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合集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說教材】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第一單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分草莓》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原課本教材是以《租船》為例來解決剩余的實際問題。這節課在注意應用題教學中數量關系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以及在內容的選擇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應用中鞏固,在活動中深化,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學的設計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教學目標:(1)能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3)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點:解決有關“有余數除法問題”的簡單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靈活處理有余數除法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余數的“取”與“舍”的問題,即對于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學法】
教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知識的引路人,在教學設計中,正確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點,進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提高參與探索的欲望。
學法:1、指導“探索實踐”。讓學生在探索、研究活動中感悟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于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2、引導“思”鼓勵“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勇于思考,大膽質疑,不斷創新。
3、組織小組學習,重視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說教學流程】
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件給出人數相同時男女生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觀看課件,了解情況。接著,我提出 “誰勝誰負”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同時要求學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觀察思考該怎樣比。再集體交流訂正,得出“當參賽人數相同的時候我們直接比較投籃的總個數就能比較出勝負”這一結論,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接著創設新的情境——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為優勝隊呢?通過討論,使學生發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不能比兩個小組的投籃總個數或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課件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通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
“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置認知沖突,“這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為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著,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為參加 “新苗杯”校園小歌手比賽選手統計成績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后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這節課你表現得怎么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于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比如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說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32厘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為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縱觀這堂課的設計,我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主動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說課稿 篇2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夠通過語言文字深切感受到鳥島上的鳥多,鳥窩多,鳥蛋多;
3.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從而自覺地愛鳥,護鳥。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學生戴頭飾)可愛的鳥兒們,我們鳥島可真是聞名中外啊,你看,今天來了好多游客到島上游玩呢。讓我們轉過身去,扇動你的翅膀,鼓鼓掌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吧。(生鼓掌歡迎聽課老師)誰愿意向游客們介紹一下自己?(生介紹)
二、 學習第二小節
1、鳥兒們,你是什么時候飛到鳥島來的?(春天 板書)
2、我想單獨采訪一下:
你為什么選擇春天飛來?
你到島上來干什么呀?
3、你們是一塊飛來的嗎?能用書中的語句回答嗎?(板書 一群一群 陸續)
那會是什么樣子???
4、又到春暖花開的季節了,大家像約好了一樣,飛來一群又一群。(邊播放課件)鳥兒們,飛到這個環境優美、食物充足的地方開心嗎?和分別了半年的老朋友相見了開心嗎?那就讓我們張開翅膀,開開心心地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吧。
三、 學習第三小節
1、現在正值六月,是我們島上最熱鬧的時候,游客們來得可真是時候啊!鳥兒們,作為小主人,向各位游客介紹一下我們的鳥島吧。請你自由讀一讀第三小節,畫出最有趣的地方,等一會兒介紹給游客們聽。
2、你最想介紹什么?(隨機學習)
3、 “六月是鳥島最熱鬧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鳥兒聚在一起,小島成了鳥的世界?!保▽W生自由發言)
(1)每年六月,島上有180多種10萬多只 ……此處隱藏5310個字……
三、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在本節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思路可概括為:問題激發→自發思維→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證實→學以致用。由此可見,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理解和應用能力等是這節課能力培養的重點。
