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后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在“救助車夫”這一部分當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動詞。在這一部分中,老師特別抓住了其中的“跪”字。這個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魯迅先生的關心勞苦大眾的品質。在執教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先讀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動的語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一個詞。究竟為何怦然心動,學生先對“跪”的意思進行了詮釋,這是一種小輩對長輩禮貌的作法;然后,又對車夫與魯迅先生的身份進行了比較,結果顯而易見。這種不計較身份的作法,的確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是的,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怦然心動,是那么的重要,談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輕而易舉。
通過隨后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1、如何做到向40分鐘要質量,40分鐘學生們應學到什么?
講了這節課,再結合平時上課的情況,自己感覺這堂課中學生所學到的東西膚淺,不深入,再結合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相差深遠。
2、如何做到使學生在整堂課中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樂于學,想辦法學?
一堂課上,只有半數學生能夠注意聽講,積極發言,而其他的則只做旁觀者,坐在那里默不作聲,是積極思考而不愿表現自己還是跟本不動腦坐在那只顧自由的活動呢?有時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顧忌不過來,于是課堂效果總是不理想。一直以來,總在想辦法如何使學生在積極思考、活躍氣氛中學習,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2《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用倒敘的方法記敘了“悼念伯父”、“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這五件事,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之后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教學流程上,緊緊扣住為什么會愛戴‘伯父’”這個問題來展開,并以填空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的人,作為每一段的小結。這樣,隨著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么得到各色各樣的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關心青少年、敢于與惡勢力作斗爭、同情和關心勞苦大眾,所以得到廣大青少年、進步人士和勞苦大眾的愛戴。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魯迅先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3【教學設想】
1、本節課教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二課時,主要理解體會“救護車夫,關心女傭”兩個部分。
2、通過兩個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反復揣摩,體會魯迅先生的“博愛”之情,
3、將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閱讀本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而節選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來參讀,通過對照融合,從而以周曄的淚引出小孩的淚、青年的淚、老人的淚,形成這樣一條感情主線,提升學生的感情,喚起學生對“博愛”之情的更深理解。
4、這篇課文是周曄對逝去的伯父的懷念,以淚體會愛,拓展學生的知識,使學生不僅能認識課文中的魯迅,更能認識一個社會中完整的魯迅。
【課后反思】
1、本文的題目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題目中的“伯父”點明了本文的作者和魯迅特殊的親戚關系,而“先生”則是全社會對魯迅的敬稱,兩者并列到一起,既有懷念親族長輩之情,又含有崇敬之情,并且正是要通過這種樸素的親族長輩之情,這個小點來折射出魯迅先生的高貴品質這個大面,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小見大”吧!但在這篇課文中我忽略了這個雖“小”卻“重”的點,整篇課文都在贊魯迅,頌魯迅,而忽略了小作者,小周曄對伯父,對自己的親人,對自己的長輩最平平實實,真真切切的思念,使得整篇課文成了沒有根基的大樹,上邊雖枝繁葉茂,下邊卻沒有了承托。人常說“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大”的定向中,鳥才能“任飛”,魚才能“憑躍”;而只有在“小”的定向中,鳥才不會失“飛”的方向,魚才能找到“躍”的目標。
2、在教授課文的過程中,由于我的激情不夠,感染力、煽動力不夠,導致整節課學生的興致不高。我認為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的知識不夠豐富,沒有能夠對學生的課堂上產生的一些不可預知因素,游刃有余地進行化解,缺少了一些教學的智慧,看來,這需要我在平日中多讀書,多充電,多實踐不斷積累經驗。
3、我認為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我沒有真正擁有一個充滿靈性鮮活,開放的課堂,整節課比較死板,僵硬,學生沒有創意,課堂沒有笑聲,其實一直以來我認為老師讓學生帶走的不應該僅僅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帶走追求一生幸福的智慧,老師不是一臺機器,把學生復制成一個個相同的成品,老師應當小心地呵護孩子,精心培養,喚醒他智慧,讓他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涩F在我們理念出了問題,不,應該說70~80%的老師都出了問題,片面追求成績,一切都可以忽略,一切都可以抹殺。我記得師范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們:一個好老師,有品位的老師應該:胸有大愛,鐵肩擔義,有感恩之心,寬容大度,幽默坦蕩,敬畏生命;不管今后的路有多么坎坷,我都會朝著我心中的這個目標去努力,我也一定會以自身為榜樣讓我的學生都成長為一棵擁有智慧的蒼天大樹。
這幾點是我上完這一節公開課后的反思,可能會不夠深刻,或不夠全面,甚至會有些零亂,但這樣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斷進步,能使我日臻完美。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4《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課文的段落以空行為標志,共分五段。課文先寫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愛戴。接著觸 ……此處隱藏6166個字……樣上,課前我翻閱了一些資料和別人設計的教案,我進行了認真地思考和備課:首先、整體入手:因為文章是個系統,教學中教師應有一個整體觀念,整體感知,局部體會,再回到整體感悟上。這樣學生所學不是一些零碎的東西,而是對課文完整的認識。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脈絡清晰,敘事清楚,中心明確,因此備課時選擇了整體感知內容,直奔中心的教學方法,提綱挈領,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其次、以點帶面:教學中,最忌諱的是逐詞逐句地分析講解。在課文第一段教學中,突出一句話:魯迅先生受到人民的愛戴,抓住一個詞:愛戴,圍繞這句話,這個詞,分析課文,并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加強語言訓練:加強語言訓練已成共識,如何加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認為有兩點:
