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說課稿九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說教材】
這首古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興之作。它描寫的主要是春天早晨的景色,鳥雀到處鳴叫,經過一夜的風雨,地上到處是落花??梢哉f字里行間都流蕩著春晨的濃濃氣息,流露著作者喜春、愛春、念春、惜春的春戀之情,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美麗的春曉圖,尤其是鳥雀的啼叫,風雨的聲響,更為人們創設了鮮明的聽覺形象。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認識本課中5個生字,會寫生字“知”。
⑵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古詩。
⑶ 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⑷ 培養學生想象力,感悟古詩意境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春天,和作者產生共鳴,一起分享春天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朗讀并背誦古詩,難點是在簡單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感悟古詩的意境。
【說教具】
課件
【說教法】
1、讀書法:
根據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以識字、學詞、學句和朗讀背誦訓練為重點,我在教學中主要以讀為主,讀中熟字,讀中解詞,讀中學句,讀中悟情的方法。
2、創設情境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美麗的春晨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美景之中,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與作者產生共鳴。
【說學法】
1、合作法:
針對于字詞合作交流認讀,詩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達到教學目標的。
2、體驗法:
用靈巧的小手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曉圖”,并結合課件體驗和感悟古詩的意境。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我出示春晨情景課件,讓學生說說從畫面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而后我再設問導入課題:唐代詩人孟浩然又是怎樣用詩句描寫春天早晨美麗的景色呢?
這樣導入,不僅能切合低年級學生愛看動畫的心理,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二、初讀古詩,認識字詞
由于學生們對這首詩比較熟悉,所以我先讓學生們自己試讀這首詩,了解學生讀詩及認字水平,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空間。然后,我適時出示配樂朗讀古詩的課件,入情入境的為學生們范讀。因為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們,在朗讀古詩方面肯定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所以我認為教師的引讀課文是必要的。
(出示課件)接著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生字“知”,再指導學習四個要求認識的生字“曉”、“眠”、“聞”、“落”。先領讀,后齊讀,再指名讀。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生字,我又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幫生字寶寶找家。(出示課件)
提示:五個可愛的生字寶寶因為貪玩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要求學生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家。
然后讓學生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再讓小組代表匯報成果。如果出現問題,我再相機指導。
低年級生字教學是一個重點,如果只是中規中矩地進行指導,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還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為此,我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想讓學生換一種學習氛圍,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玩中體會學習知識的樂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
三、合作交流,理解詩意
對于詩意的理解,讓學生們完整的說下來難度很大,所以教學中,我先對重點字詞,如“春曉”、“眠”、“不覺”、“聞”、“啼”、“處處”、“夜來”等詞語(出示課件)進行引導、點撥,幫助學生理解,接著我采用齊讀、分組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熟讀古詩,最后出示動畫課件,一邊讓學生觀察一邊合作交流,讓小組代表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教師再相機歸納詩意。
這樣入情入境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思維。
四、熟讀成誦,體悟意境
先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背誦古詩。
然后引導學生體悟詩的意境,對此教學我采用兩種方法:
1、配樂朗讀古詩,讓學生們閉眼想象。(出示課件)
2、提議學生用自己靈巧的小手畫一畫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曉圖”。(出示課件)
伴隨著美妙的音樂氛圍,讓孩子們在短短的幾分鐘里,將心中的所想所悟表達在畫紙上,用那絢麗的顏色,動情的語句描繪著他們心中對春天的暢想,既加深了對古詩的感悟,又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
說課稿 篇2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介紹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敘述鈉的活潑性后,再根據性質介紹鈉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紹鈉的用途。教材內容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本節重點討論鈉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從現象入手,去分析鈉的活潑性,為此,教材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然后解釋現象,作出結論。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了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質,了解鈉的保存、存在和用途。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對比等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初步學會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有關方法;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分析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3)德育目標
重視實驗的規范操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增強環保意識;認識事物的現象與本質,讓學生建立實事求是的良好科學觀念。
3、重點、難點
(1)重點是鈉的化學性質,尤其是鈉與水反應。
(2)難點是探究性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尤其是鈉與水反應的探究學習。
二、說教法
本節課教學主要體現“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同時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采用目標教學模式,運用講授、引導、探索、實物展示、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p>
1、引導學生掌握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
2、強化學生實驗的基本操作
3、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掌握重點。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演示“滴水生火”的實驗,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把“水火不相融”與“滴水生火”形成強烈反差,然后提問:俗語說:“水火不相容” ……此處隱藏10954個字……什么?
