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紙》大班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神奇的紙》大班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神奇的紙》大班教案1【活動目標】
1、嘗試制作紙桌,在模仿、觀察、比較中發現紙桌的秘密。
2、喜歡手工活動,樂于探索與實踐。
【活動準備】 泡沫墊、長方形紙、籃子、積木、籃子、長方形紙、膠棒、黑板、盛滿水的杯子等。
(孩子人數、坐形、折紙試孩子、操作要求)
【活動過程】
說說紙的用途 ——初步嘗試兩張紙變紙桌,鼓勵幼兒制作各種造型的桌腿——探索不同造型的紙桌腿對桌面承重能力的影響—— 嘗試改進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師生共同小結。
一、說說紙的用途。
小朋友,你們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有兩張紙,那誰來告訴老師,紙有什么用呢?(小結)可是今天,張老師要請小朋友用這兩張軟軟的紙,來做一張能站起來的一條腿的桌子!
二、初步嘗試兩張紙變紙桌,鼓勵幼兒制作各種造型的紙桌腿。
1、討論:如何做一張一條腿的紙桌。
小朋友都知道,桌子由哪兩部分組成?桌子腿一般有幾根?一根腿的桌子怎樣才能站的穩呢?你準備怎么來做這條腿呢?(討論:除了用卷的方法,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制做桌子腿呢?)
2、嘗試制作:現在就請小朋友開動腦筋,來做一做、試一試,看看誰的桌子最先立起來,做的又穩當又牢固!
3、探索各種形狀的桌腿: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那誰愿意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做的桌腿,讓它站起來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狀的呢?
集中討論:“我的紙桌站起來了”。(用語言表述或結合實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將紙對折立起來變XX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三折變成XX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四折變XX型
用折的方法:將紙卷成XX型
三、探索不同造形的紙桌腿對桌面承重能力的影響。
1。、小朋友的作品都已經完成了,那現在老師來檢驗一下誰的紙桌最牢固!
2、請小朋友輕輕的在紙桌上平放積木,看那種造型的紙桌放的積木最多!
3、幼兒報數:你的紙桌放了幾塊積木,它是什么形狀的?討論:為什么他的桌子上能放這么多積木?我們來看,他的紙桌是什么形狀的?小朋友,你們發現那種形狀的紙桌更結實,放的積木更多一些?
四、嘗試改進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
1、小朋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讓紙桌腿變得更牢固、更結實?放上更多的積木呢?我們還可以怎樣來制作紙桌腿呢?
2。、小朋友又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就讓我們再來試一試!
3、小結:紙的本領真大,通過折圈的方法,改變它原來的形狀后,軟軟的紙竟然可以站起來,變成一張結實的桌子!而且在制作中,我們也發現了圓柱體的桌腿比其他形狀的桌子腿更牢固,桌面上放的積木更多,承受重量的本領最大。還有什么形狀的桌腿也像圓柱體一樣,有一個支撐面,在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積木呢?(老師演示)下課以后,小朋友可以想一想,試一試,看還能不能制作出更結實的紙桌,能放上更多的積木,我們把紙桌的形狀和放積木的數量記錄下來,下一個星期咱們進行紙桌大力士比賽,好不好!
《神奇的紙》大班教案2活動目標:
1.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活動準備:
1.教具:大記錄表1份、書“紙”的不同折法
2.學具:小記錄表(一組一張)、人手一支筆
3.學具:每組一筐積木
4.學具:人手3張紙(半張a4紙一張第一次操作 一張第二次操作 一張第三次操作)
活動過程:
一、探索紙張站立的方法
1.猜一猜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紙,它們現在是平躺在這兒,我想要它們站起來,你們覺得可以嗎?(停頓數秒,不用請幼兒回答)
2.試一試
師:好,請你們發揮你們的才智,動手讓紙穩穩的站起來。要求:老師已經把紙放在后面的桌子上,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輕輕的走過去,聽到音樂響起,請你們回來坐好。(講要求一定要慢)聽清楚了嗎?
幼兒操作(保證2—3分鐘的操作時間),教師觀察引導(你真厲害讓紙站起來,你是用什么方法呀?)(哇,你折一折讓紙站起來了)(不是很穩,你還可以怎么樣?)
