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范文集錦8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9頁至13頁《圓的周長》,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首先我對教材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說教材
《圓的周長》選自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第三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線圖形,上節課我們又學習了“圓的認識”,這些知識為本課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教材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圓的周長前已經理解了周長的意義,掌握了關于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半徑,直徑的關系并且會畫圓,能測量出圓的直徑。這節課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前面的知識為這節課的學習活動做好了鋪墊。但是圓是曲線圖形,是一種新出現的平面幾何圖形,這在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教學上又深了一層。特別是圓周率這個概念也較為抽象,探索圓周率的含義以及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是教學難點,學生不易理解。但學生對各項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非常感興趣,老師只要充分發揮、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他們還是樂意做課堂的主人的!
那么,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三、說教學目標:
⒈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和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⒉能力目標:通過對圓周長測量方法和圓周率的探索、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⒊情感目標: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事跡,了解圓周率的發展史,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學生能理解“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問題,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歸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探索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則是教學的難點。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采取直觀演示法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滲透轉化思想。利用動手實驗法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圓周率,并推導出圓周長計算公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接著運用自學輔導法,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培養“說”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啟發誘導法”層層設疑,給學生造成思維沖突,從而“逼著”學生去思考、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關系。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的交互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標。
六、說教具和學具
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的需要,我所準備的教具是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的學具是:每個小組都準備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板、直尺、軟尺、繩子、合作記錄單等。
七、說教學流程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教學過程分為5大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入新課時,我先利用學生了解的圓形的特點,讓他們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在找的過程中,引入“圓形的車輪”,學生非常熟悉,趁機我讓學生大膽提問:看到圓形的車輪,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興趣高漲,趕緊問出他生活中都有得疑惑:車輪向前轉動一周能走多遠?一語激起我們這節課探索的焦點問題:車輪的周長,也就是圓的周長。我利用這個問題設下了認知障礙,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⒈自主學習,認識圓周長。
我讓每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來,摸一摸,指一指圓的周長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到底什么叫圓的周長。然后通過電腦屏幕上的動畫演示讓學生再次感知了“圓的周長”后,揭示圓的周長概念(并完善板書)。培養了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了學生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并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2.結對學習,探究測量圓周長的方法。
揭示了“圓周長”的概念后,我以一個實物圓為例,問學生可以怎樣測量圓的周長?將你的方法與同桌交流。孩子們想到了用毛線繞一周來測量,想到了把圓在尺子上滾動一周測量,還想到了用皮尺測量等。我在學生匯報的時候,特意讓他們嘗試給自己的方法起個名字,像“繞繩法”、“滾圓法”、“軟尺法”等方法,目的是讓他們便于記憶和理解。最后啟發學生們總結這幾種方法的共同點就是“化曲為直”,并滲透了這樣的一種思想。
學生們會測量圓了,這時,我讓同桌合作測量手中圓片的周長并記錄下來。3、揭示矛盾,產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快速掄起的小球,讓學生說說用以上的方法如何測量這個圓的周長?顯然,用剛才的“線繞法”、“滾動法”都無法測量,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去探討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的欲望,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4、合作交流,猜測驗證發現圓周率。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分成3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觀察猜想。
(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系呢?有怎樣的關系?引導學生初步得出:圓的直徑越長,它的周長就越長。
第二層次:驗證猜想。
我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圍繞導學記錄單,共同學習:
通過匯報測量圓的周長,指名學生匯報,并板書一組由學生測量、計算出的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并逐一把這些商寫在黑板上。3、18、3、17、3、15、3、14、3、19,(板書)讓學生觀察數據,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第三層次:演示課件
對于學生的發現,我并不急于表態,而是演示用“滾動法”測量圓的周長的動畫過程。進一步突出“3倍多一點?!?/p>
得出:任何一個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 ……此處隱藏12867個字……針落在各種顏色區域的可能性大???
