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母親的恩情》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詩《游子吟》,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了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我抓住了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古詩《游子吟》入手,從古詩切入課文。一開始我先引述課文主要內容,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也了解了第五自然段的內容。
2、抓關鍵句,抓關鍵詞,體會母愛。在教學中,我突出重點段落和重點句子,在教學中抓住母親的行動、想法和語言,幫助學生體會母親的恩情表現在哪兒。
3、說實際生活,報答母愛。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來說說媽媽忙著為兒女做些什么,以此體會母親的恩情。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也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最后兩個詩句的理解還有點匆忙,教學不夠細致。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2教學內容:
蘇州教育出版社第四冊書中課文的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并對全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進一步地理解和體會母親的恩情。
二、 精讀課文
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母親的恩情的呢?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小節,邊讀邊找出令你感動的句子。
教學反思:給學生自我感悟的空間,尊重學生的選擇。
生: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這一句話感動了我。
師:為什么?
生: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我認為“忙著”一詞體現出了母親的恩情。
師:很好,哪位同學能用“忙著”說一句話?
學生造句略。
師:還有哪句話感動著你?為什么?
生: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著這一句話感動了我。我看到了母親縫衣時的認真。
師: 你體會得很好,你覺得應該怎樣讀這句話?讀讀好嗎?
生:應該把一針針一線線讀重。
反復讀這個句子,在讀中讓學生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愛。
教學反思:應該抓住“一針針一線線”和“又細又密的針腳”聯系起來,這樣能幫助孩子們更進一步感受母親深深的愛。
師:通過讀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了媽媽正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衣服;我仿佛看到了媽媽頭上的白發又增加了好多……
師小結:(這說明了媽媽的愛真真實實地體現在行動中)。
齊讀課文第一小節,再次體會孟郊母親的恩情。
師:還有哪些地方感動著你?
生: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
師:好,劃出濕潤一次,誰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生:孟郊被感動了,想哭卻沒哭出來,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師:是呀!母親的恩情深深打動著孟郊的心,他的眼睛濕潤了,你覺得此時的孟郊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教學反思:發散思維,讓學生站在孟郊的立場上體會母親的恩情,在練說中讓學生學會感受偉大的母愛。同時也為孩子們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生: “娘,你辛苦了”.(師:他知道在古代稱娘,我們現在叫媽媽)“我會回來報答你的.” ………
師: 誰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孟郊想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讀得真棒)
師:你聽出來了什么?
生:母親的恩情很深;母親的恩情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 ………
生:母親的恩情是用多少金錢都買不回來的. ……
教學反思:給學生自由的表達空間,讓學生自己真實地體會和感悟,此時的學生,對母親的恩情已經體會得很到位了。
師:“針腳”你知道是什么嗎?
把又細又密畫出來,你從這個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體會到了母親為孟郊做了很多……
師:你來讀讀這一句話。大家一起跟著他讀一下。
師:讀句子:(1)“母親的慈愛,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
(2)“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
師讀句子讓學生比較。
生:第一句更好。這樣更強調了母親的慈愛。
師:孟郊將他母親的恩情銘記在心,就在他50歲時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游子吟》。誰來讀讀這首詩?
感嘆號怎么表達出來?
師:齊讀。你覺得這首詩跟課文內容有內在的聯系嗎?
生:有?!坝旨氂置艿尼樐_”——臨行密密縫。
師:確實,這首詩就是課文內容的再現,我們再一起讀一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
師:我聽出來了,很多孩子是飽含深情讀的這首詩,我想:此時的你也許想到了你的媽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的媽媽確實為你付出了很多很多,說說發生在你們之間的感動的事,好嗎?
生:媽媽領著我去吃麥當勞,她總是看著讓我一個人吃,她卻不舍得吃。
師:是??!母親的愛體現在看你的眼神中。
生:我去學乒乓球了,每天我學完歸來無論多晚、無論刮風下雨媽媽總是在車站等我接我(說著眼睛里已經有淚珠在打轉了)。
師:媽媽對你的愛在默默的等待中。
師:有一次,媽媽為了給我洗衣服,把她的手都洗破了……
生:媽媽一冬為我買了三件棉衣服,而自己只買了一件. 生:在家里,媽媽不厭其煩地教我動手做事。
師:媽媽對你的愛就在于不停地培養你的良好習慣。
生:……
師:從孩子們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發現,母親的愛不僅體現在語言中,行動中,更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師:同學們可能發現了,剛上課時我們在課題中恩情兩字的下面加上了著重點,你現在能不能理解什么是母親的恩情?
師生共同總結:“恩重如山” “情深似?!?/p>
師:現在你肯定有很多話想對你的母親說,是嗎?那我就代表你的母親聽聽你的心聲,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請你說一說吧。
生: “我愛你,媽媽!” “感謝媽媽對我的關愛” “我一定好好學習,報答您對我的愛”……
三、 總結全文。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媽媽不知要付出多少的愛,孩子們,讓我們把對自己 ……此處隱藏8472個字……p>
[板書:《游子吟》]
引導生看文第四段
范讀,領讀,生齊讀,分組讀,個別讀
2、設疑引讀
(1)第一自然段
請小朋友們從文中找出與“臨行密密縫”相關聯的段落句子。
(第一自然段,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借助插圖讓學生想象當時的場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讓他們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
(2)第二自然段
再請小朋友們從文中找出“意恐遲遲歸”相關的段落句子。
(第二自然段;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這句話中為什么不用孟郊而是用兒子呢?
