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的教學內容。溶解單元從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同學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兑槐锬苋芙舛嗌偈雏}》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意在指導同學根據問題討論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并通過對“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問題的自主研究活動,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性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同時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本課分為2局部。第一局部:食鹽在水里能無限溶解嗎?這是同學們在觀察了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探究過食鹽在水中怎樣溶解得快之后常會提出的問題。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呢?這就是本課第二局部要重點探究的問題。第二局部: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同學們幾人一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隨后,各小組一邊實驗,一邊做活動記錄。最后,教師引導同學在班上交流研究結果。
協助同學制定一個嚴密的研究計劃是開始定量觀察的前提。假如計劃不周詳,不具操作性,對于同學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考慮不夠,結果就會導致實驗混亂,出現的誤差大,實驗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在本課中我非常注重制定嚴密周詳的計劃。我先讓同學在小組內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初步制定計劃,由于我在三年級“研究土壤”一課中讓同學制定過“研究土壤的計劃”,同學上手比較快。然后我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展示自身制定的簡單計劃,由其它小組的同學協助一起補充、完善。在此生生、師生間的交流過程中,對于水量、勺量的界定有了統一的規范,對于如何放鹽、如何計算鹽量、如何估算最后一勺鹽都進行了討論,這樣,同學把一個不完整的研究問題,轉化為可操作、可進行的研究問題,在此基礎最后讓同學用1、2分鐘時間修改、完善自身小組的研究計劃,先完成計劃的小組先領資料進行實驗。這樣一份較嚴密周詳的可操作性的計劃就出來了,這為下個階段同學的定量觀察和減少實驗誤差做好了鋪墊。
選擇典型的有結構的資料是提高實驗效率、減少實驗誤差的重要因素。本課的定量觀察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選擇“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勺鹽”或“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克鹽”的研究方法,“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克鹽”比“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勺鹽”的研究要求更高,為了能讓同學對“克”建立表象,我力求通過資料的選擇來達到“勺”與“克”兩者的對應,通過尋找,終于找到了一種半球形的小勺子,比較容易控制每勺量的多少。用粗鹽一平勺不到1克,后來改用精鹽,1平勺剛好是1克,這樣就把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勺鹽”的研究要求自然的過渡到了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克鹽”的研究要求,而且同學對于1克鹽也有了更形象、更深刻地認識了。
讓同學充沛探究、交流與教學時間缺乏的問題一直是我設計這節課的難點。我們學校采用的是35分鐘一節課的授課制,相對于一般學校減少了5分鐘。對于這節課,時間問題成了我最頭疼的問題。第一次試教,我采用的是“5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教學要求,結果同學溶解實驗的時間就需要至少20分鐘,最后一節課延長了足足10分鐘??紤]到學校的實際情況,我把“5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改為“25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能研究出25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鹽,同樣運用推算就能得出50毫升、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鹽,這樣的教學價值是差不多的,而時間相對緊湊了許多。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放在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上,最后我把時間粗粗的預設為:制定計劃(20分鐘)、觀察實驗(10分鐘)、交流分析(5分鐘)。在第二次的教學中,同學的交流、探究活動相對寬松了,但是在制定計劃的交流活動中由于擔心下面觀察實驗的時間會受影響,有些本應放開的內容沒有展開,在如何放鹽的問題交流上缺少進一步的強調,最終導致第一小組的實驗失敗。在最后的交流分析中,第一小組的同學在記錄表上給自身組打上了一個“?”。該組同學總結了自身實驗失敗的原因:一下子放了10多勺鹽。提出了下次實驗的改進:等一勺溶解后再放下一勺鹽,并決心在以后的實驗中一定要嚴格依照實驗計劃進行,不隨意改變計劃。“失敗是勝利之母“這句話在該組同學上得到了體現,也將同樣印證在我們的科學教學實踐中。
開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研究活動,對同學科學素養的形成很有意義。在同學制定計劃、觀察實驗的探究活動中,那份細致、耐性體現在了一群十來歲的小朋友身上,他們的表示不遜色于真正的科學家,他們的結論與科學家的結果是如此的接近。從他們的眼神中,從他們的歡呼聲中,我能夠體會到他們內心的那份獲得勝利的喜悅感,真為小朋友們感到高興。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2對于剛剛升入四年級不久的小學生而言,《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的教學是他們第一次經歷完整的探究活動的幾個環節,所以我把教學重點和難點定位于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研究計劃,能說出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后一句也是我們這節課通過探究活動要幫助學生建立的核心概念,也是本節課要達到的主要教學目標,即本次課的工作目標。所有的活動設計和教學策略都應該圍繞這個目標而展開。
