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1蘇教國標版第九冊第3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詩人賈島的作品。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篇。此詩描述了尋訪者拜訪隱者不遇,卻與童子互問答。全詩僅四句,20個字,筆墨雖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一、以讀促悟,注重整體感悟。
本詩字詞教學不是難點,關鍵是要結合作者賈島的為人、個性,學習本詩、理解本詩。學習作者為什么要到深山尋找隱者,他找隱者干什么?其實結合當時作者所處的環境,作者的性格,作為“苦吟”詩人,他有著怎樣的追求?這些需要學生抓住本詩背景、作者當時的心境,理解古詩。在本課上,王羅濤的課前預習比較全面,他查到了賈島做和尚的時候寫詩發牢騷后來被韓愈發現了,后來還俗入世,可不如愿的是他并沒有成大器。后來有避世欲隱世之意。這首詩是他入世碰壁后來尋隱者之過程。結合古詩的背景理解會更加深刻。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學生去找找古詩作詩背景,從而真正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境。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把詭煵伤幦ァ薄獰o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三次轉折,讓尋訪者的心情一波三折,先是滿懷希望,后是失望,又有了一絲希望,最后徹底失望。關于本詩的字詞理解,我是先讓學生看著這些詩句整體理解意思,然后根據整體的理解分析字詞的意思。如:言:說;處:具體位置等。
二、非“云深”乃隱者的神秘之“深”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八上隆笨梢娝蓸涞母叽?,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云深”,既寫出了云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
三、作者尋隱者不遇是一種必然
在教學的過程中,當我提到童子作為隱者的弟子,他真的不知道隱者師傅的具體位置嗎?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一片茫然,因為從小他們一直教育著要做誠實的孩子,也非常相信文中童子的話,沒有結合文章當時境況來思考問題。在停頓了一段時間之后,班級的小“思想家”簡春明舉手回答:“既然是隱者,那么他肯定是不會告訴別人自己的具體地點的。在他離開居所的時候肯定交代自己的徒弟不要告訴別人自己的行蹤的。所以,我認為,童子他是在說謊?!边@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跳躍的想法,很多學生沒有這么想。聽了簡春明的回答,其他學生都恍然大悟。的確是這樣的,作者雖然說自己沒有找到隱者,但是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隱者不想別人打擾他。為了不讓別人干擾師父,童子寧愿撒謊。
學習完《尋隱者不遇》一詩后,我發現,學習古詩一定要結合作者的境遇、寫詩當時的背景來學。這樣才能走進古詩,“觸摸”得到意境。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2《尋隱者不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本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對于五年級的同學來說,理解古詩的大意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正確、流利的朗讀故事、背誦古詩;理解古詩大意是學習本詩的基本目標。憑借語言文字,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是教學本詩的一個難點。因此在備這一節課時,我把對詩意理解的環節進行了壓縮,盡可能地精簡,以求不做無用功。那么剩下的時間干什么呢?就用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和學生一起賞析這首精致的小詩。
在教學本詩前,我先讓學生預習了這首詩。在課堂上,我帶領學生通過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去理解古詩的大意。接下來,我引導學生發現這首詩是以問答的形式來寫的,通過想象作者尋找隱者時與童子的對話,體會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并用自己的語氣讀出來,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感情。為了讓學生更能體會當時的情景,我又設計了結合插圖讀課文、配樂讀課文的環節。從敘事的角度講,也給了學生許多的啟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有人物對話,環境描寫,心理變化
本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達成。但在某些環節上,還存在些許問題,比如:在對“云深”一詞的理解上,沒有將插圖運用到位。另外,最后對“隱者”的認識,應該將話語權交與學生,而不應該由教師小結。拓展的環節還不夠。
今后,我將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學內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3古詩《尋隱者不遇》是唐代的詩人賈島所作,賈島又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語言簡潔,文字精練,詩句蘊含著豐富的感情。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何處的問題。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種寓問于答的寫作方式,我先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詩句體會人物情感,然后結合《補充習題》中的第三題:“想象詩歌中詩人問了哪些問題,童子又是怎么回答的”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體會詩人的心情變化,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徹底失望,生出無可奈何之感。理解詩句中蘊含的感情色彩后,我引導學生再次朗讀詩歌,與文本對話。在此基礎上,布置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進行改寫詩歌,并適當地指導學生要交待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描繪周圍的景物。想像對話時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適時寫出詩人的心情。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4本首詩作者采用以答含問的形式完成的,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我在教學中,著重讓學生體會如下兩點:
一、體會詩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把詭煵伤幦ァ薄獰o法得遇;“只在此山 ……此處隱藏5551個字……晚上家里發生一點事情,影響了我上課當天的情緒和狀態,現反思如下:
一、上課優點
1、本節晨誦課構思巧妙、環節清晰,整個教學過程如行云流水。
2、整個教學環節是讀詩——吟誦規則的講解——標平仄——誦讀古詩——聽音頻——跟著吟誦——伴奏吟誦。
