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秋游教學反思1本課不論是寫秋景還是秋游,都是以“秋”字入手的?,F在正值秋節,所以我用三個有關“秋”的詞語,引導學生進入秋天的世界。在教學的環節中,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聽朗讀帶,并且讓他們在腦海中浮現所聽到的景物,這不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把他們帶入課文。在字、詞、句的練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說話”,是為了鍛煉孩子們的模仿與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練就孩子的膽量和思維的靈活度。
再讀課文,就給學生提出更高一層的要求:秋天的美具體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非常熟悉,引導并培養學生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內容,比如:天空美、農田美、歡樂美……。我設計本課教學環節的最終目的:把孩子對秋景的喜愛上升到對秋天大自然的贊美。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本課時的內容比較多,課堂上沒有給學生留過多討論的時間,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盡量安排一定的時間給孩子充分地各抒已見,增加課堂上的多元化知識。
秋游教學反思2一堂好課就像藝術珍品,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怎樣的課才算好課?特級教師賈志敏認為,好的課,要體現三個教學原則。我依據這三個原則對我校解麗老師執教的二年級《秋游》進行反思。
1、要以學生為本。
時間是學生的,空間是學生的,是學生在學習語言,因此,學生理應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是配角,充分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活動,千萬不能互換角色,本末倒置。本節課學生精神專注、積極投入,做到了充分地讀、盡情地說、扎實地寫。
2、要以訓練為主。
語言是一種技能。要掌握它,必須通過無數次的訓練,要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正確,寫得流暢。本事是訓練出來的,絕非“講”出來的。
在這節課解老師有三處說話訓練:“有時……有時……”的句式想象天空中變化的白云,用果園里,葡萄( )了,柿子( )了,梨子( )了感受秋天果園的美,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體驗秋游的快樂。有了這一次次的訓練,學生就會把話說得有條理,說得具體,說得生動。在這節課中解老師還將讀貫穿始終,朗讀的形式多樣:個別讀、示范讀、賽讀,在讀中領略秋天的美,在讀中體驗秋游的快樂。除此之外,還留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寫字指導?!暗梅ㄓ谡n內,得益于課外”
3、要以鼓勵為主。
課堂上學生出現差錯、產生困難是十分正常的,要多給學生以鼓勵與幫助。鼓勵學生不僅是種手段,也是一個教師思想的具體體現。在學生不愿意亮開嗓子,不敢亮開嗓子時,解老師沒有訓斥學生,沒有說些大道理,而是故意壓低嗓子唱《郊游》,讓學生辨析。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愿意亮開嗓子。秋游的快樂在課堂上蕩漾開來。
建議:
課文的二、三自然段可以這樣處理:
1、自由讀這兩段,想想描繪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在書上畫出來。(天空、白云、果園里的稻子、高粱、棉花)
2、示范讀第二自然段,想象秋天的景色。你喜歡這兒的景色嗎嗎?
3、交流。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
(2)見過稻子、高粱、棉花嗎?先說說你見過的景象。補充高粱的圖片,觀察感受。指導朗讀。
(3)我們又走進了果園,看到這樣的景象。(出示課件)進行說話訓練。
(4)我們在秋游時還路過菜園、樹林,也能仿照的說說。
(5)積累描寫顏色的詞語。朗讀,讀出秋天的美。
(6)農田、果園、菜園里的一切與我們有關系嗎?你看到這樣的景象心情如何?簡單說說。再次朗讀,讀出秋田豐收的喜悅。
5、配樂朗讀二三自然段,整體感受秋天的美。
秋游教學反思3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的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錯、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例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并讓學生思考下面問題:“天上的白云除了像白兔、像綿羊、還會像什么?”接著讓學生動手做“撕紙游戲”,看能利用手中的白紙變成什么形狀的“白云”來。學生動手后得出的答案是各種各樣的:有的說白云除了像白兔,還像小鳥、小蛇、小狗……有的說還像可愛的松鼠、奔跑的馬、頑皮的猴子。
這個環節的教學既引導學生讀好了課文,從而體會到白云變幻之美,又讓學生動腦動手,從自己動手腦過程中去獲得更多的知識、又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有趣味,做到了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秋游教學反思4星期一早上第一節課,一個嶄新的開始。區教研員張老師和顧校長如約走進了我們班教室。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秋游》的第二課時。課后兩位老師的點評讓我豁然開朗,也讓我對低年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在此,就其中的幾個細節,與大家共勉。
一、切莫忽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道“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就“一望無邊”的理解,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一望無邊”的天空是什么樣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圖片)
(出示詞語)誰來讀讀個詞?
