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1從《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的內容看,要理解維也納為什么會被稱為音樂之都?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補充,顯然難以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在學習課文前布置學生搜集大量的資料,如各音樂家的生平、業績,維也納的公園、劇院,城市的裝飾,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老師在課前也搜集到了本課的多媒體課件,提供大量圖片和音樂,拉近學生和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
在教學中,一幅幅展現美麗的維也納迷人風采的圖片,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交替呈現,創設了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誦讀課文的語言文字自然有了獨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
課文的學習中,用搖籃說句話時學生的思維有些窄,說不出來,想想也確實不好說,即使出示了填空“學校是()的搖籃。少年宮是()的搖籃?!比匀婚_拓不了學生的思維。急!另外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環境的變化,使得一小部分的學生注意力有了些許的分散,游離于課堂外了,覺得遺憾。
《音樂之都維也納》公開課教學思考:
在學習《音樂之都維也納》這課時,我個人覺得比較注重營造音樂之都的氛圍,通過圖片的展示、作曲家的介紹、金色大廳的渲染讓學生走進音樂的圣殿。同時,同時還設計了一些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對書中的語言進行提煉和運用??缮虾煤蟾杏X節奏較快,很多該深入領悟的地方還不夠扎實。就拿第一節的教學來講。我重點講解了“首都”和“音樂之都”中“都”的意思。但對于“阿爾卑斯山”“盆地”“多瑙河”等地名卻未做介紹。講解了“麓”是山腳的意思,但未放在“北麓”這樣一個語言環境中讓學生來理解。后來想想,一張地圖就可以解決以上所有問題。其實整個小節可以穿起來講解,一氣呵成。既讓學生對國家、城市、山脈、河流的方位有所了解,又能烘托氣氛,把學生帶進音樂之都的場景。
《音樂之都維也納》反思
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維也納,了解維也納,課堂上我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欣賞精美的圖片,可以省略許多語言的渲染。比如:王宮花園草坪上的那個用玫瑰花組成的“高音譜號”、國家歌劇院的“宏偉壯觀”、金色大廳的“金碧輝煌”等,學生一看圖片就明白了;另外,文中出現了一些大音樂家,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我就適時地配上他們的經典作品,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舒伯特的《小夜曲》等,學生還進行了一次音樂之旅。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2在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時,以此為主線,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1、強調個性化朗讀
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過程,具有獨立性、個體性。閱讀教學要關懷學生內心的情感,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魅力。這一過程教師的講解代替不了,學生的合作學習也取代不了,必須靠自己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啟心智。像《音樂之都維也納》這樣一篇課文提供了優美的語言,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回歸到常態中,在師生對話、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潛心會文,感受所蘊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學中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朗讀。而對于同一語言材料,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對語言形成獨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讀處理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力求鼓勵學生在各自感悟語言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朗讀處理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從而達到個性化朗讀的目的。
2、課內課外閱讀材料有機結合
新課程下,對語文教學的改革,提出這樣的要求,不僅要讓課堂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而且要拓寬語文教育。但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機會主要在語文課上。因此,還要把課堂教學作為改革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教學中,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把課內閱讀材料與課外閱讀材料整合起來,解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效益的。
(2)
從《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的內容看,要理解維也納為什么會被稱為音樂之都?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補充,顯然難以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材料如何呈現,是教師直接提供,還是讓學生自我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同時反映出不同的教學觀念。
因此在學習資源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課堂學習的需要,《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教學資源分為兩個部分——創設情景的多媒體課件和以《音樂之都維也納》為主題的頁。
1、多媒體課件演示:提供大量圖片和音樂,拉近學生和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
2、《音樂之都維也納》主題頁。分為五個部分。
(1)課文內容:幫助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個別詞語及維也納的地理位置。
(2)音樂家的搖籃:提供世界著名音樂家在維也納成名的足跡。
(3)音樂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樂雕塑圖片及文字資料。
(4)音樂的傳統:提供維也納悠久的音樂歷史及演出資料。
(5)音樂的殿堂:詳盡介紹“金色大廳”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多種媒體課件資源創設與課文內容相近的情境,為個性化的朗讀作保障。
在教學中,一幅幅展現美麗的維也納迷人風采的圖片,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交替呈現,創設了與課文內容相似的情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誦讀課文的語言文字自然有了獨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決教學難點
用網絡信息技術超鏈接的呈現方式簡潔而鮮明地將有關“音樂之都維也納”呈現給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點擊閱讀,然
后通過討論,幫助理解“音樂之都”這美稱的含義,這樣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以學生學習主體的教育理念。
幾點思考:
1、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為學科教學目標服務。
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已經多年,人們一直關注的是教學的效益問題。“學科教學目標為先”觀念也逐漸為開展實踐的教師認可,但是信息技術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適用,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明晰的。如我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就運用了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結合,把維也納的美麗畫卷根據課文內容分五方面展示出來,“美”由此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學生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和體會,整堂課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一目了然,利用較少的時間,解決了教學難點,同時也為激起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組織的信息資源,必須與教學內容融合, ……此處隱藏9543個字……下來,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課堂上注重了寫的指導,寫的訓練,但時間稍短。
2、一些教學環節的處理還需要進一步推敲,要關注細節。比如設置閱讀要求不夠明朗,板書不夠美觀等。
3、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有待于進一步培養,如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和隨時記筆記的習慣,批注批重點詞等。