在指導學生制定“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鹽”的研究計劃時,我讓學生明白實驗的關鍵:1怎樣放食鹽,2什么時候停止加食鹽。通過討論大家達成共識:要等上一勺食鹽完全溶解后才能放下一勺食鹽。較長時間攪拌后,食鹽再不能繼續溶解就應該停止往杯里加食鹽。由于做了這樣的鋪墊,接下來的各小組的探究活動都能比較順暢的進行。
現在我們學??茖W科組正在進行“小學科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的專題研究,針對此項專題,通過《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是探究活動得以順利展開的前提。
為了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鹽”,勺子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溶解食鹽的勺數,勺子小,溶解食鹽的勺數多,得出的結論誤差就小,數據越科學。課前我跑了各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場,買了一次性的燙勺、奶粉勺、鐵勺,試教時我用了“伊力”牌奶粉罐里的小勺,這是最小的一種奶粉勺,取一平勺時誤差很小,可50毫升水里只能溶解2勺多食鹽,學生實驗時興致不高,得出的結論不很合理。所以正式上課時采用了較小的這種鐵勺子,每勺(1平勺)食鹽約2.4克,50毫升水里能溶解8勺左右食鹽,這樣得出的結論比較科學。
2.讓學生懂得猜想是有前提條件的。
當我投影出“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食鹽”這個問題時,學生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可以溶解(體積)比水少一點的食鹽、可以溶解無限量的食 ……此處隱藏1124個字……只提出了100毫升的條件,怎樣制定研究計劃都交給學生充分討論。這給學生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提供創造空間。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4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作為本單元的第四課時,意在指導學生根據問題討論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并通過對“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問題的自主研究活動,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性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同時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本課分為2部分。
第一部分:食鹽在水里能無限溶解嗎?這是學生們在觀察了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探究過食鹽在水中怎樣溶解得快之后常會提出的問題。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呢?這就是本課第二部分要重點探究的問題。
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學生們兩人一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隨后,各小組一邊實驗,一邊做活動記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結果。
本課沒有什么知識難點,操作技能也比較簡單。我的設想是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研究活動過程。
教學反思:
一、這節課的研究問題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創設情景以演示實驗和談話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驗主動的去發現問題,想要親自動手研究的問題,這樣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其實讓學生真正科學地經歷過程并非易事,學生在課堂熱熱鬧鬧地活動起來,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形無神的活動不是我們所倡導的,關鍵是看你的教學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發揮作用,并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自身行為的主導者、科學探究活動的主人,無論得到的答案是對或錯,都應當是調查研究的結果。我這節課的設計正是給學生大量的'時間一勺一勺的加食鹽,邊攪拌、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真正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三、這節課設計時沒有告訴學生應該用什么方法研究,具體怎樣操作,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只提出了50毫升的條件,怎樣制定研究計劃都交給學生充分討論。這給學生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提供創造空間。