3、“山”和“深”的拖長引出了隱者不易尋找的味道,同時扣題“尋隱者不遇”。
二、自我反思:
(一)針對本課反思
1、ppt設計不合理,應該是先聽音頻學生跟著吟誦,然后再播放伴奏,讓學生自己吟誦,原本是這樣安排的,但是在上課過程中才發現伴奏的ppt和音頻ppt顛倒了,在執教過程中我等待音頻卻一直在放伴奏,后來重新打開音頻,耽擱了時間。
2、音頻應該放在標有平仄的ppt中,這樣學生做手勢的時候會方便一點,不會反應不過來。
3、教師應該少講一些,多給學生一些自由讀詩、吟誦的時間。
4、把吟誦與詩人的情感緊密結合起來會更好。應該告知學生“四聲”代表堅定、堅決。詩歌中頸聯和尾聯的尾字都是四聲字“去”“處”,代表了童子說話短促、堅定、堅決的態度。即我就不告訴你我師父是哪里了,因為師父是隱者,不希望被外人所打擾。如果讓學生吟出這種味道會更好。
(二)針對課前準備反思
1、因狀態不佳,課前忘記讓學生整理好紅領巾和衣領,應該提醒學生注意形象。
2、因狀態不佳,忘記吟誦課特有的師生問候禮儀,幸好課前有學生提醒并做了幾次簡單的訓練。
3、因狀態不佳,課前未強調課堂紀律。
4、因狀態不佳,忘記帶翻頁筆,也沒有提前把課件拷貝到一樓報告廳的電腦上調試音頻。
三、同仁建議
1、教師個人講解偏多,其實在本首詩中學生除了“隱者”之外,其他的詞語意思都明白,在教學過程中無需一一講解,應該多給學生自由吟誦的時間和機會。
2、在講解詩歌的時候,配以圖片會有一定的畫面感,同時提供一種意境。
3、不應該只聽音頻,教師個人應該示范吟誦。
4、兩個入聲字“藥”和“不”應該吟誦出味道,首聯詩人滿懷希望問童子,童子回答中的入聲字“藥”短促,暗含了詩人的失落,頸聯又給予詩人希望,但童子回答干脆、利落,短促的入聲字“不”又讓詩人陷入失望的境地。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14一、有空白的語言才是美的
詩,語言簡潔,文字精練,詩句蘊含著豐富的感情,很多人都覺得是語言表達的最高峰。
《尋隱者不遇》主要的特點是寓問于答。但奇怪的是,只有答卻沒有問,“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比涠际谴?,問是空白的。而正是這樣的缺失,讀起來才有了詩味。三句是跳躍式的向前發展的,本身三句詩是沒有什么關系的。只有讀者去讀了,才有了關系。因此,詩的空白是由讀者去填的,讀者在填白的過程中,自己就融進了詩,不知不覺,卻真真切切。
二、會想象的學生才是智慧的
課堂上,真正去填白的是學生。很多時候,來時會讓學生把每一問寫進去,然后連起來讀。是的,這樣一來,大部分人都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是,這不是在讀詩,而是在做作業。只有不寫才能打開學生的思維。例如,這里賈島問了幾問呢?如果寫,就必然只有三問,如果不是三問,語句就不通順了。但是放在腦子里,就未必一定是三問。賈島先問,你師傅在嗎?童子說不在,采藥去了;賈島再問去哪采藥了?性急、好客的童子可能就會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甚至還能想象童子的表情、動作等。那么這個故事才能有趣。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15《尋隱者不遇》是部編版一下語文園地四日積月累中的一首古詩,賈島所作。這是一首問答詩,詩人采用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的焦急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表達了對隱者的無限仰慕之情,教學中課引導學生自己借助拼音讀懂古詩,讀出節奏,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背誦。
對本次教學實踐,我做了以下反思:
課前兩問:
一是我用什么教學方法達到我想達到的教學目標?
二是我為什么認為這些方法能夠達到這些目標?
我是用教授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實現我的教學目標的。第四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一首古詩:《靜夜思》,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對于劃分節奏已有初步的感知,對于本首詩的節奏已有一些基礎。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喜愛。通過示范朗讀,可以再次強化學生讀出節奏感,再通過角色扮演法,學生演讀古詩,可以身臨其境,入境入情,在自然中由景到情。在多種形式的讀中,感悟詩境,走進詩人。也正是多種形式的朗讀,培養了孩子們對古詩的興趣。
課堂教學兩問:
一是我在教學中發現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什么問題?
二是這些問題對我們的教學意味著什么?
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有:還有一些孩子的后鼻音ong讀不清,容易和后鼻音eng混淆,平翹舌音有些分不清,比如“師、只、山、中、知”是翹舌音,“下、采、在、此、子”是平舌音。對于讀出清幽的山中意境,有些學生還是達不到這個目標,學生的感情并不能全然表達。這意味著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需要將教學內容做刪減,可以減少識字環節的反復交流,點到為止,識字環節精簡一些。在錯音的時候需要及時糾正并且可以采用同音字去強化,或者通過后鼻音的字去區分。對于詩意不需多講解,一年級的詩歌教學重在培養孩子對詩歌的喜愛,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可以打節拍讀,可以同桌合作互讀,可以更多形式的朗讀去實現教學目標,寓難點突破于無形中。這需要慎重設計教學。
課后反思兩問:
一是我的課堂教學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我的教學目標?
二是我的教學目標是否需要一些調整?
我認為我課堂教學目標達成有90%。對于字音和節奏的把握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完成此項教學目標,對于讀出情感、讀出詩意,有些學生是做不到的,跟其他老師交流后,認識到低年級詩歌教學不應重在字音、節奏、情感,而在朗讀的興趣,所以日后的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學情去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的重點有所側重,比如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可以是配樂讀,可以是演讀,可以是打節拍讀,可以同桌合作讀,還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讀。以此突破重點。
作業布置兩問:
一是作業布置是否兼顧到了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
二是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學生輔導兩問:
一是對不同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不同問題是否清楚?
二是輔導學生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這兩個問題我放在一起反思。我的作業設置為課堂作業,一是背誦《尋隱者不遇》;二是以學習單的形式落實教學目標,學習單的內容是詩歌內容填空。作業設計是面向所有學生的,針對詩歌內容填空學困生完不成此項目標,我采用一對一的輔導實現學困生幫扶,填寫后給我批改,并通過再次檢查背誦去強化。接下來的教學中,對于比較簡單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此堂課設置當堂作業的形式完成教學目標的落實與教學內容的檢測,不讓學生有負擔。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