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初中三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初中4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初中 篇1各位評委早上好!我說課的課題是《重力》,原標題是《重力 力的示意圖》。我計劃將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講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示意圖。第二課時講重力。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重力》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首先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蘇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在學習重力力之前,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測量等,本節課再學習常見的,具體的一種力——重力,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基礎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課
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了解重心。
②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參與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計劃,能收集實驗信息。
②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學習信息處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樹立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思想,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后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知識的應用——重垂線,則為本課的教學難點,這是因為對剛開始學習力學知識的初二學生來說,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經驗。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感性材料豐富的教材特點和初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力求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 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于提升訓練的密度及廣度,能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系。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彈簧測力計、鉤碼、圖片等一些器材。
設備:多媒體
五、說教學過程
由于八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的力,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3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蘋果下落)普通的現象,偉大的問題,(飛流直下的瀑布、高臺跳水的運動員、踢出去的足球落向地面等)。教師接著問:產生這種現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由于學生在小學自然課上已有物體受地球吸引的認識,學生會比較容易說出吸引等詞。
(這樣引入可以激發學生想要學習重力的愿望)
(二)新課教學
1、什么是“重力”(5分鐘)
進一步從力的作用效果啟發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蘋果向下落?蘋果的運動狀態改變了沒有?改變了?為什么?受力了。所受的力是誰給的?地球。地球對他附近的物體由于吸引的作用而產生的力。總結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因為插圖直觀、形象,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知道了重力的概念后教師接著讓學生充分例舉他們熟悉的重力現象,使他們意識到地球周圍的一切物體時時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接著以下落的蘋果為例,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及重力的三要素。并按重力的方向、大小、作用點的順序組織教學。
2、重力的“方向”(8分鐘)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豎直方向。然后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為了讓學生正確了解“豎直向下”,避免與“垂直向下”相混淆,我做如下的演示:把一小球用細線懸掛在水平放置的鐵架臺上,觀察細線的方向。然后再把鐵架臺底座一側抬起(模擬在不平地面的情況),在抬起過程中再次觀察細線的方向。提出問題:兩種情況下觀察的方向是否一致?與當地地面情況是否有關?是否與當地地面一定垂直?學生經過分析得出:重力方向不一定始終垂直于地面,教師這時可指出:但它垂直于水平面,我們觀察到的這個方向與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稱為“豎直向下”
對于重力方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重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感性認識。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循序漸進學生易于了解。
3、重力的“大小”(10分鐘)
這部分內容我想設計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索,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體會探究性實驗的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論證,得出結論。
本節課中讓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數量鉤碼的重力,并把數據記錄下表,由學生分析數據、總結實驗結果。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 ……此處隱藏2358個字……操隊形散開,師生共同做行進間徒手操,使相關肌肉、關節、韌帶得到充分活動。8分鐘
第二為基本部分,安排時間為30分鐘
1.教師示范動作
老師在隊伍中間做一個的腳內側踢球的動作的完整示范,然后在進行兩次分解動作講解
2.學生進行3組 *10次腳內側踢球無球動作練習 結束后 老師進行集體動作糾錯
3學生進行3組*10次 腳內側踢固定球動作練習
4.學生分成兩組 相向站立 進行3組*10次短距離的腳內側踢球練習 在期間老師進行個別糾錯
5.優生示范。
選擇兩名動作較好的同學進行動作示范,并進行表揚,樹立學習榜樣。
第三是結束部分,時間安排為5分鐘
學生排成四列橫隊集體做放松操后,教師進行做教學總結,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本技術動作的理性認識,然后器材回收。
八.效果預計與所需場地器材
預計本課平均心率為100--110次/分,最高心率為145次/分,場地 半塊足球場 器材 20個足球
