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山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熊山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熊山教案1活動目標:
1、愿意在猜一猜、說一說的氛圍中感知、體驗故事的情節;
2、感受作品的有趣、幽默;
活動準備:
1、多媒體
2、頭飾
活動過程:
一、看畫面,猜猜、講講
1、出示畫面第1頁,問:“畫面上有誰”、“它看見遠處有什么東西呀!”
2、出示畫面第2頁,問:“現在小老鼠走近一點,現在它覺得這是什么?”
3、出示畫面第3頁,問:“小老鼠越走越近,它看到了什么”。
4、出示畫面第4頁,問“小老鼠看到的到底是誰?”
5、提問:“小老鼠看到大熊在睡覺,猜猜它會怎么做?”
二、討論
1、為什么小老鼠會把大熊當山坡?
2、一只大熊像座山,許多大熊像什么?
三、師幼共同閱讀
四、表演故事
1、提問:“小老鼠這么小大熊這么大他們的動作一樣嗎,是怎么樣的?
2、師幼共同表演《大熊山的故事》。
大熊山教案2活動目標:
1.在故事情景中傾聽音樂,嘗試按不同音樂來表現動作。
2.借助故事情節仔細觀察畫面,并且大膽進行想象。
活動準備:
課件、三段音樂錄音、小熊掛飾、音樂《快樂的小熊》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小老鼠來了
師: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朋友,你們看看是誰來了?。浚ㄐ±鲜螅úシ耪n件圖1)
二、進入情境:感受表現
1.走一走
師:今天小老鼠帶著我們要到處走一走,它走呀走,來到了一片大樹林里,它看到了很遠的地方有個咖啡色的東西,你覺得會是什么呢?(幼兒自由說一說)(播放課件圖2)
師:小老鼠也非常想知道這是什么東西,于是它就決定走過去看看,它是怎么走的呢?請你們聽一段音樂(老師播放音樂A)
師:你聽了音樂后覺得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呢?你來走走看。(請2-3個幼兒學學小老鼠的走路)(老師繼續播放音樂A)
師:你們覺得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浚ㄓ泄澴啵?/p>
師小結:原來小老鼠是聽著音樂有節奏的向前走的。
師:請大家一起試一試,學學小老鼠聽著音樂有節奏的走路。(老師關注幼兒是否有節奏的學著小老鼠走路)2遍。
師:現在我們跟著小老鼠一起有向前走,看一看前面到底是什么東西等著我們。2—3遍。
2.由小變大
師:我們離那個東西越來越近了,那個東西發生了什么變化?(變大了)(播放課件圖3:從小逐漸變大)怎么會變大的?(走近了)它是怎么變大的?(從小慢慢變大的)
師:我給你一段音樂你來做一個變得越來越大的動作好嗎?你先做一個小小的動作。(播放音樂B)
師:還有小朋友有不一樣的變得越來越大的動作嗎?原來可以做那么多的越變越大的動作啊。
師:讓我們一起聽著音樂做自己喜歡的越變越大的動作。
師:你覺得這個越變越大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幼兒自由猜說)我們繼續跟著小老鼠向前走看看那個東西究竟是什么?(播放音樂A)
3.睡覺
師:那個東西是什么?(熊)你怎么知道是熊?(幼兒自由說)(播放課件圖4:一半身體)
師:你覺得他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它在睡覺呢?我給你們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打呼嚕的聲音)
師:你覺得這個大的動物是怎么睡覺的呢?我們來聽段音樂,請你來試試它睡覺的樣子(教師播放音樂C)。
師:聽了音樂后你覺得睡覺的時候身體怎么樣?(搖擺)像在干什么?(湯秋千) 師:我們大家再一起跟著音樂身體像蕩秋千一樣的睡覺。剛剛你們睡覺的時候做美夢了嗎?等會兒把你做的美夢告訴我。
4.音樂游戲“石頭熊”
師:它到底是誰啊?(熊)(播放課件圖5)我們一起叫醒它,我們一起玩游戲吧!
大熊山教案3活動目標:
1、在故事情景中傾聽音樂,嘗試按不同音樂來表現動作。
2、借助故事情節仔細觀察畫面,并且大膽進行想象。
活動準備:課件、三段音樂錄音、小熊掛飾、音樂《快樂的小熊》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小老鼠來了1、播放課件圖1: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朋友,你們看看是誰來了???(小老鼠)是一只怎么樣的小老鼠???(可愛的)1、原來是一只可愛的小老鼠。
二、進入情境:感受表現1、走一走1)播放課件圖2:今天小老鼠帶著我們要到處走一走,它走呀走,來到了一片大樹林里,它看到了很遠的地方有個咖啡色的東西,你覺得會是什么呢?(幼兒自由說一說)2)小老鼠也非常想知道這是什么東西,于是它就決定走過去看看,它是怎么走的呢?請你們聽一段音樂(老師播放音樂A)3)你聽了音樂后覺得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呢?你來走走看。(請2-3個幼兒學學小老鼠的走路)(老師繼續播放音樂A)4)你們覺得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啊?(有節奏)5)
小結:原來小老鼠是聽著音樂有節奏的向前走的。
6)請大家一起試一試,學學小老鼠聽著音樂有節奏的走路。(老師關注幼兒是否有節奏的學著小老鼠走路)2遍7)現在我們跟著小老鼠一起有向前走,看一看前面到底是什么東西等著我們。2-3遍2、由小變大1)播放課件圖3(從小逐漸變大):我們離那個東西越來越近了,那個東西發生了什么變化?