4、教師自身的素養還有待于提高,如課堂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重復學生語言的現象比較嚴重。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13《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課文的語言簡潔、優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明快,這樣一篇課文編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維也納濃厚的音樂氛圍,感受到文中語言所帶來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教師提供材料,學生朗讀感悟,那么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無法充分實現,因此,在新課程的理念引領下,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對話,如何創設氛圍,鼓勵學生形成獨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學設計中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緊扣這課文的教學目標:1、自學課文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內容提出問題。2、繼續學習積累與表達,在閱讀中讀懂文章結構,學習總起分述的寫作方法。3、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樂文化和獨特的音樂氛圍。針對這三個目標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首先,我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說一說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這樣提綱挈領地抓住了本課的目標,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總的印象,然后分別從:古典音樂的搖籃、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一天也離不開音樂、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接著對這四個方面進行提問,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由于課文描寫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較難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許多圖片,幫助學生通過比較直觀的畫面的欣賞,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學習第一節時,老師讓學生看圖片,欣賞維也納的風光,知道它是個怎樣的地方。為了說明音樂在當地的普及,我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了貝多芬廣場、海頓街……等圖片,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效果不錯。
最終我將目標落實在朗讀上,只有讓學生讀出、悟到,才會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積累。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內心的情感,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魅力。這篇課文提供了優美的語言,我在教學中盡量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回歸到常態中,在師生對話、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潛心會文,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雖然給學生創設了音樂的情境,讓學生去感受悠久的音樂文化和獨特的音樂氛圍,但是學生的情緒還是跟著老師一起走,沒有很好的發散出去。原因在于教師不能脫離教案,把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如:請你選擇你最感興趣一個問題,認真仔細地讀課文,將自己讀后的感受在小組中交流。這一環節的設計確實考慮到了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但在交流過程中,老師還是針對著一個一個問題而來,看似教學過程很流暢,但學生的思維被老師控制了,因此真正的感悟沒有到位。從而我也感受到了,我所制作的課件不應該為教案服務,而是應該為學生的學習做鋪墊。那么,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才會得到真實的感悟,真正的感悟。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14《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作“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贊美和向往。課文的語言簡潔、優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明快,有詳有略,那么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對話,如何創設氛圍,鼓勵學生形成獨特的感受,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1、強調個性化朗讀。
《音樂之都維也納》這一篇課文給學生提供了優美的語言,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回歸到常態中,在師生對話、互動過程中,使學生潛心會文。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對語言形成獨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讀處理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力求鼓勵學生在各自感悟語言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朗讀處理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從而達到個性化朗讀的目的。
2、課內課外閱讀材料有機結合。
語文課堂不僅要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而且要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機會。因此,還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把課內閱讀材料與課外閱讀材料整合起來,解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效益。從《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的內容看,要理解維也納為什么會被稱為音樂之都?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補充,顯然難以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在學習課文前搜集大量的資料,如各音樂家的生平、業績,維也納的公園、劇院,城市的裝飾,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
3、本篇課文結構清晰,語言優美,是對學生進行分段訓練、句式練習的好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兩個問題:為什么把維也納稱為“音樂之都”和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介紹“音樂之都”的,讓學生明白這是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從閱讀的角度提出問題,后者是從表達的角度提出問題,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的2、3、4等小節的第一句都是這一小節的總起句,可以用來直接概括節意,同時也歸納了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原因。全文圍繞總起句介紹內容,這樣的結構清晰,體現了重點。形式和內容都能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因此我讓學生截取生活中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式介紹熟悉的一處景,將學得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再一次在實踐中運用。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15課文《音樂之都維也納》主要向我們介紹了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淵源,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贊美與向往。全文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課文第二、三部分是重點,它們充分說明了維也納是音樂之都及其在世界樂壇上的影響。
課文通俗易懂,理解上應該不存在較大的困難。《教學參考用書》上說這是一篇散文,可是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有說明文性質的文章。在對維也納音樂之都這個性質了解的基礎上,從語文特性上來說,讓學生繼續熟悉總分結構段,領悟其優勢的同時,嘗試著從處所寫作手法入手,對學生進行練習訓練;從文化層面上來說,讓學生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讓學生明白除了周杰倫,世界上還有那么好聽的音樂,能夠打動人心的音樂,感受到古典音樂的魅力。讀讀課文,覺得文字在通俗易懂的同時,顯得過于蒼白。如果這是從課文出發,學生也許能明白維也納成為音樂之都的原因,但對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卻一無所知。所以我覺得教師和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充實課文是必不可少的,文字的、圖片的、影象的,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文字背后的內涵張顯出來。比如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頓、斯特勞斯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作用,比如金色大廳每年一次的新年音樂會等。展示資料的時間不要拘泥于課堂,完全可以分流,對于大家看得明白的文字說明,可以放在課余時間,作為學習前的鋪墊。課堂上我們不必花大段的時間去交流資料,圖片可以邊讀邊欣賞,(尤其是插圖),一些資料可以通過我們的語言設計,用導讀的方式自然的容入到朗讀中,作為一種旁白,成為課文的一種有益的補充,更是感情的累積。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