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反思1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對象分析
大部分初二的學生對大自然的觀察、用心感受生活不夠,思想較貧乏,寫作時感到無事可寫、無感可發。因此,本課的學習,著重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用心感受生活的思維、習慣。此外,教師將根據初二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通過設計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教學形式與教學環節,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教材分析
《你一定會聽見的》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能比較容易地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路。課文的語言較生動形象、活潑優美,但學生較難做到品味語言的美。因此,結合課文特點,通過閱讀、朗讀,讓學生體會語言之美,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提高閱讀分析的能力。
2.學會篩選關鍵詞語,初步感知精美的語言。
3.學會清晰明白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用心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四)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的思路,主要抓住描寫“無聲”部分。
2.朗讀、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五)教學難點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六)教學方法
1.延伸拓展法。聯類引申,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學有所用。
2.小組討論法。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啟發,共同完成問題的探究。
二、教學反思
1.吃透教材
蘇霍姆林斯基曾舉過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開課,課后有人請教他,到底花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這位教師回答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边@種不斷學習的精神才是我們教師真正應該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師說:“一個好老師首先應該成為一個學習者,走出職業的孤獨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態學習,其次才是教書。”教師自己要吃透教材,能自由駕馭教材,聯系實際,做到深入淺出,方能真正向學生傳授知識。
2.靈活處理生成問題
在課堂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預設課堂是一回事,生成的問題又是另一回事。一成不變的教學預案實施,勢必讓學生循規蹈矩,使課堂死氣沉沉。如學生提出問題:“蒲公英梳頭的聲音”“螞蟻小跑步的聲音”“雪花飄落的聲音”這三種是不是有聲音呢?這顯然屬于預設之外的環節。我知道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在文章中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這時,教師的反映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考。因而我對學生的評判做了適當延緩,即在學生直接質疑或答疑之后,應該留有一定的時間,因為這不僅作用于這個學生,也會觸發其他學生思考。充足的時間既可以加大思維撞擊的廣度,更可以加深思維撞擊的深度,只有學生的思維不斷撞擊,才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3.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于“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課堂上也出現了小插曲,在讓一位學生朗讀并說出喜歡的原因時,該生可能平時學習的態度不是很端正,因此,當時很不情愿地念課文,這時,我靈機一動,掉轉頭,笑著問全班:“大家滿意嗎?”同學們都笑著回答:“不滿意!”我再問:“怎么辦呢?”這時,還沒等其他同學回答,該生立即很認真而且也出色地朗讀并陳述了理由。
可見,在知識的建構中,“學習環境要被鼓勵,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向其他的人提出問題,這不僅發展了他們自己的思想和理論解釋,而且激發了團體成員的學習熱情和行為動機,從而也鞏固了大家對環境的解釋水平?!?/p>
4.我還十分注重傾聽,然后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詞語搭配方面還沒掌握好,我即時引導,給予糾正。
5.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上課時間的考慮,我最后還安排了一個小游戲,把課堂氣氛帶入高潮。
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如準備時對課件是否能完好地顯示的檢測方面做得不夠;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還有待加強等等。同時,在整個備課過程中,備課組成員的相互啟發使得這堂課更為完善生動。
《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反思2一、課文的主題
朗讀課文后回答:“標題‘你一定會聽見的’,作者要我們聽見的是什么?”
提示:聲音。
根據課文來回答,什么是聲音?聲音怎么來的?
提示:“聲音就是物體振動時,與空氣相激蕩所發出的聲響?!?/p>
那么作者為什么要我們去聽聲音呢?聽聲音有什么意義嗎?
提示:“每一種聲響,每一種聲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從聲音里,人學會了分辨、感受各種喜怒哀樂,也吸收了知識……從聲音里,我們逐漸成長……用心聽,用心看,也用心想,構成了一個豐富奇妙的世界?!?/p>
關鍵詞:聲音、分辨、感受、吸收、成長……
提煉中心:人通過聲音感受世界,逐漸成長。
朗讀第9、第10節。
二、文章的起點和終點
數一下,整篇課文總共寫了多少種聲音?
提示:開頭部分3種,風吹的聲音4種,動物的聲音5種,水聲5種,家里的聲音8種,11、12節各寫了3種聲音,結尾列舉了6種聲音游戲。共計37種聲音。
朗讀1~3節。文章最先寫的是什么聲音?這種聲音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它們放在文章開頭?
提示:先寫了蒲公英梳頭的聲音,螞蟻小跑步的聲音和雪花飄落的聲音。
這些聲音都非常細小,不注意就聽不見。
告訴讀者要“用心聽”。(朗讀第10節)
除了聲音本身的區別外,文章開頭三節在寫法上與別的地方寫聲音有什么區別?為什么要用這種寫法?
提示:運用了擬人化的寫法。(找出有關詞語)
運用了情境化、故事化的寫法。(小結如何描寫具體:運用各類修辭手法;創造一個情境。)
告訴讀者要“用心想”。(朗讀第10節)
默讀14~21節。思考作者為什么要用“聲音游戲”作結尾?作者最后一次說“你一定會聽見的”是“聽見”什么?