3.交流分享
(放音樂)個別沒回來的幼兒教師走過去輕輕提示。
請幼兒展示紙張站立的方法(請在觀察中發現穩穩站起來小朋友回答),教師出示記錄表用簡單的線條記錄。
師:你們讓紙穩穩的站起來了嗎?成功的小朋友請舉手?你用什么方法讓它穩穩的站起來的?(教師提升概括:真厲害。你們看他是把紙怎么樣???哦,折了一折(折了兩/幾折)/卷一卷讓紙穩穩的站起來。這方法真不錯,我要把它記下來。)還有跟他不一樣的嗎?(哦,他也是折了一折,不過他是這樣放,像屋頂老師也把它記下來……)
二、第二次操作,讓紙張站穩
師:還有小朋友沒有舉手,沒關系老師重新給你們一張紙,再去試試好不好?成功的小朋友,可以在動動腦筋相處更多的方法。聽到音樂怎么樣?出發吧!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
(放音樂)請第二次有新方法的幼兒展示紙張站立的方法,教師繼續完善記錄表。
二、探索紙張承載力的大小
師:你們真厲害,用1.2.3.4……那么多種辦法把它變成了一張神奇的紙,向人一樣站了起來。老師還要告訴你們,這紙在你們的幫助下不僅能神奇的站,還能承受一定的重量。要求:我給你們準備了積木,等一下請你們一塊一塊疊加把這里的每個方法都去試一試,看看它能承受幾塊并記錄在表格中。
教師用投影儀示范:我們的第一種方法是什么?我們在表格這一欄下畫上方法(表格中畫一畫)然后你們開始放積木,如果是4塊就寫4,那5塊呢?
2.試一試
3.比一比
(放音樂)引導幼兒觀察記錄表,比較操作結果。
師:你們把這里的方法都試過了嗎?請你們仔細看看手中的紙,你們發現了上面秘密?追問:每個方面它的積木數量一樣嗎?
小結:原來每張站立起來的紙折疊方法不一樣,它的承載力也是怎么樣啊?(不一樣)
三、延伸活動
師:(出示一本書)我的手上出現了什么?神奇的紙還能托住一本書呢?我看到有小朋友露出驚訝的表情,有點不可思議。那我們回教室休息一下再來試一試。
《神奇的紙》大班教案3活動目標
1.對幾何圖案的 ……此處隱藏18891個字……,這兩種圈上還有一個顏色的線的沒有剪,我還想知道,普通的紙圈沿著剩下顏色的線剪會變成什么樣?
師:那如果這個莫比烏斯圈沿著剩下顏色的線剪開,又有什么變化呢?你們想來試一下嗎?(幼兒猜測后操作并記錄)
小結:普通的紙圈沿著剩下顏色的線剪開后還是兩個大小不變的紙圈,總的是四個大小不變的紙圈;而莫比烏斯圈變成兩個大小一樣套在一起的莫比烏斯圈。
4.觀看圖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烏斯圈
師:這個莫比烏斯圈神不神奇?其實呀,這個神奇的莫比烏斯圈藏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們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師: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著這個莫比烏斯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結:人們利用莫比烏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許多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結束活動
回去的時候,你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什么地方藏著莫比烏斯圈,明天老師要請小朋友們來分享你們的發現。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的教學設計是在教研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反復研討和修改后定下來的,分別從科學活動的教學方法、教學流程的設計和不同年齡段的教學目標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反復的推敲,最后到實施教學活動,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性高,能夠積極主動的回答老師的問題,本次活動的選材很新穎,幼兒也很感興趣、操作能力很強、活動中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問過于籠統簡單,沒有針對性和時效性;評價偏重于結果性評價;材料的單一和無效;教師把控的太多,幼兒交流討論的少,應給幼兒更多探索交流的機會;記錄的形式化、單一化,記錄卡的使用沒有講解清楚,幼兒在猜想記錄的時候不會記錄,還有教師的記錄卡做的太小了,幼兒看不清楚。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還是要注意提問問題時語言的簡潔性、嚴謹性和科學性,語言還要更生動、肢體動作還需更豐富,這樣才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以上就是我對本次活動的總結。
《神奇的紙》大班教案14活動目標:
1、通過多次操作,發現莫比烏斯環的現象。
2、在設疑—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激發探索欲望,體驗科學操作的樂趣。
3、初步了解莫比烏斯環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紙環若干、紙條、記錄表、剪刀、籮筐、ppt、筆。
活動過程:
一、手指游戲“變變變”。
師:老師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變變變”的游戲,你們想玩嗎?那我們一起來玩吧,變成一個圓,變成兩個圓。
二、操作嘗試,發現莫比烏斯環現象。
1、幼兒進行第一次無意識嘗試,對比普通紙環與擰一次的紙環的區別。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秘的禮物,看這是什么?(紙環)紙環也想玩變變變的游戲,怎樣把一個紙環變成兩個呢?
