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1《老人與海鷗》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從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老人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受傷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
教學中我圍繞“老人對海鷗的關愛”“海鷗對老人的依戀”兩條主線,在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進行文章內容概括練習的同時,著重學習“老人對海鷗的關愛”這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通過研讀細節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
開課伊始,我讓學生用一個詞、一個字或者一句話概括讀完課文后的感受。有的說,感動,有的說感受到一種親情,一種愛。聽到各種不同的感受,我知道學生至少已經愛上了這篇課文。于是我順勢問道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很快學生抓住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的關鍵詞,三個“褪色”。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是一位執著勤儉節約的老人。當然我并沒有就此罷休,讓學生想像老人還有什么褪色,學生說;帽子褪色了,鞋子褪色了……我話鋒一轉,那十多年來,老人的什么沒有褪色呢?學生說對海鷗的精神品質沒有褪色,我知道這個答案不準確,但我并沒有及時糾正。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老人()海鷗?!边@道填空題。讓學生在研讀文本的第一部分之后給括號里填上適當的詞語。學生通過研讀在括號里填上了“舍不得、眷戀、顧戀、依戀”等詞語。學生通過對以上細節中關鍵詞的研讀已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與和諧。
以關鍵句為教學線索讓學生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
開課后,當學生找到三個“褪色”之后,我便問學生老人的布衣,藍布包,塑料袋為什么會褪色呢?很快學生找出課文第十二自然段“十多年來,每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給海鷗送餐”這一句作為其答案。于是在研讀老人死后海鷗的表現時我始終圍繞這一連接全文的主線進行教學。
當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細節的研讀過后,我再一次問道,十多年了,老人的布衣褪色了,藍布包褪色了,塑料袋褪色了,可能解放鞋也褪色了,但什么沒褪色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老人對海鷗的愛,海鷗對老人的愛永不褪色。
《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2課前仔細讀了讀教材,我們集體備課組也經過了仔細的討論,因此準備是充分的,但是,事與愿違的時刻總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今天的課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習學生自學了生字詞,課堂中先檢查了生字詞的自學情況。然后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的表現就不積極,除了幾只小手舉起來了,其他學生紋絲不動。但是教學任務在幾個學生的配合下還算完成的。接著,找出文中描寫老人和海鷗關系的一句話,這時出現了兩種情況,學生坐在座位動眼不動手,在我的幾番催促下他們才勉強拿起了筆,但是我也看出來了,他們只是在畫句子而已,畫的并不太準確。
今天上的是第一節課,是學生精神最為充沛的時刻,學生為什么會這樣的表現呢?我有點不太明白,但是課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于是我繼續投入課堂中。
緊接著,我讓學生自學課文中的老人對海鷗像親人的部分,讓學生找出讓自己感動的片段,然后寫下自己的體會。由于我在布置任務前進行了一次簡短的談話,此時學生的表現還算積極。
學生自學了大概15分鐘,開始交流學習的時候,課堂又出現了沉悶的氣氛。這課啊,真夠壓抑的!我的情緒在幾番打擊下,也有點堅持不下去了。幸好,沒過多長時間就下課了。
課間我調整了情緒然后精神飽滿開始上第二堂課。第二堂課的時候,學生依然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們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回答問題的,并不是心甘情愿主動舉手。
課后我想是不是我對學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課堂中學生能踴躍發言。不過換種思維想想,學生既然會談了,讀懂了,老師又有何用呢?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口若懸河只是我的善良愿望,本就不善言辭的農村學生,既然不會說,那就讓他們寫,我們也不該強求所有的學生都能滔滔不絕,畢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外交家,能夠與他人順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作家,他們能用語言表達日常需要表達的就可以了。讀書本就有一種意境,
不可言傳,我們教師是不是應該允許這樣的意境的存在呢?身為老師,有的時候真覺得悲哀。
《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3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第一,充分的讓學生讀。語文教學要“讀占熬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并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嘗試析疑、評價、研討、感悟,夠接受知識的更新、學習方法的輔導,同時嘗試做簡單的學習匯報,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能力訓練的過程。
第三,創新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課文學完后進行創編獻給海鷗老人的碑文。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發展情況設計的課文練習。特別拓展延伸閱讀,貫穿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超文本閱讀,這也是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分層教學的需要而精心設計的。
失敗之處: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首先是對學情把握不足。新班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不熟悉,膽怯害羞不敢發言;不能領會教師的教學要求,所以課堂氣氛沉悶。
其次,教學時間把握不準,前松后緊,導致拓展延伸不到位。
最后,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于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定教!
《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4上完《老人與海鷗》一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僅僅因為文中那感天動地的場面,更重要的是在我教學時的處處得失,讓我不停的咀嚼著,回味著。
本文屬精讀課文,需兩到三課時才可完成教學目標。如何將如此大容量的文章濃縮于短暫的四十分鐘,又要將文中豐富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出來,實在是蠻傷腦筋的事情。何況一篇課文四人同時執教,同課異構需盡量避免雷同,所以我在備課之初著實考慮了許久,到底應如何另辟蹊徑,發揚自身的教學風格呢?