(因為文中這句話前一句“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币呀浻辛艘粋€孟郊,后面這句若在用,就重復了吧。)
說的很好,作者是為了避免重復用詞呢。
讓學生借助插圖所描繪的情境,聯系上下文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惦念牽掛之情,指導學生讀好母親說的話及兒子感恩母親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
請小朋友們從文中找出與“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相關的段落句子。
(第三自然段,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p>
出示詞語“撫摸”、“注視”、“心理想”,引導學生抓住它們間的聯系。從而讓他們懂得:小草不忘太陽的恩情,兒女又怎能忘記母親的恩情呢!
順便講烏鴉反哺的故事,教育學生要知恩圖報。
指導朗讀,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段末的反問句和感嘆句,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4)第五自然段
母親的慈愛和關心,讓詩人感激,永遠記得。
出示“銘記”:深深地記在心里。
指導朗讀,體會詩人的感激之情。
出示:孟郊永遠不能忘懷母親的恩情。
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
為什么一個說“不能忘懷”,一個說“永遠銘記”?
這個問題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是比較難的,可引導學生看文章的題目《母親的恩情》。
母親的恩情在句子前,是被強調了,在用上永遠銘記這個詞語,更能表達詩人的感恩之情。
課堂練習
1、 讀句子,寫話。
各人自讀句子,注意“忙著、看到”用在句中的位置。
造句,先仿說,再寫下來。
忙著——
看到——
2、 比一比組詞。
補( ) 摸( ) 恩( )
撲( ) 漠( ) 思( )
3、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孟郊( )身上的衣服,( )那又( )又的針腳,心里想,母親對我的( )不就像這( )嗎?沐浴著( )的小草,無論怎樣都不了太陽的( )啊!
課后拓展
1、口述母親關心自己的事情,談談自己的感受。
2、小草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我們報答不了父母的恩情,給你的父母做一張賀卡,把你對他們的愛寫在上面。
五、板書
母親 —— 銘記 —— 孟郊
(的) (50歲)
夜深 恩情 游子吟
清早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日出 景——小草 太陽
情——自己 母親
六、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語言樸實,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課文所配三幅彩圖,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領悟課文和古詩,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我沒有按部就班,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的教學,而是從《游子吟》這首古詩入手,引導孩子吟古詩在文中找對應句子,循序漸進段段突破。如何讓孩子將《游子吟》這首古詩中的詩句在問中找到對應的句子,以及引導孩子感受體會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母親對兒子的慈愛、關心,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對學生有感情朗讀指導整和在一個情境中,運用何種手段激發孩子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是我上好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5一、是語言同語言的對接
課前,我讓學生搜集描寫媽媽的詩文,讓學生和自己的媽媽回憶一件使母女都感動的事情。上課一開始,首先從“媽媽”這個親切的詞語人手,然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怎樣的媽媽。
學生通過原生態的課外閱讀,陶冶情感,積淀語言。生活中“母女回憶”是一個親子活動。在母女對話中,讓愛的暖流再次升溫。課堂上,“你的母親是什么樣的母親?”給了學生表達的機會。學生說的熱情被激發后,一個個飽含贊美之情的詞語就在課堂上精彩紛呈,每一位學生都舉了手。
從課外閱讀的“書面語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課堂上學生的“口頭語言”;從積累,到內化,再到表達,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經驗,最后一句“讓我們永遠地記住‘母親的恩情’”又把學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語言。
二、是情感與情感的交融
“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動?”通過朗讀,初步觸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鋪墊,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語言的魅力,字里行間,無一處不撥動著學生內心深處的那根愛的琴弦。就連“母親的恩情”這五個字,讀來也讓學生潤濕了眼眸。
“孟郊使勁地點了點頭”。一句教學中,學生三個層次的回答(一是點頭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淚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說舍不得的話讓媽媽更加心傷。)讓我也驚訝了。細細想來,這種對愛的感悟得益于平時的感恩教育: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每天對他們說一句感謝的話,并說出原因。這一處的教學,正是喚醒了學生平日里的點滴感悟。讓學生用真摯細膩的情感與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靈交融,思想在課堂里閃光。一學生說,他不敢說,他怕說了讓媽媽更傷心。此時,教室里一片靜,所有的表白都不需要了,惟有讀!對,惟有讀!用心叩擊文字,用讀傳遞情深,宣泄情感。
“撫摸”一句的教學中,他人對我的情感,我對他物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對衣服、對母親的情感,通過“撫摸”一詞鏈接在一起,念之深,愛之濃,盡在這情感交融中了。惟有再讀,惟有再讀來傳遞情深。
三、是心靈對心靈的告白
三聲“慈母”是對文中孟郊母親的聲聲呼喚,也是聲聲贊嘆。老師的三聲告白,把課堂推向了高潮。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發在詩中了。這首詩是盂郊寫給自己的母親的,也是為天下母親寫的。
閉上眼睛,再次與自己的母親對話,想像母親帶著微笑的慈祥的臉。此時教室里是靜的,不平靜的是學生的心。孩子們,就用這一首詩作為對你媽媽的心靈告白吧!
整堂課,都被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包圍著。記得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一段話:“人的生活其實包括了智力生活,心靈生活,前者面對世界,后者面對人生、兩者可以合稱為心智生活?!比欢?,誰也不會天生擁有這樣的心智生活,活躍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勵,教育的意義就是通過那些使他品嘗到了智力快樂和心靈愉悅的學習,呼喚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以此構建生動而又扎實的語文課堂。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