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餅問題》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烙餅問題》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烙餅問題》教學反思1本節課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根據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1、以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結合“‘客人到了,請客人吃東西’這常見的招待客人之禮”來導入,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生活的需要。
2、創造學習機會,體現“以人為本”。
一個個具體事例組織一系列的觀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體會優化思想,而不是以老師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維。比如,為客人烙餅。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烙餅這件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不斷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過程中,發現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注重體現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特別注意運用不同的方式讓每個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結果,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升認識。
課堂上,我主要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現,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會運籌的數學思想方法,滋生優化意識,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積累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得到了同步發展。
4、以生活事例為切入口,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在解決“怎樣讓三位顧客都能盡快吃上菜”這個問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尊老愛幼”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自己對本堂課教學之后的一些感想。當然,從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值得自己深思。例如:
(1)生活經驗對數學學習有較好的幫助,但有時也有負作用。例如,在小組交流“三個餅如何烙,能盡快吃上餅?”時,有位小朋友竟這樣問我:其中一個餅烙了一面后拿下,過了3分鐘就要冷了,再烙另一面3分鐘就不夠了。實際情況是這樣的,但若把它當成一個數學模型來研究時,這些就忽略不計了,這就是數學與生活的區別。所以對這種情況,我私下及時對他作出回應,并給予解釋。
(2)數學是理性的,抽象的,更是嚴謹的。教學中如何把握課堂每一個細節,從而來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在提升烙餅的時間與所烙餅的個數的關系時,我應該及時提問:“烙2個餅需6分鐘,烙3個餅需9分鐘……,每個餅需3分鐘,有沒有不符合規律的?”而事實上是有特例的:當餅的個數是1個時,就不符合此規律。所以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有欠缺,應抓住時機拓展延伸,從而來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并通過辨析來修正此規律。
總之,重新創造和使用身邊的教學資源要在優于教材上提供資源的情況下進行,在教學中要認真鉆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資源。至于所上的課,我不管失敗還是成功,只要自己努力鉆研了,其結果并不重要。我總相信這樣一句話:不磨高一尺,怎能道高一丈呢?
在解決“怎樣讓三位顧客都能盡快吃上菜”這個問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尊老愛幼”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自己對本堂課教學之后的一些感想。當然,從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值得自己深思。例如:
(1)生活經驗對數學學習有較好的幫助,但有時也有負作用。例如,在小組交流“三個餅如何烙,能盡快吃上餅?”時,有位小朋友竟這樣問我:其中一個餅烙了一面后拿下,過了3分鐘就要冷了,再烙另一面3分鐘就不夠了。實際情況是這樣的,但若把它當成一個數學模型來研究時,這些就忽略不計了,這就是數學與生活的區別。所以對這種情況,我私下及時對他作出回應,并給予解釋。
(2)數學是理性的,抽象的,更是嚴謹的。教學中如何把握課堂每一個細節,從而來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在提升烙餅的時間與所烙餅的個數的關系時,我應該及時提問:“烙2個餅需6分鐘,烙3個餅需9分鐘……,每個餅需3分鐘,有沒有不符合規律的?”而事實上是有特例的:當餅的個數是1個時,就不符合此規律。所以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有欠缺,應抓住時機拓展延伸,從而來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并通過辨析來修正此規律。
總之,重新創造和使用身邊的教學資源要在優于教材上提供資源的情況下進行,在教學中要認真鉆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資源。至于所上的課,我不管失敗還是成功,只要自己努力鉆研了,其結果并不重要。我總相信這樣一句話:不磨高一尺,怎能道高一丈呢?