說課稿初中 篇3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課是《思想品德》(人教版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的人身權利”第四課“維護我們的人格尊嚴”第二課時的內容。通過第一課時學習,學生已初步了解了人格尊嚴權的內涵,集中表現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本課時將進一步具體說明其中的肖像權和姓名權,使學生懂得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和他人合法權益。
本課對應的課標要求是:“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部分——“了解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姓名權不受侵犯,能夠自覺尊重他人,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合法權益?!?/p>
2、對教學目標的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與同學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權和肖像權的不良表現,體驗給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姓名權和肖像權的責任意識;加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維權意識。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區分哪些行為是侵犯公民姓名權和肖像權的行為;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和他人姓名與肖像權的能力,能夠運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責任。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認識肖像和姓名是一個具體的人的兩大外在標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權的含義和內容,侵害姓名權的表現形式與后果;懂得肖像的含義及作用,肖像的內容,侵害肖像權的表現形式與后果。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權和姓名權,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權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難點:公民在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要履行維護他人肖像和姓名的義務。
確定依據: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對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認知較差,在生活中侵犯他人此類權利的事情以及自身權利被他人侵犯的事情時有發生;部分學生更是出于好奇好玩、不懂尊重他人,加之電腦技術的發展及網絡的虛擬性,在網絡上惡意損毀、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為也屢見不鮮,因此有必要教育學生重視維護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說教法:
1、問題教學法:、分析問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指導學生觀察周圍環境,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
2、調查分析法:通過學生對周圍侵權現象的發現與調查,了解現實生活中種種侵權行為,引發學生的思考,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3、體驗教學法: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切身感受權利的意義,從而激發他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尊重他人權益的意識。
4、案例教學法:再現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過分析,了解并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5、多媒體教學:借助多媒體手段,利用生動的漫畫與動畫,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1、合作交流法: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及探索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合作意識,培養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2、體驗學習法:通過玩游戲和小品演繹,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法律的興趣,更有助于情感的理解與升華。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具體步驟
教學目的
課前準備
①收集名人圖片,準備游戲道具,排演小品“喂”
②搜集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有關侵犯姓名權和肖像權的案例和素材。③查閱有關肖像權、姓名權等法律知識
培養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形成期待心理;
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講授新課
①游戲環節:蒙著眼睛猜猜他(她)是誰?可以怎么猜?(看容貌,叫名字)
點評:肖像和姓名是我們將不同的人區分開來的兩大外在標志
②名人圖片欣賞
③案例:劉翔與阿爾法故事,思考:他們行使了什么權利?具體內容包括?
④案例“變變變”思考:以上行為侵犯公民什么權利?應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⑤小資料展示不構成侵犯肖像權的幾種情況。
⑥小品演繹“喂”(正反演繹),認識姓名的重要意義。
⑦案例“我的名字我做主”“起個好名字”思考:壽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名字嗎?父親有權阻止嗎?
⑧案例分析“求婚后傳”思考:
王先生是否侵權?李小姐應該如何維權?
⑨課堂小結:請同學們尊重他人的肖像權和姓名權,同時依法維護自己的肖像權和姓名權,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公民。
①以游戲的方式導入新課教學,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②引導學生認識肖像的含義、作用。
③引導學生認識肖像權的具體權益。
④引導學生認識身邊侵害肖像權的行為表現和侵害肖像權的行為要承擔的責任,把握本課教學重點。
⑤引導學生了解肖像權行使的限制條件,突破難點。
⑥通過小品演繹同學身邊的“小事”,使學生懂得姓名和個人人格的關系。
⑦引導學生了解公民姓名權的具體權益;明確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權;同時學會用辨證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取姓名的現象,從而掌握本課的又一重點。
⑧引導學生認識侵犯姓名權的具體情景,學會維護自身權益,突破難點。
鞏固新課
板書展示
課堂練習:判斷正誤、分析案例
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結合課本的知識點,適當地幫助學生總結與鞏固本課知識。
五、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采用活動式教學,通過游戲、小品、生活案例分析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理念。
通過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也培養了學生對法律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教學過程中盡量少評價他們的描述正確與否,讓他們自主發現,享受成功的喜悅。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