眾尋資源無數,風格各異的教學設計比比皆是,大同小異的教案也隨處可見,真是千個師傅萬個法,同行們雖是殊途同歸,但卻要看這路誰走的最精彩。上課前我學習了很多資料,觀摩了很多課例,甚至將語文新課標也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好好武裝了一下自己的頭腦,走在新課程理念的大道上,我相信我不會走錯。
< ……此處隱藏8970個字……的、碎的。師:為什么要把餅干弄成???說明了什么?
生:老人細心。
(評析:引導學生在讀中注意咀嚼語言文字,品味蘊含在重點詞句中的深刻含義,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換詞、畫詞理解等方法將語文知識轉化為理解與應用的技能,使語文閱讀實踐活動行之有效。)
五、巧用課外資源,對比中體會“愛”
師:是啊,在老人去世以后,他的塑料袋里還裝著許多這樣“餅干丁”。在餅干的背后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老人當時的工資收入只有308元,而當時的餅干是4.5元一斤,老人為海鷗要么幾十斤這樣的餅干。老人會抽煙,但他購買的僅僅是0.3元一包的香煙。(師隨機板書:308元、4.5元、0.3元)
(生有點驚訝,感到震撼)
師:這些數字說明了什么?
生: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
生:把海鷗的生活看得比自己重要。
師:這位老人是怎樣的一位老人?
生:慈祥……
師:在寫老人的時候,文中幾次用到“褪色”這個詞?說明了什么?
生:老人的生活十分簡樸。
(評析:這一環節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課程資源整合利用,教師把主人公背后的故事引入課堂,為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鋪墊。)
六、配樂朗讀,深入體會“愛”
1、師配樂范讀。
2、生配樂朗讀。
(評析:通過畫面與音樂的渲染,師生在其中感動著,在讀中展現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七、觀看視頻,想象寫話,課外拓展,升華“愛”
1、觀看老人喂海鷗的視頻。
師:這是老人在喂海鷗時的情景??吹酱饲榇司埃嘈旁谶@幅畫面的背后一定還有許多老人與海鷗相處的幸福畫面。下面請同學們用幾句話寫一寫那些老人與海鷗幸福相處的情景。
2、出示本文作者博客的一段話。
師:這是本文作者在博客中寫下的一段話。想了解更多關于老人與海鷗的故事,請同學們登錄作者的博客了解更多。
(評析:有了課文學習的基礎,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深入的體會,此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可謂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拓展了思維,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聽課反思:
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非常強調把語文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是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教師在針對長課文教學的取舍,以及切入點上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刻的認識與多元化、個性化的解讀,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在這樣的教學環境浸潤下,學生的語文素養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語文教學還具有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維、實踐能力的使命。如果我們每堂課通過恰當取舍,做到引導學生領悟文意、挖掘內涵、訓練語感、自主積累,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是鮮活而富于個性又不是靈動的,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智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10這篇課文為學生展現了豐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說是以“言”表“情”的。課文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昵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教學這部分時,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找答案,然后全班交流,老師小結,最后讓學生有聲有色地齊讀,幫助學生展開想象,使他們真切的感受到老人與海鷗的那份和諧快樂,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只有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歷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才能使他們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內在的精神力量。課文的后半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感人畫面,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描寫海鷗動作的詞句去感悟、體驗、產生同感,讓學生盡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尤其第四句“當人們最后不等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向炸了鍋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張著嘴鳴叫,翅膀撲的那樣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識的縮緊了身體,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p>
這里,我注意了品字,緊緊抓住兩次“撲”?!皳洹备某伞帮w”讓學生議,可以看出海鷗對老人依依不舍,悲痛欲絕,對老人的離去難舍難分。
分析完課文后,當學生們深深地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時,我是這樣激發學生的“人鷗情深何忍別!但老人終究要離世,只留下那一群的海鷗在空中悲鳴、哭泣。此時此刻,假如你是一只悲傷的海鷗,你想對去了天堂的老人說些什么?請寫一兩句話。”這樣的處理做到了植根文本,超越文本??v觀全文,這節課教學準備充分,教學環節清晰,學生掌握了教學重點,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通過關鍵詞、關鍵字教學,突破了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不足之處是課堂上沒有注意讓學生個別讀,齊讀的形式多了,學生讀的次數還是少了點,以后要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讀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讀更深的感悟文章的感情。
《老人與海鷗》的教學反思11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這篇課文,為了提高效率,我設想就是圍繞兩大問題開展教學:1、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愛海鷗?2、老人死后,發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教學的方法是讓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基本流程如下:默讀課文——畫出句子(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寫體會(批注)——小組討論——匯報(全班交流)——師生點評。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展開想象,豐富文本內容,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寫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中抓住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無私,適時讓學生補充課前查找的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故事;抓住“背已經駝了”體會老人年紀很大,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堅持步行二十余里給海鷗喂食(因為工資不多,全節省下給海鷗買餅干——無私,對海鷗就像對自己的兒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有了第一部分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就顯得水到渠成,因為學生已經知道如何品味詞句,理解情感了。
這節課帶給我最深的一點感受是只要大膽放手,有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學得輕松,并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為他們自己也能找到答案,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