填空:小公雞________地對小鴨子說:“鴨子哥哥,謝謝你?!毙▲喿觃_______說:“__________?!?/p>
4.小組合作表演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指導第一學段的學生能通過閱讀,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詞句比較,體會情感;角色體會,感受內涵。從而讓學生獲得教益。
(四)總結全文
小朋友,讀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①小公雞和小鴨子的不同習性;②我們要像他們一樣互相幫助。)
設計意圖:讀后要有所收獲,因此在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故事中獲得啟示,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五)布置作業
1.演一演。和同學一起把這個故事演一演。
2.講一講?;丶野堰@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設計意圖:通過演一演、講一講,使學生再一次鞏固知識,并且得到內化。
說課稿 篇9一、說教材:
《植物的葉》一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第五課。
本課是在觀察了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個體之后,出現的專門觀察植物器官的內容。植物的個體具有生命體的特征,植物的葉也有生命體的一些特征,從而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生命特征。
二、說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1)引導學生對一些樹葉,能夠辨別分類。
(2)通過指導觀察,讓學生學會辨別哪些葉是同一種葉。
(3)觀察樹葉的結構,有什么共同特征。
2、科學知識目標: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樹對生態的重要意義。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3、過程與方法:
(1)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
(2)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
4、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學生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三、說教學重點:
開展觀察葉的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學生對葉子的經驗是很豐富的,但是對葉的結構認識不夠,特別是對葉的生命過程認識不夠,所以這方面是本課的重點。
四、說教學難點:由于三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很難區分哪些葉是同一種葉,因此,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教師準備:一些落葉,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六、說設計流程:
質疑→討論→比較:觀察→描述→總結
讓學生通過上述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動,能夠按一定的順序進行細致地觀察;同時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對葉的顏色、形狀、大小進行比較觀察。
七、說設計理念:
本課是由整體到局部轉變的一課,不僅植物有生命特征,連它的葉子也有生命特征。盡管學生對葉子的經驗是豐富的,但對結構認識不夠,特別是對葉子的生命特征認識不夠。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去觀察葉子:(1)觀察撿來的葉子是不是同一種葉,發現葉子的相同結構;(2)觀察新鮮的葉與落葉,顯示出葉子的生命特征;(3)觀察同一枝條上葉子的變化過程,了解葉子有生長、發育、衰老的過程。
八、說教法、學法:
教法:1、通過多媒體課件導入絢麗多彩的葉子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觀察法:通過觀察比較樹葉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什么不同,描述葉的生命特征,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3、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參與學生的活動,做每個學生的學習伙伴。最后總結出葉的生長變化,層層深入得出結論,同時又進行了知識的拓展,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做到聯系實際,學有所用。
學法:1、自主學習。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在興趣的引領下積極探究,做學習的主人。2、耳聞不如一見,直接參與科學探究,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九、說教學設計:
1、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當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的興趣。我在教學時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利用課余時間,引領他們到校園、公園等大自然中學科學,用科學。沒有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小小的空間,教室外才是孩子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天地。同時,告訴同學們收集樹葉時,不要隨意摘樹葉,使他們意識到樹木同樣具有生命,是人類的朋友。注意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科學探究活動應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一步到位。注意搜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記錄、討論等方法。最后得出結論,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統計有幾片樹葉的活動比較容易。有幾種樹葉的統計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對“種”的概念可能還不十分清晰,還不能抓住“種”的分類標準對樹葉進行分類?;顒咏Y束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讓他們說說是根據什么確定這些樹葉是同一種樹或不是同一種樹的葉子。學生匯報時要注意讓他們出示他們所說到的那些樹葉,鼓勵其他的學生進行質疑。組織好探究后期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在學習葉的結構時,我校的校園有許多松樹,也曾在學習《校園的樹木》一課時,領著他們去觀察過,所以部分學生可能會提出質疑,松樹的葉為什么沒有葉片和葉柄之分?教師在此應有充分的準備,簡單地講解闊葉與針葉之分,告訴學生我們主要學習的是常見的闊葉結構,并對學生的質疑給予肯定。這樣會更有利于學生準確地學習科學知識,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3、科學運用教材,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我在設計本課時,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本節課的教學中,達到‘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效果?!坝媒滩慕獭倍皇恰敖探滩摹?。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于探究、勇于實踐上。在觀察葉的生命特征時,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來參與,引導學生明白: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葉的生命特征,知道通過觀察、記錄的方法就能得到一些科學知識。把教學目標定向“引導”“體會”“明白”。教師利用教材,做學生學習行為上的組織者、引領者、合作者。
十、說板書設計: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特點,在板書的過程中,做到重點突出,簡單明了。看后能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板書中的樹葉使用了彩色粉筆,使板書更加醒目、生動并充滿生機。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