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成語典故作文錦集8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典故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后生可畏
出處《論語·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也!
釋義贊揚少年聰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干練,善于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并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
后來,他升任相當于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辈佱樹h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痹S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于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磥?,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后,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于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后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暗無天日
清朝康熙年間,盱眙縣知縣朱宏祥被提升為閩浙總督。他到廣東不到半載,就使廣東全省利興弊除。
然而,在朱宏祥到廣東以前,這里的往來商旅不知死了多少,但就是找不到兇手,一個個都成了無頭冤案。譬如:朱肇運主仆兩命盡喪;吳學伊主仆3命盡喪;謝俊卿男女5命盡喪。這些人的死,都是兇手將他們的肚子剖開,將石頭放進他們的肚子里,然后沉入水底的。
據說,朱宏祥一到任,城隍認定他是清官,就前去告訴他上述兇殺案是老龍舡戶干的。
朱宏祥聽到這一報告后,就到廣東東北老龍津這個地方去捉拿兇手,結果擒獲了50多名駕船人。經審訊,才知道他們是以舟渡商旅為名,誆客人登上他們的船,再通過放蒙藥或燒悶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將客人剖腹納石,沉入水底。這些船戶結幫為害,致使這個地方社會極端黑暗。
暗無天日的意思是:形容在反動勢力統治下社會的黑暗。
百發百中
【成語】:百發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釋】: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贊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贊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箭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為觀察很仔細,并且了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百中”。
不恥下問
解釋:
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鬃勇牭竭@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p>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币馑际钦f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開卷有益
【出處】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太宗日閱《(太平)御覽》第三卷;因事有闕(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釋義】
開卷:打開書本;益:益處;收獲。打開書來看;就會有收獲。
【成語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為《太平總類》。對于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么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么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并不覺得勞神。
于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并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后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不舞之鶴
【拼音】bù wǔ zhī hè
【解釋】:舞:舞蹈。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窯主善舞,嘗向客稱之??驮囀跪寔?,氃氋而不肯舞?!?/p>
【示例】:方宰淄時,松裁弱冠,過蒙器許,而駑鈍不才,竟以~為羊公辱。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折獄》
【近義詞】:無能之輩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來譏諷人無能
摩肩接踵
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揮袖成云。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釋讀】摩:摩擦。踵:腳后跟。 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p>
城狐社鼠
“城狐社鼠”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別人的權勢,為非作歹的壞人。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謝輥傳》,對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p>
晉朝時候,朝廷上有個左將軍叫王敦,他的長史官是謝輥,他倆常在一塊議論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對謝輥說:“劉隗這個人,奸邪作惡,危害國家,我想把這個惡人從君王身邊除掉,以此來報效朝廷。你看行嗎?”
謝鯤想了一想,搖著頭說:“使不得呀,劉隗的確是個壞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貍,恐怕把城墻弄壞;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毀壞了神社廟宇。如今這個劉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貍、社廟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勢力相當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p>
王敦聽了謝輥的話,雖然心里不高興,也只好罷休。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