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本課是一篇童話,寫于1845年,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傳世之作。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在臨死前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象。這種種幻象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通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本文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實重點訓練項目——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重點課文。
這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教學中,我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我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設置情境,促進生本對話。
崔巒老師說過:“在一定情境之中訓練語言事半功倍?!苯虒W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上好語文課首先要通過有效的調節方式,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課堂伊始,我先讓學生欣賞《賣火柴的小女孩》動畫歌曲,再以教師動情的語言敘述,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尋找結局,確定研究主題。
為突出課文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時直接把研究主題確定在了課文的最后幾段——也就是故事的結局部分,讓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能點明小女孩最后命運的句子,再引導學生圍繞“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一句話質疑,然后教師將其歸納為幾個問題:她曾經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為什么用上兩個幸福?小女孩的命運明明那么悲慘,那么不幸,為什么說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的第二部分,從課文中尋求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仔細研讀,感受文章主題。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分別引導學生小組匯報能說明小女孩是“幸?!被颉安恍摇钡恼Z句,并結合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在自己的朗讀聲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運其實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敝皇窃诨孟笾胁拍艿玫?,從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現實中的不幸。至此,學生對文章最后一句中兩個“幸?!钡暮x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學達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四、總結延伸,升華情感。
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達到更好的共鳴,我設置了讓學生說一說:“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想對她說些什么”的問題。為使學生更有話說,我先讓學生欣賞我國兒童劉倩倩的獲獎詩歌《你不要問這是為什么》,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表達思路。
為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注世界的情感,我還上網收集了一些飽受戰爭苦難的孩子們的圖片和一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的圖片,讓學生在欣賞了之后,交流他們看過之后的感受,并為學生準備了一次寫作訓練:以《我與××比童年》為題寫一寫讀文后的感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教學目標完成得還算順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學內容較多,所以后面的教學時間顯得過于緊湊,對“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想對她說些什么”這個問題的討論只好放入下一課時完成,所收集的一些圖片也只能讓學生在下一課時欣賞,一節課的教學顯得不夠完整,這些都有待于本人今后教學水平的繼續提高。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2說實話,最初看見《賣火柴的小女孩》出現在六年級的課本上,我感到很驚訝:一年級的小朋友都看得懂的童話,居然讓六年級的學生來學,是否太幼稚了?然而,當我深入研究了教材以后,我的看法徹底改變了。首先,我了解到童話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是一種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的虛構故事。故事中的種種幻想都植根于現實,是生活的一種折光,亦虛亦實,似幻猶真?!顿u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紀丹麥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這篇童話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餓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控訴了當時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多采用夸張、擬人、象征等表現手法去編織奇異的情節?;孟胧峭挼幕咎卣?,也是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手段。
我執教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通過學習課文的第二大段,學習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種種幻象,從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像的表達方法。
靜下來的時候細細反思這堂課,總結了以下幾點成功之處,需改進之處以及困惑之處。
一、成功之處:
1、教學能緊扣文章
痛苦是小女孩的現實生活,幸福是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幻想到的,這正是現實與幻景相結合的寫法。教學緊緊圍繞這條主線展開。
2、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
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推動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因此,我在課堂中,努力創設情景。
3、文本對話,領悟課文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時,能夠引導學生領悟課文的內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慘。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夠引導學生去體會,幻景越是美好,現實越讓人感到悲涼,學生也能領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過幻想來滿足一下她對幸福的渴望,太可憐了。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中,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一次次從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現實生活中。從中,深刻體會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二、須改進之處
在引導學生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命運時我的語言不夠煽情,學生體會不到位,朗讀缺乏感情。
三、值得思考之處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雖然明白這一點,但是上課時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卻很難,總有一種眼高手低的感覺。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課上達到完美統一,教師該如何操作是我在將來的教學中需要思考的。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講的是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他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 ……此處隱藏7258個字……>★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帶我們身邊,我會
