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1《鉛筆有多長》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測量P42-43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米、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且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學好本課又為學習千米做準備。這部分知識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極易混淆的知識,學生學習會有一定的困難。
本課教學我的成功之處:
1、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我做了精心的設計和嘗試。
“教師是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倡導教師樹立課程意識“用教材”。 我調整了教學順序,先認識毫米,再認識分米。教學毫米時,我沒有使用教材測量鉛筆的長度因為6厘米3毫米的鉛筆非常的短,教師的演示講解孩子無法看清,我設計為學生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因為數學書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發現并感知學習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設計為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毫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張數學書的厚度也是1毫米。這樣的設計可以看到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親切,容易理解和記憶。
2、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合作探究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做數學”,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在實踐活動中“再創造”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有效的途徑。我以“測量”為主線,鏈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生說一說、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動,獲取關于“毫米”、“分米”的直觀體驗。此外,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因此,估測的活動也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我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探究,幫助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教學時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學生測量數學書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讓生活實際成為數學知識的源頭,使學習數學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時拓寬應用數學知識的渠道,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為學生提供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從而得出結論。
在本節課中,我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觀察米尺,發現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再通過討論、交流,知道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然后,又讓他們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畫一畫,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發現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長度單位及進率,這樣,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活動中,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體會了學習的樂趣,又培養了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組織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這是新的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師要認真領會和遵循的,只有這樣,課堂才能真正地充滿活力。
不足之處:
在本課中感覺處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重視學生問題的提出,在適當的時機恰到好處的質疑,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方面還做得不夠好。上完課后的感覺是還是有一小部分的學生沒加入到課堂中的學習中來,我認為學生沒有加入的原因應該是有不懂的問題,阻礙了這部分孩子的主動參與。只有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探究和發現,才能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2在學《鉛筆有多長》的過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四只小熊都在量這只鉛筆的長度,學生在獨立觀察,思考后,第1個圖中,學生很容易就判斷沒有對準0刻度。第2個圖是正確的。到第三個圖中和第4個圖放一塊觀察,學生有了不同的意見,有認為都不正確。第3個是沒有對準0刻度,第四個沒有對準0額度,但結果正確。學生還是根據剛剛講的對準0刻度觀察,沒有別的辦法了??粗鴮W生都想不出來辦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這把直尺,讓學生重新觀察和回憶
問:從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點?
我接著讓學生回憶,第三單元學習是有小貓跳格,小青蛙跳格,他們跳格有什么特點,這時學生很快告訴我跳的格一樣長
接著我追問:他們跳格的圖像不像我們今天學習的直尺。
學生聯想后大聲告訴我很像。重新再看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點?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樣長的。
師:1-2表示幾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
師:現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接下來,重新回到小熊量鉛筆的題中,用查格的方法試試,從1開始量就從1開始查格。學生很快告訴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這部分知識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普遍性的會有一種思維方法,但是遇到靈活的問題時學生就會不知所措,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其實教師在這個時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訴,數學知識都是有縱向聯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學習中都是有滲透的,數學學習就是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遇到的問題,教會學生融匯貫通的學習和思維方法很重要。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3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兩個同等重要的知識板塊。整節課的設計,我針對學生平時生活中扔鉛筆這一現象,從情境創設入手,引起學生思考、爭論,使他們自身主動地產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欲望,然后引導他們通過估、量、找的方法開展數學活動,注重學生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反思及運用。一節課上下來,我頗有感觸:
在估、量、找三步驟教學時層次清晰,而且結合教材內容把估計貫穿教學始終,從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了他們的估測能力;通過實際測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另一方面經過量不斷調整學生原來的估計,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意識;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分米、1毫米長的物體,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所學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與米兩個長度單位,他們已經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單位測量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已經具備一定的估測能力。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調整,先安排學習毫米再學習分米,在引入分米時改變教材從估一估10厘米長的鉛筆入手做法,創設了讓學生用厘米為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讓學生在測量過程中認識到在實際測量中必須有一個比厘米大的單位————分米。這樣,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新知識的產生來源生活生產活 ……此處隱藏4667個字……