提示:“你開始微笑,輕輕地笑,大聲地笑。這時候,你一定會聽見的,這個世 ……此處隱藏4052個字……的》教學反思8
《你一定會聽見的》是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隨感式的小品,本單元其它課文都是說明文,雖然本文也向我們介紹了有關聲音的一些常識,但它不是一篇說明文。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注意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同時學習作者的語言技巧。結合備課,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回放,以下就是我從教學實踐中得到的體會。
在導入環節,我先讓學生體會課文開頭提及的三種細微得幾乎可以忽略的聲音,很多同學表示聽不到,對此我不置可否;緊接著有讓靜靜地聆聽自己周圍常有卻往往被忽略的聲音(比如呼吸聲,心跳聲等),所有人都表示聽到了。以此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進入到本課學習的情境。進入到新授環節,學生通過自讀初步感知文意,教師通過預設幾個問題“聽什么——為什么聽——如何聽”, 讓學生自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此環節,我把重點放在對本文語言的賞析上,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味文章的語言美。
第一,作者對聲音的描寫生動形象,活潑風趣,充滿了詩情畫意。如,“蒲公英有一蓬金黃色的頭發,當起風的時候,頭發互相輕觸著,像磨砂紙那樣沙沙地一陣細響……”“螞蟻們排列在紅紅的楓葉上準備做體操,‘噗!’一粒小酸果從頭頂落下,‘不好,炸彈來啦!’……”“一個寧靜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從天上輕輕地、輕輕地飄下,飄啊飄,飄落在路邊一盞孤燈的面頰上……”把“聲音”寫得富有詩情畫意。
第二,排比句、排比段的運用,使文章結構更工整,語勢強烈,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課文的1、2、3段構成一組排比段,形象地鋪陳出那些富有詩意但又細微得難以覺察的聲音;5、6、7段構成一組排比段,列出了生活中習以為常、不被留意的聲音,這三個段落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構成。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行文技巧。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領會運用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品味文章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通過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文章的結尾,作者不像慣常行文那樣或總結或引申,而是別出心裁地建議你做做“聲音游戲”,由此教師很自然的引導學生進入到拓展延伸部分——學生通過做聲音游戲,體驗聲音的微妙。游戲很簡單,學生把玻璃紙揉成一團,然后側耳聆聽玻璃紙緩緩舒展的聲音,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然后寫下自己聽到的聲音和獲得的感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明白了每一節課都需要精心的設計,才不至于教學內容空洞,課堂沉悶乏味。本節課我通過預設的幾個問題讓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然后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同時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感受,使課堂教學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反思9導入新課我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傾聽提段音樂,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學生的領悟能力比較薄弱,而且大多比較拘泥,沒有放開去想象,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接著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且勾畫出與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與或段落,學生自然會被文章生動活潑的語言所吸引。接下的“自由談”,我并沒有設計什么問題,而且讓學生自由自在地發表感想,不阻礙學生自由思想,學生也比較積極地投入近來。接著請部分學生朗讀課文而且要求是用第二人稱“你”來敘述,要求朗讀時語氣要親切、自然、隨和、娓娓道來,學生也基本上能做到,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
最后我又播放了一段聲音,并簡述自己當時聽到的感受,這樣尊重了學生的自我感受,又將學生的學習與個人生活體驗緊密結合,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要求。整體的教學環節清晰明了,以課文朗讀為載體,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初讀課文,熟悉內容”——“研讀課文,整體感知”——“跳讀精讀,品味探究”——“拓展延伸,聲音游戲”,每一個環節都能使學生獲得更深更新的感受,使教學過程很有層次感。另外,注意體現教學的民主性,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但是在問題的設置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可以更加細致化,更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多注重文本的解讀。
《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反思10不久前,我參加了校內優質課競賽,教學內容為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你一定會聽見的》,雖然這一課被放在說明文單元,但基于本文優美的文字和蘊含的深刻哲理,教學設計時我是把它當作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來處理的。具體設計方案如下:
教學目的: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喚醒自己麻木的心靈,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去感受人世間的愛的和弦。
教學重點:
1、通過作者優美的語句和生動的事例,找尋你已經失去的或將要失去的純真心靈。
2、通過尋找聲音,尋找對生命的珍愛的方式。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的意識。
教學難點:
1、對聽見一詞的理解。
2、對習慣思維的突破。
教學過程:
一、由回憶寫聲的詩導入新課:
二、讀課文,思考:
1、作者列舉了生活中哪些聲音現象?
蒲公英、螞蟻、雪花、風吹、動物、水……這些聲音有的細微而有詩意,有的常見也常被忽略,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奇妙無窮的聲音世界。
2、這些聲音對于我們生活又有什么樣的意義呢?(原句)
應該怎樣對待生活呢?(原句)
3、這篇文章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三、拓展:桂文亞不只用耳聽,也用心來聽,在嘈雜中聽出了寧靜,在寧靜中聽出了美,又在美中發現了人生哲理,現在,老師想問問大家,你用心聆聽過嗎?你聽到了什么?
我們也來聽聽看好嗎?
從下面的文字中,你聽到了什么
1)從親人的嘮叨中,我聽到了……
2)從老師的批評中,我聽到了……
3)從朋友的勸慰中,我聽到了……
4)從綿綿的春雨中,我聽到了……
5)從轟隆隆的雷聲中,我聽到了……
6)從樹葉飄落的聲音中,我聽到了……
7)從花開的聲音中,我聽到了……
四、仿寫:
以“你聽過的聲音嗎?”仿寫。
(學課文,可摹聲,可繪形,可狀神,可描態)
例:你聽過考試的聲音嗎?筆在紙上沙沙地劃過,宛如血管在搏動,那是生命日積月累的厚重在一點一滴地釋放啊。
五、小結
還記得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那個表演嗎?一群失去了聽覺的舞者深深地打動了所有人的心,他們聽不見音樂,但他們又聽得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好。
從今以后,讓我們喚醒自己麻木的心靈,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去感受人世間的愛的和弦。
最后,這堂課被評為二等獎,自我反思一下,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用詩歌引入,緊扣住這是一堂語文課。
2、課外拓展比較成功,特別是學生的仿寫有一定深度,如:
A、你聽到花開的聲音了嗎?花兒有著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當花兒靜靜綻放時,花瓣兒悄然打開,如一個新生命的萌發,向人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