(怎么做)
通過課堂寫話,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理解,還進行了一次愛的教育與洗禮,懂得只有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懂得愛并珍重愛,學生能明白這一點實屬不易!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2《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這一教學中,我能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我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1 、把握了一條情感脈絡。從課文導入開始,我就以讀寄語的方式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學會細細去品味文章,在這過程中,我著重抓住“可憐”引起學生的同情之心,以營造一種悲劇氣氛,感染學生,然后通過指讀、自讀、悟中讀、指導讀、重點讀,使學生對小女孩由憐生愛、由愛生悲,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情感不斷升華,達到人文合一。 2 、培養了學生的四種能力:( 1 )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現的。她的 “可憐”體現在哪里?學生在自讀中自悟,并能劃出相關的句子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各抒己見,加深了理解和感受。這一做法也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 2 )想象和表達能力。理解課文后,我通過讓學生說說自己過大年夜時的幸福情景,再讓學生說說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慘遭遇,讓兩者進行強烈鮮明的對比。我向學生們提了一個問題 “ 面對飽受饑寒的小女孩,你想對她說些什么? ” 學生們盡情的表達出自己的愛心、同情心,
都希望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幫助 “ 賣火柴的小女孩 ” 。這一適度的說話練習,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的侃侃而談中,他們深入理解了課文,課文的中心也從而得到了升華。另一方面,通過虛擬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 3 )朗讀能力。教學中我能運用讓學生談感悟、抓重點詞、表演讀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達到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的目的。
這節課雖然教學目標完成的較好,但我卻忽視了對文章寫作特點的分析,對學生的評價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沒有很好地面向全體學生,發言面不是和廣等不足之處,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使我的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3本學期的優質課,我根據課程進度選擇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要想上好課,第一步必須深挖教材。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不能只停留在識記生字,朗讀課文上了。我經過反復閱讀此文,挖出了一條線:體會賣火柴小女孩的“不幸”和“幸?!?,通過對比,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堅強。第二步,該設計教學過程了。我覺得五年級的孩子經過近五年的語言感悟訓練,應該較為容易地找出語言點,自讀自悟,教師只稍作點撥即可。最后,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對小女孩說什么?”進行寫話訓練,升華思想。第三步,制作課件。我根據本課的教學思路,插入了精美的圖片和適合的背景音樂,感覺圖文并茂,恰如其分。
4月19日下午第一節,我在五三上這堂優質課。原先的預設對于學生一片茫然。學生對于課文思想和語言的感悟沒能達到預期效果。課后反思自己的設計沒有問題,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我們知道,備課不但需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不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都是不現實的,相當于空中樓閣。
語文教學離不開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品悟語言。這篇課文本以為在上節課已讀過了,所以,上課后就直接讓學生感悟,但學生沒有融進去。因此,對語言文字的品析必須建立的充分讀的基礎上。
本次優質課,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實踐中提高。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4今天的聽評課是孔xx老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傳世之作,從我上小學時就有這篇課文,幾十年來,不知道多少賽課活動中聽到這節課,但是,今天聽了孔老師的課,卻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節課的“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思路新。
孔老師這節課突出了單元主題——走進世界文學寶庫,激發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桌蠋熥プ 皢卧獙ёx”,從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之王”的成就、地位、影響等方面入手,引領學生走進他的童話世界。課文比較長,孔老師摒棄了 “從頭捋”、“牽著走”的傳統教學思路,把學法的指導放在前面,每個環節的學習都“有方法、有要求、有提示”,使亙長的課文變得清晰、短小、精煉,大大減輕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也體現了訓練的系統性。
2、情感深。
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把握內容、體會情感、關注命運??桌蠋熡脛忧榈恼Z言引讀“課文講了一個小女孩在大年夜五次劃著火柴,產生了美好的幻象,凍最后卻凍死街頭的凄美故事”?!捌嗝馈币辉~把學生的心一下子帶入到了那個遙遠的童話世界??桌蠋煹统恋膶ёx,舒緩的語調,奠定了悲傷的情感基調,以此去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自學中抓住“可憐”引起學生的同情之心,通過情感朗讀使學生對小女孩由憐生愛、由愛生悲,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5《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他們曾經無數次地讀過這篇童話,因此導課就顯得特別重要。所以,在設計導課語言時,要想法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正好課后有一首小詩《你別問,這是為什么》,因此我就地取材,先引導學生朗讀這首小詩,讓學生懂得小作者劉倩倩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她要把自己所得到的東西留給小女孩。然后我再問學生,當你再一次朗讀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你想給小女孩說什么話或者給予小女孩什么呢?這樣學生興趣被激起,重新投入到課文中細細品讀。在交流的時候,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小女孩命運悲慘,要是生活在我們的中國就好了;有的說丹麥國家人與人之間沒有親情、溫情;還有的說如果當時自己在場,一定把女孩請回自己的家……總之,學生暢談了各自的感受。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故事中,重點朗讀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熟讀之后,老師引導學生精讀第四自然段(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討論小女孩為什么會在火柴的亮光中看見火爐?許多同學馬上用“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來回答,趙琳同學還抓住“終于”這個詞語進行分析,小女孩由不敢擦燃火柴到敢擦燃火柴是經過一番思想斗爭的,是因為她實在忍受不了極度的寒冷。我馬上針對趙琳的善于動腦思考問題這一點,在班里鼓勵他。課堂氣氛挺活躍,都在隨著老師的引導積極思考回答。其余四次擦燃火柴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學,老師引導學生讀悟結合,把幻象和現實對比朗讀,感悟小女孩內心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領會作者安徒生對小女孩寄予的深深同情。
最后,我問學生一個問題:“為什么小女孩的命運如此悲慘呢?”同桌議論之后,紛紛回答,在課文中找出有關天氣冷、人情冷的句子,深刻領悟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殘酷,不僅是惡劣的天氣,特別是那冷漠的人情奪取了小女孩幼小的生命。從而引導學生體會我們祖國的美好,通過和小女孩比童年,更加認識到自己的生活幸福,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