(變大了)怎么會變大的?(走近了)它是怎么變大的?(從小慢慢變大的)2)我給你一段音樂你來做一個變得越來越大的動作好嗎?你先做一個小小的動作。(播放音樂B)3)還有小朋友有不一樣的變得越來越大的動作嗎?原來可以做那么多的越變越大的動作啊。
4)讓我們一起聽著音樂做自己喜歡的越變越大的動作。
5)你覺得這個越變越大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幼兒自由猜說)我們繼續跟著小老鼠向前走看看那個東西究竟是什么?(播放音樂A)3、睡覺1)播放課件圖4(一半身體):那個東西是什么?(熊)你怎么知道是熊?(幼兒自由說)2)你覺得他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它在睡覺呢?我給你們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打呼嚕的聲音)(呼呼的打呼嚕聲音)3)你覺得這個大的動物是怎么睡覺的呢?我們來聽段音樂,請你來試試它睡覺的樣子(教師播放音樂C)。
4)聽第一遍后:聽了音樂后你覺得睡覺的時候身體怎么樣?(搖擺)像在干什么?(湯秋千)5)我們大家再一起跟著音樂身體像蕩秋千一樣的睡覺。剛剛你們睡覺的時候做美夢了 ……此處隱藏9790個字……時才發現自己看見的“山”原來是只大熊?!洞笮苌健返墓适潞芏蹋瑑热荼容^簡單,但是卻把“近大遠小”的原理以一種有趣易懂的方式生動地呈現出來。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圖片,并附有簡短的文字解說。但對教材和這一故事進行分析和思考后,我覺得這個故事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么簡單,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里面蘊藏著值得挖掘的內涵。比如,可以在原故
事的基礎上改進其中的問題,盡可能多方面展現本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近大遠小”的現象,提高集體學習活動的效果。因此我對原圖片進行了兩點修改:
1.把教材中的四幅圖合成一幅圖,并且可以操作,以便讓幼兒更好地感受小老鼠在走近熊的過程中不同的視覺變化,從而更好地體現目標。
2.把教材上熊和鼠的顏色分別換成白和黑。目的是在故事的角色身上做些文章,并改變幼兒對物體形狀、顏色的經驗定勢。
活動目標
1.感受物體遠近變化帶來的不同視覺感受并進行想象,體驗故事里動物友愛的美好情感。
2.安靜欣賞,積極地用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可以操作、變化的“大熊山”背景圖一幅、一只黑色的小老鼠的剪影。(見附圖)活動過程
(一)幼兒經驗與故事情節互動
關鍵問題一:(取出剪好的一只黑色的側面小老鼠問幼兒)這是誰?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老鼠?幼:這是一只很開心的老鼠。/這是一只正在跑的老鼠。/這是一只只有一只眼晴的老鼠。/這只老鼠的尾巴很奇怪,是這樣的。(幼兒用手比劃)/這只老鼠是黑色的。
分析:從幼兒的回答中可以發現,他們對這只特別改進過的老鼠觀察得非常仔細,分別就老鼠的表情、肢體動作、身體、臉的朝向、毛色等方面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而我也在肯定他們的同時分別給予了不同的引導。比如,老鼠要跑到哪里?它另外一只眼睛哪里去了,為何只看見一只?尾巴像什么?黑色還可以用什么詞說?這些追問打開了幼兒的思維,讓我和他們都感受到了來自同伴的智慧。例如對老鼠跑的目的地的大膽想象,從只看到一只眼睛引發幼兒思考側面與正面的不同視角,用相近的詞匯表達同一種意思等,都是對幼兒思維與經驗的挑戰。關鍵問題二:小老鼠在草地上看到了什么?
幼:月亮。/太陽。/恐龍蛋。/山坡。/小球。/烏龜殼。
師:哦,如果你的眼前也出現了那么有趣的東西,你會怎樣?