《烙餅問題》教學反思2臨近期末,“數學廣角”的知識成了這段時間的教學重點。本冊(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包括了:烙餅問題、合理安排時間(統籌方法)、排隊求等候時間總和、田忌賽馬(對策論)這四個內容。看看課時安排,只有四課時,書上的內容,也好像很淺顯??墒菍嶋H教學當中,要把各種方法在課堂中落實下去,知道過程,掌握方法,靈活運用,這其中的容量是很大的。下面就“烙餅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烙餅問題”是一節滲透統籌優化思想的數學課,它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向學生滲透簡單的優化思想,讓學生從中體會統籌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本節課我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基礎知識出發,創設生活情境,以“烙餅”為主題,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圍繞怎樣烙餅,親身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本節課我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盡快吃上餅”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首先引導學生觀察、理解情境圖里的內容,理解了問題情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分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長時間烙完。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案,我把各小組匯報的不同方案在黑板上展示出來,讓大家來比較各種方案的優劣。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 ……此處隱藏2552個字……向老師、向書本、向權威質疑挑戰,敢于標新立異。本節課結束時有學生提出:“如果一次能烙3張餅、4張餅或更多的餅,需要多長時間呢?”我相信,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烙兩張餅,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的過程,學生是有能力推導出一次烙3張或4張餅的最少時間的。
《烙餅問題》教學反思6《烙餅中的數學問題》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我立足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中,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爸爸媽媽和我每人要吃一張餅”來導入,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充分地感受到數學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生活的需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烙餅這件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不斷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過程中,發現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探究開始,我先以“如果一面需1分鐘,兩面都要烙,那么烙一個餅要多少分鐘?如果烙兩個餅呢?”開始提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如果烙一面需要1分鐘的話,那么餅的張數乘1正好就是最節省時間。接著,提問若每面烙3分鐘,2張餅需要幾分鐘,3張餅,4張餅……以3張餅作為關鍵,讓學生用圓片代替餅擺一擺,用圖畫一畫,表格填一填,讓學生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體會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烙餅這件事,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不斷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過程中,發現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體會快速烙餅法的好處。
在討論出三張餅的問題后,我提出了四、五、六、七、八張餅最快需要多長時間,我讓學生分別用表格填一填該怎么烙餅最節省時間,在填出表格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單數、雙數的烙餅方法有什么不一樣。得出,要烙的餅數是單數的話就兩張兩張地烙,要烙的餅數是單數的話先兩張兩張地烙,后三張用快速烙餅法烙。同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需要烙餅的張數和時間有什么關系,同學們推理和猜測出:餅的張數乘3就是最節省時間,接著我追問3是什么,得出烙一面的時間×餅的張數=最節省時間。
總體來說,這節課上得挺順利,但我感覺我一直帶領學生一步步操作,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質,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朝這方面努力。
《烙餅問題》教學反思7在教學過程中,我以“烙餅”為主題,圍繞“怎樣烙餅,才能盡快吃上餅?”并利用多媒體課件,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多張餅的探究過程。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為了更好地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1、設計可操作學具??紤]到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籌問題,為了幫助學生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發現,課前我針對例題設計制作了相關的學具,用圓片代表餅,這樣便于學生借助學具的操作,在直觀中調整,在操作中發現,能更加自然地感悟簡單的優化思想。
2、動手操作,理解方法。動手實踐可以讓學生獲取大量的表象經驗,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抓住了烙3個餅最少要用多少分鐘這個難點,讓學生通過操作,說理,再操作來加深印象,體會最少用9分鐘的道理。在研究3張餅的烙法時,先讓學生進行猜想、然后動手操作并給同桌展示說明,學生經歷了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的過程,通過同桌合作,形成了自己烙3張餅的方法,接著,由學生展示不同的烙法,并從中選擇出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這樣,學生解決了烙餅需要最短時間中的基本問題。在最后又安排了“如果要烙的是4張餅,5張餅……10張餅呢?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完成表格。發現“餅數×3=最快時間”;如果要烙的餅的張數是雙數,就兩張兩張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餅的張數是單數,就先兩張兩張的烙,最后3張餅用輪流烙餅法烙,這樣做最節省時間”這些規律。
但是在教學中,我也存在著不足,一節課下來,也有幾點值得深思,反思自身,在很多方面還需努力啊,主要羅列幾點,提示自己:
1、放手的力度不夠,特別是讓學生找烙餅規律時,我講的還是太多,此外本節中練習的不多,還需要搜集練習。
2、在課堂上要多用激勵性語言來鼓舞學生,語言還應再簡練些。
3.課堂情緒調控有待加強,受學生的狀態影響較大,不能很好的自我調節。
4.我對于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性問題,處理的不到位。如:有一名學生自豪的說:“老師我可以6分鐘完成,就是把第三張餅分成兩半放到鍋的兩邊一起烙就行了。”等像這類的問題處理的不到位。
《烙餅問題》教學反思8“烙餅”是一節滲透統籌優化思想的數學課,它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滲透簡單的優化思想。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盡快吃上餅?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整節課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我滲透了以下理念:
1、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操作實踐
“生本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自主小研究,要求讓學生以圓形紙片替代餅,自己先進行烙餅活動,自主探究1張餅,2張餅,3張餅的最少烙餅時間。這一環節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來,在操作中感知,在實踐中升華。并且,這一環節,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生動,現實的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時時為我們生活服務,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
2、解放學生的口,讓學生暢所欲言。
課堂上,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特別是3張餅怎么烙這個重難點,讓學生說,讓學生議,充分以生為本,師只在關鍵處引導,這一環節實現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它既是生生之間的互動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水嘗水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通過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形成條理化,規律化的知識結構。
3、讓學生體會數學思想方法
“烙餅問題”,它所呈現的是優化問題,優化問題是人們經常要遇到的問題,例如,我們出門旅行就要考慮選擇怎樣的路線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旅行所需費用最少或者所花的時間最短;所以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數學思想方法。這節課中我認為學生體會的還不錯。
本節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生本理念”體現的還不夠,教師放手的力度不大,特別是讓學生找烙餅規律時,師講的還是太多,此外本節中練習的也不多。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