生:讀詞。
師:點評。為什么要這樣讀?大家從中聽出了什么?
生:我感覺到藍天很大很大,望不到邊。
師:出示句子,學生讀句子。
師:除了藍天,還有什么也是一望無邊的?
出示圖片:大海、草原、稻田,讓學生進行直觀感受。
通過教研員的點評,我注意到,其實很多學生還是可以直接理解“一望無邊”這個詞的。而我首先出示了圖片讓學生去感受,就忽略了讓學生直接接觸文本,首先從文本去理解詞語的能力。應該調換一下順序,先讓學生就文本進行思考和理解,再出示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樣,以文本為本,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有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
二、畫龍只需“點”睛,拓展不宜過多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我進行了三處句式的拓展練習,分別是第二自然段白云的變化“幾朵白云有時像……有時像……”;第三自然段果實和顏色的拓展“()()了”;和第四自然段并列關系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因為拓展的內容較多,所以時間也顯得緊張,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想象和組織語言,其效果并不理想。不如只挑選一處進行指導,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練習,自己說一說,相互說一說。比牽著學生趕火車似的向前 ……此處隱藏7335個字……活,探索的本身就是在過有意義的生活。
就在不經意中,我們的品德與生活課程實驗經歷了兩年。通過參加省市培訓和教學研討,應該說對該課程的性質、基本結構、課程目標等略知一二。可當拿到《秋游去》這個話題備課時,我們感到了莫名的棘手:“秋游”是一個學生無法自主決定的話題,“秋游帶什么”一般都是由家長給準備的,到底什么是學生自己的呢?教師怎么對學生“出游”生活進行有意義的引導或指導呢?這個看似與學生生活貼得很近的內容,卻不知怎么與學生走近。在痛苦的思索中,我們根據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特征,拿出了上面教案。
試教之后帶來的是更大的困惑:為了體現活動型綜合課程,我們設計了闖關游戲。而課堂上,孩子為了完成校長的任務在活動,活動中和活動后學生在想些什么、感悟到什么看不出。我們還感到教學活動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不能很好地體現目標,只是一種形式呈現,沒有意義或意義不大,使課堂教學缺少生活的意蘊。
在虛擬中我們能捕捉的東西就是教師有意識地在幫助學生知道怎么秋游——在認識層面上,而非實踐層面。虛擬中獲得的認識,需要在實際的、真實的秋游中檢驗,內化、深化認識。
反復研討之中,我們拿出過好幾份教案,上面的這份可以說是最新的?;叵肫鹧芯康倪^程,我們從沒有生活——為了生活——在生活中過生活。我們學會了思考:怎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尋找談話的內容;怎么從教材的范例中發現與自己的學生最接近的生活問題,變為學生自己的問題;怎么關注學生,在平實中指導學生的生活;怎么以真實生活的邏輯為依據進行活動安排與設計……
一、課前調查,了解學生實際
品德與生活課標中指出“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怎么把握?在品德與生活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感到課前調查的重要性,因為它是有效進行教學設計和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課前少了調查了解,課上的把握就難以做到。課前走近學生和他們交談,從中了解他們對生活問題的看法、對生活事件的態度、對生活現實的需求和困惑等,根據孩子的實際設計教學,才能符合他們的心理愿望,才能讓孩子真切感受這是自己的生活。例如,我們課前深入學生時,發現孩子們雖然無法自主決定去哪兒秋游,但是一年級的秋游活動的經歷卻給他們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孩子們說不出秋游有什么意義,但他們對看到什么、玩了什么興致盎然。正是有了課前的調查資料,才為我們進入孩子的生活提供了話題。
二、回味經歷,引發學生心聲
讓學生回憶去年秋游中的最快樂、最難忘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雖然教材中沒有提到,那么我們設計的目的又何在呢?正如魯潔教授所強調的:“課程是為了生活”,為了促進兒童“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因此我們認為,真實生活經歷、經驗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也是課程的基礎。秋游的目的不僅僅是玩,玩中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體驗到了生活的美好,體驗到了集體活動的快樂。這種教育
