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教學反思1《長城》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長城同學們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離的,學生無法去真切感受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艱難。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如何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教學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找出作者對長城作出高度評價的句子“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然后,以這句話為引子提出問題:“為什么說長城是一項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呢?”,接著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作者的聯想三方面理解感悟這個句子的內涵,從而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教完后細細思考,有這樣一些感受:
1、將抽象的數據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感受氣魄雄偉時,學生談到了從一萬三千多里感受到長城很長,于是我相機補充了一個在課外搜集到的資料,二十多年前有一個年青人曾徒步走這完了這一萬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這樣把“一萬三千多里”轉化為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對長城長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導學生感受一塊條石有兩三千斤重時,我順勢告訴學生,這兩三千斤重就相當于我們全班學生重量的總和,將“兩三千斤重”轉化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對條石的重量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然后再來體會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
在本課的教學中自己感受比較成功的教學情境創設有兩次,一次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句子“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先是選擇了一段曲子,在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的描述,“你此時來到了長城腳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長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磚上,沿著城墻上兩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腳步,蹲下身子去撫摸射口時,你若有所思地扶著墻上的條石緩緩起身”,盡量地通過語調和語速的變化帶著學生進入這樣一種情境,事實證明這樣的情境創設是成功的,當我問學生:此時的你站在長城上想起了誰?學生答道:“我站在長城上想到了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他們真是不容易”,于是我進一步啟發:是??!這樣的想法是你們站在長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這樣的一個情感經歷,再來理解之前的那個句子可謂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不容易,通過一段音樂的渲染,然后通過我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學生當時都比較激動,大部分學生都想到了古代勞動人民是在怎樣的將重重的條石運上山,修筑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在學生充分想象后我又即時補充了段文字資料(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所付出的代價),在一層層引導學生感悟后再讓學生來朗讀這段文字,這時候的朗讀就非常動情了,接連點的幾個學生都讀得特別感人,學生此時的情感是發自肺腑的。
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教學反思2《長城》這篇課文由兩幅長城的彩圖和一篇短文組成,直觀的圖畫和具體形象的散文緊密結合,表現了長城的雄偉壯觀、高大堅固,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學本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四年級的訓練重點是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這方面的訓練?;谶@一點,在教學中我采用了看圖、學文、想象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學設想是主要通過四步來落實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看第一幅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在你眼中,長城是怎么樣的;第二步,引導學生讀文中的描寫,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么長,這么氣魄雄偉的長城給描寫出來的;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一下作者運用了什么方法來寫長城的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第四步,邊讀邊想象文中所描繪的畫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落實第一步的時候,學生受課文描寫的影響,加之我氛圍渲染得不好,對他們思維拓展的啟發不夠,學生多數說的話基本上都是“很長”,“像長蛇”,“像長龍”之類的語句,思維拓展得不夠開。在落實第二、第三步的時候,課上我是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自讀,領悟到這一自然段是通過列數字和比喻具體形象地寫出了長城的長。而在落實第四步的時候,也是這節課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這一問題同樣出現在后面品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币痪?。在指導有感情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脫節。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這些都是以后在教學中應該尋求對策,努力探索來解決的方面。
此外,在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個缺失,就是在學生發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個別學生急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躍躍欲試,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升華。這也是今后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總之,看圖學文中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師生對話中尋求和諧的秩序,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尋求對策,努力實踐,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我認為我目前最為重要的是,精心備課,使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并重,才能在教學中達到師生雙贏。
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教學反思3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窗口。其中《長城》是這組課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贊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
備課時,我將這課的重點定為:在閱讀中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感受長城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由遠及近的表達方式。在上 ……此處隱藏2367個字……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懊鎸@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么?”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于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這為學生理解后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筑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薄斑@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边@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么?”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于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這為學生理解后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筑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边@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懊鎸@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么?”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教學反思7:admin 這次聯教課,我們組選了第五單元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長城》。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扇窗口。在教學本單元課文時要將課文的學習和綜合性學習活動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查等活動中,提高語文能力,激發探究我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長城》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以學生朗讀為主,在朗讀中感受長城長、高大堅固及氣魄雄偉的特點,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因此,我確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對照插圖,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陡峭”,“凝結”等詞。
2、學習由遠及近,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3、了解長城長、高大堅固及氣魄雄偉的特點,感悟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贊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于是我設置的步驟是:圖文對照,逐段學習。
長城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了解了它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讀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啟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聯想教學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叩問文本,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边@個重點句,我課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數不清”、“兩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沒有……沒有……”(設備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條件艱苦)。多種形式反復讀,引導學生體會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筑長城時付出的血汗,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在充分的讀書后發揮想象,“你站在長城上,想說什么?”以想象促說、促讀,充分感悟中心句,體會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由于時間的關系,最后對文本的拓展,我選取了一首詩歌讓學生吟誦,旨在讓學生的激情再一次砰發。但是沒來得及,使整節課不是很完整。
通過這次聯教課,通過黃校長和老師們的評課、議課,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應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多讀,多說,多思,多寫。學生讀書后我應創設各種機會放手讓學生完整地講出自己的感悟,在學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適時指導,不能害怕學生講不出而浪費時間。也就是說這種能力的培養既要有方法上的點撥,但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的實踐,留給學生充裕的閱讀時間,“在下水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本領”。如果我們教師不多給學生機會,久而久之就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樂于不善于思考問題而只會坐等教師講現成答案。這也許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吧。
另外語文更多的是一種情感教育,應多把語文和我們情感認識更緊密地聯系起來,讓語文走進我們的生活,走進我們的心里。學習完這篇課文后,同學們都認識到了有形的長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強,保衛國家主權。課文中長城的知識點學生也許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長城是令中華民族驕傲和自豪的萬里長城,更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象征,我們國歌中就有這個新的長城,但是我沒有利用這個契機,及時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更與時俱進的愛國情感教育,從而進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層次主題──在我們心里筑起一座無形的長城,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保捍衛、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這樣才能將課堂提了一個高度,學生胸中回蕩的熊熊愛國豪情才根深蒂固,長城的精神才會世代傳唱,永放光芒。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