升華提高,合作學習;請研究八年級男生、女生的身高的數據分布情況作簡單分析。
學生的分工明確達成目標。
說課稿 篇8“假如我們能在一個孩子身上喚起對音樂的一種強烈的熱忱,假如我們能把這種興趣延長若干年并且穩步地把它提高到更高水平的話,那么即使他永遠成不了一個文藝名家,他也將通過音樂找到他個人的幸福!”這是美國著名教育家穆塞爾和格連在其《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法》中的一段話。是的,音樂就是這樣的一種美的藝術,而我,就愿做這美的傳播者,在孩子們的心靈播灑上最美的種子,讓他們能找到自己的音樂源泉,成為終身愛好音樂的快樂人。
(1)教材內容
《給未來一片綠》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綠色的家園》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主體部分為D大調、4/4拍、中速,由三部分組成,歌曲深刻地表達了人類共同關心的一個主題,即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呼喚人們保護環境,關愛地球,企盼人類永遠美好的生活。曲作者運用調性對比的手法將青少年兒童在思考問題、討論問題,最后得出結論這個意境刻畫出來,譜出歌曲。本課教學是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在本單元中作為第二課時設計。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
第一 :歌曲將調性對比融于童聲合唱之中,設計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意境,譜出一首綠色和平的歌。
第二:通過學唱歌曲,抒發出少年兒童熱愛地球的感情,表現出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說新課標)
音樂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重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音樂教學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他們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因而,每次上課前,我都要反復聆聽音樂,讓音樂先感動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學生。
“音樂是心靈的迸發,它不象化學那樣能進行實驗分析,對偉大的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遼茲的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內化為我今天設計這堂課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體的教學目標實化為:
(1)知識目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懂得怎樣處理音樂作品,才能更好地表達情感。
(2)能力目標:聆聽并大膽參與歌曲的演唱,能準確地表達音樂中的情感。
(3)情感目標:讓同學們在觀看各種圖片、視頻、演唱、表演等活動中領悟“保護環境、關愛地球、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探索學唱新歌的方法,練習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種表演活動中去體驗和感受是本課時的重難點。
根據中學生年齡特征,我采用了情景創設法、合作探討法、啟發式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等,在教學中把教法與學法聯系起來,有意識地進行學法的指導和滲透,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實行“四多”,即多聽、多想、多討論、多創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使學生更準確地表現和創造音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看、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和演唱方式,通過感受、展示、討論等方法,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后通過親身體驗來驗證結論。
下面,我針對本課的教學過程談談具體的教學構想。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來完成本課時教學:(1)引入;(2)學唱歌曲;(3)感悟;(4)升華(拓展延伸),其中學唱歌曲是重點教學環節,設計25分鐘左右,引入3分鐘左右,感悟5分鐘左右,升華部分10分鐘左右。
首先,第一個環節--引入。多媒體展示被污染的大自然圖片,和未被破壞過的美麗大自然風景圖片等相關的圖片,教師在背景音樂《給未來一片綠》的旋律中動情解說: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土壤系著森林的命運,海洋系著魚群的命運;環境系著地球的命運,地球系著人類的命運。地球賦予生命的一切,愛護地球,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擁有生命 ,讓我們用行為來回報創造和養育我們的自然母親?!驹O計理念:這一環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通過教師詩化的語言激情導入,奠定本課情感性教學的基礎,點燃了學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p>
第二個環節:學唱歌曲。先介紹歌曲的主體部分為 D 大調、44拍、中速、由3部分組成。接著,教師聲情并茂地范唱,力圖通過自己的歌聲打動學生,激發出他們的學習熱情,再用多媒體出示學習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習慣,跟伴奏唱詞或跟伴奏哼唱旋律來學唱。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找出學唱歌曲的難點:后半拍起的節奏的把握,大家共同討論,應該怎樣來掌握這一難點,再嘗試用領唱、合唱的方法來練唱,要求聲音統一,氣息通暢,節奏準確,充滿感情。這個步驟的設計給了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p>
第二部分合唱的配合的學習前,先進行合唱的和諧與均衡知識講解,再采用教唱、聽唱、分聲部唱、合唱等方法來突破這一難點。在引導學生充滿感情來完整演唱歌曲時,先讓學生觀看這首歌的MTV,讓學生在歌聲與畫面中自己去體會感情,然后分組討論用填表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說出這首歌的速度、風格、演唱情緒等學唱要素,通過“探究與體驗”的過程來完成這一教學難點。
設計理念:“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我以“聽覺”為基礎,“情感”為主線,采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多聽、多想、多討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聆聽和表現音樂,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情感。
第三、四個環節--感悟和升華部分
首先用提問的形式引入第三部分,探討音樂情感與人的情感有什么聯系,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對“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討論“地球-----母親”的含義,緊接著導入第四個環節,讓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表達愛護環境的歌曲、詩歌、警句、圖片、文字、VCD、歌曲磁帶等通過小組推薦或自由組合演唱等多種方式展示出來。(搜集的任務在第一課時教學時作為課后作業布置)。
這一部分的設計,讓學生聯系自身感受先體驗“保護環境”的感受,然后通過拓展延伸得到進一步的升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來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到成功的歡愉。
最后,在《給未來一片綠》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保護環境,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愛護環境,愛這個地球,愛這個世界!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畫卷,每個學生都是一篇生動的樂章,但愿你我在座的每一位音樂老師都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篇生動樂章奏響!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