像了解到自己長大了。
③ 牙齒、頭發,通過看嬰兒期沒有牙齒、頭上光光的照片,再看現在的小朋友用牙齒咀嚼食物,摸摸自己的頭發感受到自己的變化。
教師總結:你們小時候很小、很輕,沒有頭發和牙齒,每天吃牛奶和稀飯。現在你們長大了、長高了、變胖了,長出了牙齒,會自己吃許多有營養的飯菜。
2) 學習、生活能力的變化
① 穿衣服,通過看小時候媽媽抱著穿衣服的照片,感受到現在我們會自己穿衣。(通過看錄像)
② 走、跪、拍球,幼兒看錄像里的自己在走路、跑步、左右手拍球等,感受到自己長大了。
③ 搭積木、畫畫,通過看錄像知道自己會玩各種各樣游戲、會畫畫。
總結:我們小時候什么事都要爸爸、媽媽幫忙,現在我們長大了,都能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拍球、和小伙伴一起搭積木,還會畫畫、玩油泥,學會了許多本領。
⑷ 讓幼兒知道自己還會長大,學到更多的本領。
“你們的本領是和誰學的?在哪里學的?”
“你們還會長大嗎?長大了會怎么樣 ?”
(會認識更多的朋友,學更多的本領……)
活動目標:
1. 學習用多種不同材料通過畫、剪、貼等裝飾自己的相冊。
2. 體驗自己從出生到現在是個不斷成長的過程。
3. 積極參與成長過程中快樂往事的交流。
4. 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 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不同的紙、筆若干,剪刀、膠水、照片等人手一份。
2.錄音兩段、錄音機一個,小本子每人一份。
3.向父母采訪過自己已記憶模糊的快樂成長往事。
活動過程:
1. 出示照片,引起幼兒興趣。
師:“你們認識這些照片嗎?猜猜是誰?這些都是什么時候的照片?”比一比,有那些變化?
2. 通過排序體驗自己的生長過程。
師:“.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叫什么?他有那些特點呢?想知道你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是怎樣慢慢長大的嗎?出示圖片,請幼兒排序。
3. 分享成長的快樂。
師:“在我們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許許多多快樂的事情,有一部分我們能自己回憶,記不得的我們也回去采訪過爸爸媽媽了,你們愿意把你們快樂的往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嗎?”我們再來聽一段錄音,通過父母的錄音分享快樂。
4. 提供多種不同材料通過畫、剪、貼等裝飾自己的相冊。
出示裝飾好的相冊,幼兒欣賞。
選擇不同材料為自己做《我成長,我快樂》相冊,過程中,可請客人老師幫助寫提示語。
活動反思:
選材主題是來自于生活,只要是貼近他們的生活,活動的開展必然會受到關注。而且主題確定在于老師平時對孩子的交談,喜好關注,及時抓住他們所關心的熱點,是大部分幼兒感興趣。興趣是所有活動的動機,我們應關注、尊重并追隨孩子的興趣,不斷創造、探索,感知的平臺,不斷拓展他們的經驗和視野。
設計理念: 在如今多元化的幼兒教育領域中,我認為最富有特色的是“田野課程”。它把幼兒當作有特殊需要和興趣的個體,看作問題的發現者與探索者,用多種方式表達認識和感受。注重幼兒的興趣、生活、活動的延伸和聯系。因此,根據“田野課程”的理念,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我”這個主題,讓幼兒去面對生活,在情境中學習,來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主題選擇: 中班幼兒的思維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點,不善于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只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快樂。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由于幼兒社會交往技能的缺乏,很容易發生各種矛盾,并且不太會解決問題。鑒于幼兒上述一些情況,我選擇了該主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準則,培養幼兒的社會性。
活動目標: 1、尊重幼兒,滿足他們的需要,鼓勵幼兒與環境互動。
2、體驗“我”在游戲、生活中快樂的情感,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
3、自由活動的機會,鼓勵幼兒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克服困難的`嘗試。
4、通過多種方式,充分利用家庭幼兒園等教育因素,來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活動流程:
活動一:認知活動—我自己
通過認識自己的姓名、性別、測身高、自主繪畫等一系列手段,從而讓幼兒從多方面認識我的一些特征。
活動二:家園活動—我的家
讓幼兒了解自己的生長環境,然后把它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比較、討論等形式,加深對“家”的印象,分享共同的情感體驗。
活動三:生活活動—我會……
通過讓幼兒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疊被、系鞋帶……從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表現力。
活動四:語言活動—我喜歡……
通過語言描述和肢體語言來介紹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的學習活動是一個進行中的、可以改變的、開放的過程,根據幼兒經常在盥洗室、走廊邊講一些小秘密這一特點,我改變了原定教學活動的形式,更改為活動區活動—悄悄話:用屏風隔出一角,讓幼兒在這個小天地里說悄悄話,從而培養孩子交往的技能。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活動,幼兒對于“我”的一些特征、生長環境、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認識,并且在自信心和自我表現力方面都有所增強,但是合作、交往的技能還很不夠,因此,我又設計了一項社會性活動:好朋友。這是我重點要講的,設想通過這項活動來培養幼兒合作能力。在此,我設置了一個自由、寬松、愉快的環境,采用音樂游戲的形式進入場景,通過《小雞和熊》的故事,讓幼兒知道要相互合作,接著讓孩子分別扮演角色來進行“好朋友”的游戲。幼兒兩人一組,一人蒙眼一人睜眼,互相幫助,共同跨過由多只可樂罐設置的小矮墻,到達小城堡。
第一次游戲:失敗。小矮墻被撞翻了,請幼兒講一講怎么會發生這種情況?有的說:“他沒扶住我?!庇械恼f:“他沒說清楚。”再此教師引導孩子們展開激烈的討論:怎樣才能使小矮墻不被撞倒?然后進行第二次嘗試,結果還是失敗,再討論、再嘗試,通過反復的嘗試來解決問題,鼓勵幼兒克服困難。當發現有個別幼兒能順利地通過時,我及時讓他們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跨過小矮墻的,然后再讓大家一起來試一試,通過嘗試,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順利通過到達了小城堡,好朋友手拉著手歡呼雀躍,在此同時既鍛練了幼兒的身體,又增強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和交往技能,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
活動五:采用家庭的教育因素,進行雙休日“幼兒家庭結伴游戲”活動,讓孩子們自由地、愉快地通過家庭結伴游戲活動,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活動六:美工活動—我的朋友
讓幼兒通過美術活動,制作小鏡框—我的朋友,進一步促進幼兒之間的情感。
活動效果: 經過這次活動以后,我班幼兒在社會性方面、交往方面明顯有不少進步。在活動中,開始會共同協商,解決同伴間發生的矛盾,家長們也反映,在家庭中自己的孩子與伙伴在玩時爭吵的現象減少了,通過一系列活動,基本達到預期所定的目標。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