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1數學源于生活,本節課從生活的“真實”入手,從自然引入,還情境為生活本來的面貌,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實化的情境中體驗、感悟數學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商的近似值》一課時,對教材進行處理,我有意識地開發生活資源。首先出示例7:“爸爸給王鵬新買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個,這筒羽毛球是19。4元,買一個大約要多少錢?”并以談話的方式引出數學問題,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再要求學生根據提出的信息列式計算,當學生除到商為兩位小數時,還除不荊教師巡視中發現,有的學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這時教師問:“實際計算錢數時,通常只算到‘分’,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應該怎么辦?(生:應該保留兩位小數,只要算出三位小數,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聽后,同學們都明白了保留兩位小數的道理,使學生學會了根據實際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數。
本以為求近似數是教學難點,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關知識的復習,所用的時間花費太多。但在實際教學中才發現計算才是真正的教學難點。導致后面的練習時間太少,學生沒有得到真正的練
習和鞏固提高。另外,將學生的水平估計得太高,出示的題目相對比較難,導致學生在計算時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白白浪費了很多探索新知識的時間。
其次,我在教學的時候一味的要求學生保留兩位小數或保留一位小數而強調學生說只能除到小數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其實在上課的時候,不能因為需要保留兩位小數或保留一位小數而強調學生說只能除到小數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學生除到了比實際需要更多的數位,應加以鼓勵表揚,并及時提示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去除,決不能“一味扼殺,一棒子打死”。這也許就是學生創新的靈感之花,是一種鉆研精神的表現,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是這樣的教學,也需要這樣的老師,更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培養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我們要結合課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學的利用教材,全面貫徹課改精神,實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上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而努力教學,這樣才無愧于學生,才能稱得上是一名新課改下的老師。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2《求商的近似值》在學習小數除以整數,小數除以小數的知識教學的,它是一節計算課。
本課是由“小數除法”和“求近似值”兩個知識點組成。學生對于這兩個知識點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較快地理解并掌握這節課的知識。但是,“求商的近似值”這節課的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枯燥,學生不容易提起興趣。而且學生剛初步學習小數除法,計算還不熟練,計算常出錯。這節課我從實際生活中尋找素材,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充滿生活氣息。激發學生學習又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課一開始,我從爸爸給王鵬買羽毛球的談話中自然引出數學問題,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反思《求商的近似數教學反思》,同時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出示(爸爸給王鵬新買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個,這筒羽毛球是19.4元,買一個大約要多少錢?)要求根列式計算.當學生除到不盡時.師問你認為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學生計算后交流解題思路。教師問“實際計算錢數時,通常只算到‘分’,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應該怎么辦?
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題目的要求,應該保留幾位小數;其次,求商時,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求出商的近似數。
學生總結出方法后,再進行加強聯系。但在練習中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還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數,學生做豎式時就只除到小數第三位,沒有多除一位,導致結果出錯。因此,只要不斷強調方法中加強鞏固,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3這幾天教學了國標五上《商的近似值》這一內容,教學中困惑多多。
困惑一:教材中這一內容的編排是否合理?
這部分內容主要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教學“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第二課時教學“根據實際需要合理使用去尾法或進一法求商的近似值”。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似乎沒有權力質疑由各權威級數學專家編訂的教材是否合理。但通過實際教學我認為這一內容的編排如能進行適當調整會更好。
學生在第一課時學習結束后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識:只有當除法計算除不盡時才根據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即將取商的近似值與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劃上了等于號。學生將求商的近似值方法與求積的近似值方法進行了對比,都認為取積的近似值可以先通過計算求出積的準確值,后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積的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值則無法求出準確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數多一位就可以了”。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4在例題得出等式性質時,雖說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的,學生掌握的不錯,但講的還是多,不如直接獨立完成,小組討論發現,總結時強調一下,如何去記住這個性質,而不是背下來。對于例5,讓學生列方程后獨立完成,會的自己做,不會的可以看書,再獨立完成,有意識的選了三名同學上黑板板演,結果三個都出現了不同的問題,對于出現的問題,我讓每位同學根據你自己寫的和書上進行對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學犯的錯誤還典型,一位沒寫解,“=”號沒對齊,(全班只有7名學生全對)另兩個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錯誤的形式將例題解決,學生就掌握的很好,這從后面的練習就看出來。
課堂一定要關注學生,認真思考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會帶給你一些驚喜,如果你忽視了,就不僅僅是錯過了那一次精彩。這節課在學生總結等式的性質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將書上的等式的性質中“所得的結果仍是等式”替換成“數量不變”,這也是我在備課時所想的,能不能替換一下,所以我在備課本上寫了“結果不變”,可是沒過一會,這個同學又舉手了,說自己的“數量不變”不能替換書上的話,當然也包括了我的“結果不變”,因為等式兩邊同時加或減去同一個數(0除外),結果肯定會發生變化的。就是因為這樣一個能不能替換的問題,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肯定會更好。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5本節課的設計理念主要體現的是“以情景為中心”的課程思想。我力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體現在整個課堂教學的 ……此處隱藏6040個字……。
三、問題,數學及數學教育的心臟