注重學生個人與小組的探究交流,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畫一畫”“找一找”“比一比”等實踐活動,體會學習分米、毫米知識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實際長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從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發展空間觀念。
3、注重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滲透估計方法的指導,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在實際測量物體的長度之前,先安排學生進行估測,估測的活動貫穿于整個測量教學過程之中。通過明確手掌上1分米長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長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學生的認知表象,又提高了學生的估計水平。
待發展之處:
1、在“如何有效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方法等。
2、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氣,爭取創設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設計較科學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和發現,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11《鉛筆有多長》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感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而這兩個長度單位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要讓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只有建立在豐富的表象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因此教學中,做到以下兩點:
一、動手操作
在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以活動為主線,設計了兩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自己去經歷、去體驗、去獲得,使抽象的單位變得可以體驗,從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聯系生活
在學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學習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毫米。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他們所舉的例子還非常的多,非常的貼切。如1毫米的物體:自動鉛筆芯的寬度、護導牌的厚度(剛好我佩帶著護導牌)、包數學書的書皮厚度、五毛錢的硬幣厚度……1分米的物體:積木的長度、大正方體的長度、黑板擦的提手長度、開關板的寬,學具盒的長度……。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物體,不僅加深學生對“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間觀念,還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還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情感和體驗。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中,他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發現之余的喜悅。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12在 教學《鉛筆有多長》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學習過的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讓他們說一說米和厘米分別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勢表示1米和1 厘米的長度,再說一說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然后創設了估計、測量鉛筆長度的情境,引出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我課前已經準備了4根 長約10厘米的鉛筆,讓他們在小組內先估計鉛筆的長度,再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匯報,這也是本節課的第一個合作點。當學生說出測量的結果是10厘米時,我就 直接告訴他們,10厘米就是1分米,讓他們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長,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一下1分米的長度,用鉛筆畫一畫1分米的長度,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 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從而使學生逐步建立“分米”這個概念。最后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這一課的第 二個合作點是認識1毫米有多長這個知識點。我也是讓學生在小組內先估計,再進行測量橡皮有多長。當學生測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點時,我說:“多一點,你們 能不能用一個具體數字來表示呢?”“能!”學生們搶著回答,此時,我乘機引導學生觀察1厘米中間有幾個小格,當學生說是10小格時,我給學生介紹每個小格 就是1毫米,從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認識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13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且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這一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容易混淆。我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實質,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達到較好的效果。
本節課,由于課前對學生的原有知識了解得不夠,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預測不準,造成課堂上讓學生觀察直尺、填寫表格,這一教學環節讓費了很多有限課時資源。這是,教師今后在備課時要努力做到的。這堂課,在引導學用所學知識(毫米)表示測量結果時,有一個學生用“14.8厘米”表示。這時,教師引導得不夠自然,可以說是一個敗筆。今后,要注意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14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厘米和米的基礎上認識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節課最重要的體驗活動,在活動中進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實際意義,教學中將分米和毫米分為兩部分學習,其中將每個版塊細小的知識點整合成大的活動,使整節課的環節設計簡潔明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具有親和力的教學風格,扎實的教學功底,以及4個活動設計的環環相扣,讓學生的各個感官都參與到認識分米和毫米的學習中,課堂中對“吸管”的運用恰到好處,發展了學生估測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
本節課在以下幾方面還有待改進:
1、“分米”這個概念揭示的太突兀,與前面環節聯系的不夠緊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還有待進一步的設計和思考。
2、尋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幾分米,孩子運用1分米長的吸管發現了文具袋的長度大約是2分米,這時候可用文具袋作為估計的標準,讓孩子估一估課桌的高度,培養學生根據不同參照物作為估計標準的估測能力,發展學生的估測意識,最后再進行追問,如果沒有吸管、文具袋、課桌這些估計的參照物,我們還可以找到哪些估計的標準呢?引導學生發現身體上的“尺子”——一拃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1分米長度的認識。
3、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和米,為什么還要學習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的結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學中將分米、厘米和毫米進行對比認識,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測量不同物體時,使用不同的長度單位,在體驗中讓學生更加明確不同長度單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雖然是首次嘗試該課型,但其中的收獲頗多,對課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成長!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