四、學情分析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是課堂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主體服務的。而一個班的學生,由于基礎不一,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不同,在接受“楞次定律”這一新鮮事物時,肯定會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因而,為了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理解“楞次定律”,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我們的教學就應該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上,我們的教學進程就要受到學情的控制。因此,在教學設計時,事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對于課堂中可能出現的現象(比如學生可能提到的問題等)應采取什么措施,用什么樣的手段來有效提高課堂效果。比如說重點班級和普通班級、基礎好與基礎差等,要事先有一定的了解,做到胸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五、教學手段
在“楞次定律”教學中,除了做好主要實驗外,為了突破“阻礙”這個教學難點,可以采用電腦技術(由于我校已有電腦可以課下做),來生動形象地展示當條形磁鐵插入和拔出時磁場變化而導致磁通量變化,從而產生感應電流的過程,使得本來無形的物理過程,變得有聲有色。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搞活教學氣氛,又能提高教學效果。另外,在“楞次定律”的實驗中,為了改變實驗效果,可快速、反復地插入和拔出條形磁鐵,這樣由于磁場在不斷變化,因而與線圈相連的電流表指針將來回擺動。因此,教學手段實施的好壞也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的重要之一。
六、教學用具
楞次定律演示儀一套、多媒體電腦一臺、投影機一臺
七、教學程序設計
① 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② 實驗演示,觀察現象;
③ 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④ 對比分析,總結規律;
⑤ 反饋練習,鞏固知識;
⑥ 學以致用,深化主題;
⑦ 課堂小結,形成體系。
說課稿 篇6一、課題的形成及內容: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感悟型問題解決的策略研究》是我校市級課題《人文感悟型和科學探究型問題解決的學習比較研究》的一個子課題,它的形成源于:在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也“借鑒”了理科教學中的“題海戰術”,側重于解題技巧的傳授,教師與學生對文本都缺乏感悟精神,使得人文精神在語文課堂上漸漸流失,學生正在遠離我們的語文閱讀,遠離人文感悟,于漪老師疾呼“捍衛我們的精神家園?!弊鳛檎Z文教師,我們有職責引導我們的學生置身于豐富的人文環境中思考感悟。
本課題將通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感悟型問題解決的教師支持策略研究;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感悟型問題解決的學生學習策略研究;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感悟型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研究,嘗試解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和困惑,滲透二期課改理念,最終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實現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目標。
二、課題與本節實踐課的關系: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以課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感悟型問題解決的策略研究》為引領,通過課堂教學的開展推進課題的研究,在語文閱讀教學的教材中,筆者注意到在諸如小說、記敘文、報告文學這些體裁的作品中,針對人物形象、針對情節設置一些人文感悟型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發展學生認知能力、情感、修養,《杰里米的復活節彩蛋》是一篇外國短篇小說,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作為本節課的教材,是基于以下的思考:一是該選文中的主人公和我們學生的生理年齡相仿,在文中,主人公的生活環境也是在學校,學生很容易與文本產生共鳴;二是人文感悟型問題是以實現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為目標,該文是一篇人文性較強的文章,當今一代學生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尊重是一個社會問題,處于弱者的地位是更多歸咎于客觀原因,處于強勢時又常忽略他人感受,如何愛自己、愛他人是一個大課題。通過對文本內涵的挖掘,有助于學生關注人生促進內省。三是文章的內涵還是較為深刻的,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同于以前我們學生接觸的作品中的形象,因此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深入文本,在感知中領悟。
三、教學設計思路:
研究者普遍認為:人文類學科的教育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為主。“讀感悟”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閱讀課上的獨特表現。即學生每一次對文章的閱讀,都應該是邊讀邊感、邊讀邊悟、讀中有感、讀中有悟。“感”是對文本的感知和體驗,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悟”是對文本的領會和覺悟,既是一個理性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直覺頓悟的過程。是一種具有整體性的學習活動。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立足于對課題研究中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感悟型問題解決的教師支持策略研究”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感悟型問題解決的學生學習策略研究”上,本課時擬定解決的人文感悟型問題為“杰里米和米勒的人物形象及意義?”
基于上述這些思考,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讀、感、悟”的學習過程, 使學生能夠體會文中人物描寫在表現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2、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學生在體驗感受文中情感的同時提高自身愛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人物描寫在表現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杰里米的人物形象及其意義。
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包括課前預習的環節:初讀存疑(存疑的方向:課題與文本中心的關系、關鍵句、矛盾點、對比質疑等)課堂教學設計為三個環節:讀中感知—感中質疑—悟中解疑;
教學流程圖:
課前——初讀存疑: 教師 學生
挑選教材設置人文感悟 存疑(課題與文本中心的關
型問題,布置學生預習。系、關鍵句、矛盾質疑等)。
課中: 教師支持策略 學生學習策略
(1)讀中感知: 促進自我構建策略 自我構建策略
尊重學生個體, 創設人 尋找自身認知情感與文本的
文感悟的課堂教學情境。 切合點,通過對“情點”的
了解學生的感情傾向。 關注感知文本
(2)感中質疑: 教師支持策略 學生學習策略
促進合作構建策略 合作構建策略
鼓勵學生小組內互助, 加強小組內合作互助,
在小組內初步解決問題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或刪選問題。
(3)悟中釋疑: 教師支持策略 學生學習策略
促進完善自我構建策略 完善自我構建策略
課堂教學的難點,根據人文感悟型問題的特征,在文本的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調動各種因素進行情感體驗,在釋疑過程中充分發揮“悟”的作用,通過朗讀、移情、神思、體驗等多種心理活動的交融、撞擊,激活已有經驗,并產生新的經驗。在個性感悟的基礎上尋找共性。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