幼:過去看看。
師:你們喜歡探險,真勇敢。小老鼠和你們一樣,也想過去看看。走著走著,小老鼠發現它看到的東西變了,變得大一點了,變成了——(將背景板上大熊的身體拉上來一點。)
幼:大山。/大的恐龍蛋。/大太陽。/大皮球。/大概是鍋蓋吧。/很大的圓頂房子。/是大月亮又爬上來了。
分析:物體的變化吸引著幼兒的眼球,也促使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調整自己的思維。一些幼兒堅持著自己的觀點,只是在自己認定的答案上加了個“大”字。也許他們有這方面的經驗和感受,但是卻模糊不清。最精彩的要數祺祺說的“是大月亮又爬上來了”,后來我才知道,原來他在動畫片里看過月亮漸漸升上來又落下去的鏡頭,他還告訴我太陽下山也是這樣一點點變小的。我幫助幼兒小結了他們的想法,既肯定了堅持己見的幼兒,也表揚了因為看到視覺對象的變化而重新思考的幼兒,因為幼兒都表現出積極的思維狀態,說明了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態度。師:小老鼠會怎么想呢?它會說些什么?
幼:??(基本和前面的回答雷同,略)
師:小老鼠又走近些,結果發現它看見的是——(將背景板上大熊的身體再拉上來一點。)幼:啊,一只熊。原來是熊哦!(幼兒的聲音一下子響了起來。)
師:沒有想到吧。小老鼠剛才看到的是熊身體的哪一部分?熊背拱起來的時候是什么樣的?這只熊正在做什么?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幼:它在睡覺,眼睛閉著呢。/它不動的。/它頭趴著在睡覺。(幼兒聲音很響,因為結果是一頭熊讓他們感到很驚奇。)
師:(很小聲地)噓,熊在做什么?
幼:正在睡覺。
師:別吵醒它,它睡得好香呀,正呼嚕呼嚕打鼾呢。(幼兒聲音轉輕,尤其是剛才聲音最大的卿卿和樺樺、)
關鍵問題三:小老鼠發現草地上睡著熊,它會怎么做呢?
幼:逃走。(為什么?)因為它很害怕。/它爬上去睡在熊身上。/它會繞過去,從熊身邊走開。師:老鼠到底會怎么做呢?(將剩下的故事講完,結尾改成:大熊呼嚕呼嚕打著響響的呼嚕,小老鼠呼嚕呼嚕打著輕輕的呼嚕,兩個動物相互依偎著,甜甜地睡著了。)
分析:熊的出現大大出乎幼兒的意料,我想,這樣的體驗會豐富幼兒的視覺經驗。另一方面,驚訝的幼兒也在思考龐大的熊和瘦小的老鼠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有趣的是,幼兒對結果的推測和幼兒平時的個性很吻合,膽小的幼兒認為小老鼠會因為害怕逃走;膽大點的幼兒會想到“爬上去睡在熊身上”;比較沉穩的幼兒則會想到“繞過去”,故事美好的結尾讓幼兒為之緊張的心放松下來,友好、甜蜜的溫馨氣氛讓每一個幼兒的心情都特別舒暢。
(二)完整欣賞故事《大熊山》
關鍵問題四:(完整欣賞前向幼兒提出)一邊聽一邊給故事想個名字。想一想,小老鼠最先看到的很小的東西,為什么會慢慢變大,最后才發現是一只熊呢?
幼:因為它越走越近,所以看到是熊。
師:原來距離遠近不同看到的東西大小也不同。走得越近,越能看得清楚。現在,我躲在黑板后面,你們看看可以看到我的什么?
幼:你的頭。/我看見你的腳了。
師:哦,你們看到的都是我身體的一部分。請大家走近一些看,這下能看到什么?
幼:看見你了。/看見你的手了。/我看到你的衣服了。/你還背著包。/我全看見了。師:哦,走上來就發現看到的東西多了是嗎?你們走到哪里才看見我這么多東西的?幼:(走到)你這里。/走得越近,越能看清。
分析:先前回答出這個問題的只是幾個幼兒,估計有的幼兒可能沒有弄懂這個道理,我就演示給幼兒看,幫助他們逐漸理解。后來的自由活動里,我還和一些幼兒玩起了猜一猜的游戲,尤其是平時比較內向的幾個幼兒。反復幾次演示、操作后,幼兒逐漸體會到了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
活動反思
1.幼兒參與度。本次活動中,全班幼兒的參與、投入程度較好。活動后我仔細做了統計,一次都沒發言的幼兒有7人,在自由活動時我和這7名幼兒進行了互動。
2.幼兒的觀點。本次活動中,好幾個幼兒在回答問題時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這種大面積改觀的現象第一次出現,我對此大力贊揚。
3.活動環節整體感覺較豐滿。改動后的故事內容和材料在使用中比教材中提供的四幅圖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思考,更便于幼兒直觀地感知近大遠小的道理,因此能更有效地達成目標,效果較好。
4.不足與調整。(1)事先設計一些環境,可以攝像,可以實景體驗,讓幼兒一起漸漸靠近,感受觀察到的物體的不同變化。(2)有一個問題始終在我腦海里,問題四也許還可以這樣問幼兒:小老鼠幾次看到的東西是同一樣東西嗎?怎么看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呢?當然,哪種提問效果更好還需要在嘗試后總結。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