數學真正的組成部分是問題和解,其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要通過“解決問題”而使學生獲得知識、方法、思想上的全面發展,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首先要有一個“好”問題,因為學生數學素質是通過這些“問題”上以及“解決”過程之中發展起來的。
現代“問題解決”研究的先驅G.波利亞主張:“與其窮于應付繁瑣的教學內容和過量的題目,還不如選擇一個有意義但又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深入發掘題目的各個側面,使學生通過這道題目,就如同通過一道大門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兩個問題不符合“問題解決”中問題的要求。之所以寫下這一段,在于我感覺到,設計并提出一兩個“好”問題確能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學生的數學思考,比之“滿堂問”,學習的效果會好許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好問題”產生,把握數學的心臟就把握住了數學課堂的核心。
改造數學“問題”,促進學習方式的有效改變——以“問”促學,會有更多的體驗與收獲。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12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設計結構不清晰。在例題呈現以后,學生進行嘗試解答,應讓學生給予解說,將新知識傳遞給其他同學,這一過程在教案設計中滿意預設,在教學中,只匆匆讓學生說了一下,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明顯的展現。在“做一做”的練習中,沒有考慮到差生的情況,在教學中耽誤了較長的時間。
2、教材準備不充分。首先是對教材的把握不準確。本課應是在加強小數除法計算的基礎上,處理多位小數或無限小數在生活中運用的問題。在教學中強調了小數的計算而輕視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造成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并且一錯再錯。最開始的口算,只有8題,學生的速度相差太大,為了大多數學生能完成,將時間占用較多。例題計算時仍然按計劃進行,片面強調計算,再次占時間,完全可以利用圖上的結果直接進行四舍五入計算。最后的“做一做”沒有及時講清楚其中的捷徑,耽誤了大量的時間。
3、課堂中隨機問題處理欠佳。如學生計算較慢的特點,發現了,在后面的教學中沒有給予有效處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練習沒有完成。在如,學生已經掌握了四舍五入的基本方
法,還重復的匆忙地講了一次,既沒有展現學生的主體性,還浪費時間。在即將下課時,將全課的點睛之筆匆匆總結出來,沒有形成書面的知識點,不利于學生的掌握。值得自我褒獎的地方:
1、在課堂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呈現中,先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想法,再進行講解。在口算、復習舊知識和練習中,將知識點化解在這些練習中。
2、在做一做中,由于學生能力的強弱差別較大,他們的速度分化嚴重,快的學生早已經完成,讓他們去幫助較慢的學生后存在問題的學生。
3、在即將結束時,適時總結知識點,雖然沒有形成書面的語句,但是,起到了點題的作用。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13本節課的知識是在學習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在小數除法中經常出現除不盡,或者商的小數位數較多的情況,但是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并不總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數的商,這就需要求商的近似數了。
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突出取近似值的意義。在例6的教學中,主要解決這樣兩個問題:一是體會求商的近似數的必要性;二是掌握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學生通過計算每個羽毛球大約多少錢,計算的結果是1.616元,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計算到這里計算的是錢數,實際生活中不需要三位小數,最多可以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分,而在超市付錢時可以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角。由此可以使學生想到:解決問題時,即使能除盡,有時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取近似值,如價錢、人數、個數等。
2.聯系舊知,橫向比較。在學習商的近似值時聯系積的近似值,找出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把比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的數進行四舍五入。
不足之處:
學生在計算中還是存在計算速度慢,計算不準確的現象,特別是商中間有0的除法計算出錯率特別高。
再教設計:
在教學小數除法時還是需要復習試商的方法,特別是特殊的數。如同頭無除商8或9,余數是除數的一半商5等。在學習商的近似值時,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適當介紹簡便方法,也就是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后,不用再繼續除,只要把余數同除數比較,若余數比除數的一半小,就說明求出下一位的商小于5,直接舍去;若余數等于或大于除數的一半,就說明求出下一位的商等于或大于5,就在已經求得的商的末位上加1。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14這節課是在學過兩位數除多位數的基礎之上來展開學習的,由于兩位數除多位數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學生的先前學習經驗,對這節課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取近似值來說,學生在三、四年級已經接觸到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來取近似值,在第一單元小數乘法的時候也再一次的重新學習過,學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正確的得出積的近似值,綜上所述,這節課的成功與否重在學生對兩位數除多位數掌握的如何。
在設計時,我先讓學生回顧了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隨后讓學生進行自學、檢測、后教、總結方法、當堂訓練。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來說,出現的問題恰恰是學生對兩位數除多位數掌握的不熟練造成的。無論是自學檢測還是最后的當堂訓練都體現了這一點,這就造成課堂顯得不是太流暢,有點拖沓,學生的學習氣氛不是太高,課堂效率不高。由于學生不能正確的計算出兩位數除多位數的商,這就為學生發現、總結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立下了障礙,最終使得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偏離,學習目標偏離,造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沒有完成。
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課前沒有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由于不是用自己的學生授課,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如果課前能夠和對方老師進行交流會更好一點。
2、在教學設計時沒有將兩位數除多位數的計算法則對學生進行復習。洋思模式一般是沒有課前導入和復習的,所以在設計時也沒有進行這方面的設計,但是如果在自學指導里邊能夠給學生指出,讓學生回憶,效果會好一點。
3、在習題的設計上,設計的有點難,使學生出現了錯誤。習題的作用是讓學生在習題的基礎上總結方法,所以習題的設計不易太難,能起到它該起的作用就可以了,習題太難則容易“喧賓奪主”。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15如何讓學生想到求近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師直接講解呢?還是……最終我還是沒有按照教材上的處理,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驗、去經歷,產生求近似值的需要。當學生看到題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計算,可算呀算呀,發現有點不對勁:這得除到何時才結束呀?而且這個結果非常有規律。這時我沒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辦呢”把問題又給了學生。讓學生在知與不知之間形成“空白地帶”,從而激起了學生調動一切知識去探究問題的欲望,使他們在反思、調整中不斷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這一教學環節的安排更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真正成為教學的引導者,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