不是通過“說”完成,而是孩子能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得到的生活。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從而提高對現實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貼近生活,關注學生問題
課前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秋游時留下的遺憾,比如:水帶少了,還沒出發水就喝光了;衣服穿多了,脫下的衣服沒辦法;吃的帶少了,午餐時沒吃飽;鞋穿得不合適,摔了跤……生活中出現問題,并不等于孩子會關注問題,能面對和解決問題。教學怎么貼近學生的生活呢?關鍵在教師。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了這些,從教材的范例中捕捉到與自己的學生最接近的生活問題,生成為學生自己的問題,引起孩子們的關注,通過“說出遺憾或不開心的事”到“談自己的感受”,為積極主動參與探究,主動思考,主動想辦法解決“出游的準備”問題打下基礎,使課堂離學生近了,課堂教學成為了學生生命歷程中的一部分。
四、學會選擇,提升學生生活
杜威說:“生活是一種自我更新的過程?!睘榱梭w現這個過程,我們還設計了學生介紹自己出游準備的物品,說出選擇的理由;師生、生生互動提出看法、建議;根據自己的經歷、經驗進行的溫馨提示等一系列活動。通過師生、生生多向互動的課堂生活,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選擇。在生活自導的同時,在生活經驗交流的基礎上,學生走進了自己的生活,學習
活并不斷進行著自我更新,這些無疑為他們正在進行的生活起著有意義的引導或指導作用,不僅推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進行的有效學習,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經驗得到了提升,生活觀點得到了發展,也使我們常說的“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話。我想,這不就是新課程追求的生活的課堂,涌動著生命活力的課堂嗎?
以上是我通過課例的研究積累的感受,盡管認識有限或許不妥,但我愿意把它呈現給大家,為的是讓更多的探索者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課改新篇章。
秋游教學反思15十月二十日的清晨,踏著清新的露珠,呼吸著秋的氣息,我們山東理工大學東校區幼兒園大三班、大四班、中三班、小三班的孩子們牽著爸爸媽媽的手,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淄博人民公園,雖說天空中沒有太陽的笑臉,但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按耐不住的興奮和喜悅.
按計劃我們先圍繞公園游覽,為了擴展幼兒的視野,豐富孩子們的社會經驗,讓幼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孩子們被公園中的情境吸引著,被道路兩邊的高樓大廈吸引著,到達目的地時,不難看出孩子的興奮。
我們以“認識自然 保護環境 ”為主題開展了這次親子活動。孩子們沐浴著清新的空氣,呼吸著花草樹木芳香的氣息,領略公園別致、美麗的秋景。當孩子們投入青草地的懷抱,盡情嬉戲,休憩時仍不忘將果皮和紙屑撿起來,放到垃圾桶里。孩子們說:“公園環境這么美,不能隨地丟垃圾?!痹诠珗@里,我們所有的小朋友在60米的白布上盡情的揮灑,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畫在了白布上,并與老師、小朋友、爸爸媽媽一起講述那快樂的時光,跟大家共同分享;有的向游客介紹自己的環保繪畫作品……。大四班宋漢杰小朋友畫的是我們居住的地球,他告訴大家綠色是我們的家,藍色是大海,我喜歡在這里生活。趙筱林小朋友告訴電視臺的叔叔阿姨:“今天我們來看了好多漂亮的樹葉,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保護樹木、愛護環境。”大三班的王柏翔和湯正昊的媽媽接受了電視臺記者的采訪,說出了對這次活動的感受。魯中晨報的新聞記者叔叔也來參觀小朋友們的杰作了,還為我們60米的作品拍了照片,說要把我們這次活動當作新聞登在報紙上呢!
愉快的秋游活動給了幼兒豐富的生活體驗。此次秋游活動讓幼兒“走出教室,步入自然,溶入社會”,再現了“生活即教育”的課程理念。不僅為幼兒提供了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幼兒遷移已有的知識經驗,并使之更加深刻,而且讓幼兒從不隨地亂扔果皮紙屑、愛護一草一木等小事做起,進行良好行為的實踐。孩子們正用自己的感官認識自然,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環境。
秋天豐富而多彩,它是個豐收的季節,是個充滿喜悅的季節,是個處處都蘊涵著教育契機的季節。在快樂親子游中,孩子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鍛煉了意志,增進了親情。同時家長與教師的密切合作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進一步融洽了家園關系,全面體現了家園合力共育的實效。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