四、這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合作交流和匯報修改的活動,學生研究計劃的制定、實驗活動的開展、實驗結果的討論、匯報都是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實現的,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總體上看,這節課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學生怎樣學而不是學什么,在教學上強調讓學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5《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的教學內容。溶解單元從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兑槐锬苋芙舛嗌偈雏}》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意在指導學生根據問題討論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并通過對“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問題的自主研究活動,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性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同時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本課分為2部分。第一部分:食鹽在水里能無限溶解嗎?這是學生們在觀察了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探究過食鹽在水中怎樣溶解得快之后常會提出的問題。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呢?這就是本課第二部分要重點探究的問題。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學生們幾人一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隨后,各小組一邊實驗,一邊做活動記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結果。
幫助學生制定一個嚴密的研究計劃是開始定量觀察的前提。如果計劃不周詳,不具操作性,對于學生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考慮不夠,結果就會導致實驗混亂,出現的誤差大,實驗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在本課中我非常注重制定嚴密周詳的計劃。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初步制定計劃,由于我在三年級“研究土壤”一課中讓學生制定過“研究土壤的計劃”,學生上手比較快。然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展示自己制定的簡單計劃,由其它小組的同學幫助一起補充、完善。在此生生、師生間的交流過程中,對于水量、勺量的界定有了統一的標準,對于如何放鹽、如何計算鹽量、如何估算最后一勺鹽都進行了討論,這樣,學生把一個不完整的研究問題,轉化為可操作、可進行的研究問題,在此基礎最后讓學生用1、2分鐘時間修改、完善自己小組的研究計劃,先完成計劃的小組先領材料進行實驗。這樣一份較嚴密周詳的可操作性的計劃就出來了,這為下個階段學生的定量觀察和減少實驗誤差做好了鋪墊。
選擇典型的有結構的材料是提高實驗效率、減少實驗誤差的重要因素。本課的定量觀察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選擇“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勺鹽”或“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克鹽”的研究方法,“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克鹽”比“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勺鹽”的研究要求更高,為了能讓學生對“克”建立表象,我力求通過材料的選擇來達到“勺”與“克”兩者的對應,通過尋找,終于找到了一種半球形的小勺子,比較容易控制每勺量的多少。用粗鹽一平勺不到1克,后來改用精鹽,1平勺剛好是1克,這樣就把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勺鹽”的研究要求自然的過渡到了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幾克鹽”的研究要求,而且學生對于1克鹽也有了更形象、更深刻地認識了。
讓學生充分探究、交流與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一直是我設計這節課的難點。我們學校采用的是35分鐘一節課的授課制,相對于一般學校減少了5分鐘。對于這節課,時間問題成了我最頭疼的問題。第一次試教,我采用的是“5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教學要求,結果學生溶解實驗的時間就需要至少20分鐘,最后一節課延長了足足10分鐘。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我把“5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改為“25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能研究出25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鹽,同樣運用推算就能得出50毫升、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鹽,這樣的教學價值是差不多的,而時間相對緊湊了許多??紤]到本課的重點放在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上,最后我把時間粗粗的預設為:制定計劃(20分鐘)、觀察實驗(10分鐘)、交流分析(5分鐘)。在第二次的教學中,學生的交流、探究活動相對寬松了,但是在制定計劃的交流活動中由于擔心下面觀察實驗的時間會受影響,有些本應放開的內容沒有展開,在如何放鹽的問題交流上缺少進一步的強調,最終導致第一小組的實驗失敗。在最后的交流分析中,第一小組的同學在記錄表上給自己組打上了一個“?”。該組同學總結了自己實驗失敗的原因:一下子放了10多勺鹽。提出了下次實驗的改進:等一勺溶解后再放下一勺鹽,并決心在以后的實驗中一定要嚴格按照實驗計劃進行,不隨意改變計劃。“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在該組同學上得到了體現,也將同樣印證在我們的科學教學實踐中。
開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研究活動,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很有意義。在學生制定計劃、觀察實驗的探究活動中,那份細致、耐性體現在了一群十來歲的孩子身上,他們的表現不遜色于真正的科學家,他們的結論與科學家的結果是如此的接近。從他們的眼神中,從他們的歡呼聲中,我能夠體會到他們內心的那份獲得成功的喜悅感,真為孩子們感到高興。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