師:看,紙環對齊捏一捏,先在中間剪個口,再把剪刀伸進去,咔嚓咔嚓剪到頭。是不是變成兩個紙環了呀?
師:老師幫你們準備了紙環,請你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你們是不是都剪出了兩個環?請剪出兩個環的小朋友把手舉高給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還有的小朋友剪出來的是怎樣的?你剪出來的環比剛才的環怎么樣?(大)請幼兒按照筐上的紙環數送回紙環。咦,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來的是大圓環,有的剪出來的是兩個小圓環呢?
師:這里有兩個圓環,就是剛才小朋友沒剪之前的,看看他們有什么不一樣?
師小結:原來,沒擰過的指環剪出來的是兩個小環,擰過的圓環會變成一個大環。
2、教師拋出問題,幼兒進行第二次操作對比,驗證擰一次和擰兩次的區別。
師設疑:是不是擰過的指環都會變成一個大環呢?(幼兒猜想)我給你們準備了許多擰過的指環,請你們去選一個指環剪一剪!
師:跟你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剪出來的是怎樣的?再次把紙環舉起來看一下,你們剪出來的紙環一樣嗎?哪里不一樣?(有的是大環,有的是兩個相扣的環)請幼兒按照筐上的紙環送回紙環。
師:同樣是擰過的紙環,為什么剪出來的不一樣呢?
師:奧秘在哪里呢?我來擰兩個指環試試。
教師示范擰紙環,(擰一下、擰兩下)請兩名幼兒上前剪紙環。教師記錄表格。
師小結:原來紙環擰一下剪出來是一個環,擰兩下剪出來的就是兩個相扣的環。
3、教師拋出問題,激發幼兒第三次操作,從而發現莫比烏斯環的現象。
師:剛才我把紙環擰一下,變成一個大環,擰兩下,變成兩個環,那擰三下、四下呢?(幼兒猜想)真的是這樣嗎?桌上有很多紙條,老師已經在紙條上貼好雙面膠,請每個小朋友拿兩個紙條,分別擰三下、四下,看看剪出來是怎樣的,并把結果記錄在這張表格上。
師小結:我們發現原來紙環擰兩下、三下、四下......最后都變成兩個相扣的環。
三、通過看課件初步了解莫比烏斯環現象的歷史和運用。
師:你們覺得這個紙環神奇嗎?(出示課件)很久以前有個偉大的數學家叫莫比烏斯,比我們先發現了這個秘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紙環名,于是這個神奇的紙環叫做莫比烏斯環。
師: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莫比烏斯環的運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項鏈,餐桌、過山車、克萊因瓶、打印機的色帶、工業傳輸帶等)四、教師再次設疑,進一步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
師:請你們回教室以后再想一想,我們今天做的莫比烏斯環還可以有什么用,好嗎?
《神奇的紙》大班教案15活動目標:
1、知識點:了解不同結構的牢固程度不同;
2、技能點:能搭建出牢固的正方體;
3、情感、態度:激發幼兒對結構的興趣,樂于嘗試各種情況;
活動準備:
搭建所需的相關材料。
活動指導:
1、 中班游戲的探究點主要在:如何搭建牢固的正方體;
2、在游戲材料提供上,根據參與幼兒的人數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提出問題,吸引幼兒興趣
教師:小智和慧慧想和大家玩個游戲,但在此之前想請大家幫忙搭建兩個正方體。怎樣搭正方體呢?
二、教具展示
1、引導幼兒觀察操作教師搭好的正方體,討論各自的牢固性
教師:這兩個正方體怎么搭的?
哪個牢固呢?
三、操作過程
1、幼兒自由探索搭建正方體的不同方法
2、比較各種搭建方法,引導幼兒發現結構與牢固性之間的關系
教師:有哪些搭建方法?哪種更牢固?
3、教師利用幼兒搭建好的正方體展示不同紙張結構承重量的差異,吸引幼兒的好奇心,探究紙張結構之間的區別,并將記錄觀察結果
四、拓展
1、反思如何將結構與牢固性的關系更好地利用到生活中
五、總結
本節課通過幼兒的操作,幫助其了解如何通過改變物體的結構提高物體的牢固性。在此過程中,幼兒能保持穩定的情緒,主動積極地反復嘗試。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