1、訓練點要準,要考慮到教材實際,更要考慮到學生實際,難易宜適度。比如“張冠李戴”、“囫圇吞棗”二詞在課文中都有上下語境可作理解參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再弄清兩者關系,并據此說因果句,這樣訓練點選擇就較為適當。
2、訓練應扎實,不應架空。這兩詞的教學立足于課文,不僅加深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首先,在教學中講的還是過多,啟發學生的太少,擔心回答不上來和時間不夠而直接引出答案,這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訓練。今后,要多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找出答案,這樣就能拓寬學生多樣化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2《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后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通過隨后的課堂實踐,尤其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還是發現了諸多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首先,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因為沒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課時對于課文二三部分的講解過于簡單化,沒有將內容講透,沒有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會理解。表現為:教師的點撥過于直接,講得過多,啟發孩子的太少,甚至擔心孩子回答不上來而直接引出答案,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思維拘泥與一個狹窄的范圍內,不利于其長遠的發展:另外,問題的設置也不夠細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維模式與思維習慣,因此,造成課堂看似熱鬧,實際上許多孩子的思維沒有得到激發而呆坐在那的情況出現。
今后,要改變對答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開展互說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化思維,不必拘泥于課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的一篇懷念文章。
作者先寫由魯迅先生的逝世看到的場面引起的回憶,接著分別敘述了伯父魯迅生前的四件小事----“笑談水滸、趣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
在教學中,我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嘗試實踐、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現知識。如:學習“談《水滸傳》”這一段,我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詞語或句子,通過獨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組討論,研讀,然后匯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發現的問題,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讓學生不斷地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
這里我及時地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斗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說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于同反動勢力作斗爭的品格。
還有,在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后,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示補充介紹魯迅關心幫助廣大青少年的圖片和解說,使學生能充分感悟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著力改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4這周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在課的伊始,我由回顧內容而迅速呈現課的主旨,開門見山,提綱挈領。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魯迅先生。我發掘了與課文內容、情感相關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讓學生參讀,對于形成與課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圍,這樣有利激發師生的感情。
在救助車夫一部分,教材為了準確地寫出魯迅兄弟倆救治受傷的情景,連用九個動詞“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現了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钡母腥诵蜗?。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有特色的語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學習領悟。
在教學中我把救助車夫的部分作為重點,深入挖掘。而關心女傭部分則采用明快簡潔,一筆帶過的方法,制造一種排球中的“短、平、快”的特點。
最后總觀全文,要求學生把所有的淚聯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淚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淚夾雜在一起,把所有的淚糅合在你的心頭,讓學生去思考一個極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問題,所有“淚”的交織一剎那間于學生心頭凝結成“愛”,凝結成“博愛”。
不過,本課教學中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還有待加強。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5一、整體入手:文章是個系統,閱讀教學教師應有一個整體觀念,整體感知,局部體會,再回到整體感悟上。這樣學生所學不是一些零碎的東西,而是對課文完整的認識?!段业牟隔斞赶壬访}絡清晰,敘事清楚,中心顯豁,因此我選擇了整體感知內容,直奔中心的教學方法,提綱挈領,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二、以點帶面:閱讀教學,切忌逐詞逐句地分析講解。在課文第一段教學中,突出一句話,抓住一個詞,圍繞這句話,這個詞,分析課文,并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加強語言訓練:加強語言訓練已成共識,如何加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覺得:
1、訓練點要準,要考慮到教材實際,更要考慮到學生實際,難易宜適度?!皬埞诶畲鳌薄ⅰ班駠魍虠棥倍~在課文中都有上下語境可作理解參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再弄清兩者關系,并據此說因果句,訓練點選擇較為適當。
2、訓練應扎實,不應架空。這兩詞的教學立足于課文,不僅加深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