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臺風的衛星》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跟蹤臺風的衛星》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跟蹤臺風的衛星》教學反思1語文教師該怎樣教,學生該怎樣學,參加課程實驗后,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實踐中我領悟到: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跟蹤臺風的衛星》一課時,力求讓學生快快樂樂學語文,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
“愛讀書,多讀憶,讀好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非常樂意地去讀書呢?為了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我采用了“自由讀、欣賞讀、表演讀、比賽讀”等形式,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從而走進文本,走進臺風和衛星的內心,把對話讀好。
學生從讀“小東西!”“你可知道我的厲害?魚兒見我鉆入深水,船兒見我避進港灣,樹兒見我把腰彎。嘿嘿……?!边@幾句中認識到一個無禮、自大的臺風,帶著理解讀得十分好。接著從“暴跳如雷”、“瘋狂”、“撲”等動詞看出臺風脾氣暴躁。了解了臺風的形象,我趁勢讓學生分角色讀臺風和衛星的話,學生讀得有滋有味,我也很滿意,整節課學生聽講狀態也很好。
《跟蹤臺風的衛星》教學反思2很多時候,教學的藝術決定與細節處理的藝術。老子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我們不妨關注一下某些細節,思考一下如何處理這些細節,使課堂教學更科學更有效。
以下是執教蘇教版第六冊《跟蹤臺風的衛星》一課的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句子:臺風暴跳如雷,像頭瘋狂的巨獸,呼呼地向著城市撲去。
請學生讀這個句子時,引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臺風撲向城市,它會干些什么壞事呢?(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想象)
臺風瘋狂,處處遭殃。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現臺風的可惡?(為非作歹、稱霸一方、作惡多端、稱王稱霸、作威作福、為所欲為、氣勢洶洶、蠻不講理……)
此時此刻,你會怎么讀這個句子?(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關于此教學片段中細節反思:
一、關注語言形式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溝通的渠道,它有其特殊的形式。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我們不能忽略它形式的魅力,不同的語言形式有其不同的力量。比如,《第八次》蜘蛛結網那段中“結了斷,斷了結”就顯示了信心和希望,換成“斷了結,結了斷”的話就顯得前景不容樂觀了。
教學片段中,“臺風暴跳如雷,像頭瘋狂的巨獸,呼呼地向著城市撲去?!笔且痪浔扔骶洌蜗蟮貙⑴_風的粗暴、瘋狂、兇狠、肆無忌憚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樣的句子,三年級的孩子一讀就能知其然了,他們也很喜歡運用比喻這樣的語言形式在自己的文章、言談中,可是很多時候,孩子們所用的比喻是不夠確切的。比如,一談到臉,他們會說“紅通通的像個蘋果”,也不管是三四歲的小孩的臉,還是三四十的成年人的臉,這樣的笑話源于他們運用語言時的“一刀切”,他們沒有關注過比喻后面的“所以然”。因此,我們在教孩子一種語言形式的時候,不僅要教會他們其然,還要教他們其所以然。片段中,執教者輕輕地一點撥:讀這個句子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臺風撲向城市,它會干什么壞事呢?你能結合生活實際來談談嗎?孩子們就很自然地將臺風“麥莎”過境時的情景和這個句子聯系到了一起,真正體驗到了什么叫“暴跳如雷”,什么是“瘋狂的巨獸”,知道了為什么能做這樣的比喻。死的語言形式轉換成生動的生活境像后就容易與作者與文本共鳴了。從中,孩子們也會明白語言來自生活,來自不同的現象和體驗,運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形式,能使真實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力量。
二、關注價值導向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但我們在評價學生時,不能為了屈就“自主”而你好我好大家好,因為每一個文本都有其自己的價值取向,我們在解讀它時不能偏離這個取向,要不然,會導致孩子的價值觀趨于模糊。如在《狐貍和烏鴉》一課的教學最后,老師問學生:對狐貍和烏鴉你想說什么?大多孩子都對烏鴉說不要盲目地聽別人的好話,對狐貍說不能欺騙別人,但有一個孩子卻說:“狐貍,你真聰明,我好崇拜你哦?!泵鎸⒆优c眾不同的回答老師欣喜地大加表揚,殊不知這與眾不同的背后可是以認同欺騙別人獲取利益為代價的呀,這與文本的價值導向可
正如在教學片段中,老師著力讓孩子們理解臺風的“暴跳如雷、瘋狂、撲”,力求臺風“破壞力大、野蠻、兇狠”的形象根植與孩子的心底。因為臺風越厲害,就越能顯示跟蹤臺風的衛星的本領高強,越能說明我國科技的發達,越能激發孩子學科學、用科學的豪邁激情。文本的價值取向盡在其中。
三、關注知識鏈接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從呀呀學語,到進入校園一年一年的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似乎除開頭幾年進步飛速之外,漸趨平行狀態,甚至有很多人認為語文課是可上可不上的,只要你默好詞語背好課文,基本上考試也不會大成問題。為什么我們的語文竟到達了這樣的地步?我們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為什么沒有得到進一步穩健地發展?我想是因為我們的語文課程不像數學那樣循序漸進,那樣有完整的體系,那我們就這樣坐視語文成為弱勢群體?坐視我們民族的文化璀璨失去耀眼的光輝?不!我們不能!路在何方呢?我想,不妨從知識鏈接做起。
對語言文字我們向來有四大要求,即會讀會寫會理解會運用。我們孩子的語言水平上不去,我想就是在“運用”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從一年級起,孩子會接觸到很多好詞佳句、成語名言,我們教孩子讀、寫、理解,但我們給孩子運用的機會太少太少了。久而久之,這些珠寶就被藏到了大腦儲蓄盒的底部,在需要的時候自然就不能輕易地隨手拿起了,甚至有很多會蒙塵、氧化、褪色、消失。所以,我們在教新知識的時候,要適時地將那些舊知識拿出來擦拭、穿戴,讓它們常用常新。
如片段中,執教者是這樣處理的:臺風瘋狂,處處遭殃,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現臺風的可惡?(生曰:為非作歹、稱霸一方、作惡多端、稱王稱霸、作威作福、為所欲為、氣勢洶洶、蠻不講理……)這些貶義詞學生平時很少有機會使用,此時,它們就像被一跟細繩穿著一般,一個個從孩子的大腦深處漸次躍出,恰到好處地鞏固了舊知,同時也豐滿了臺風的形象,多么巧妙,多具震撼力?。∥蚁?,經常做做這樣的訓練,孩子腦中的詞匯就會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還怕語言駕御能力不上去嗎?
四、關注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出現“感悟”和“體驗”這兩大概念,語文老師在執教時也常思考這兩個概念。那到底在什么前提、什么情況、什么時候、如何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呢?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學生自讀課文,一遍剛粗粗地讀完,有些句子、段落還沒讀 ……此處隱藏5254個字……了。在快要結束時,我再一次讓學生讀讀課文,找找描寫臺風的句子多還是衛星的句子多。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都說是描寫臺風的句子多。那么課文到底是描寫臺風還是衛星呢?我讓他們仔細思考。他們都說是寫衛星的。那么課文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筆墨來描寫臺風,這是為什么?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頓時,教室里沒有了聲音。寫臺風究竟是為了什么?我再一次引導著,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考慮。
思考、交流過后,學生都明白了“反面襯托”這種寫作手法。寫臺風是為了襯托衛星。
課堂,因為有學生,而快樂著。
《跟蹤臺風的衛星》教學反思9《跟蹤臺風的衛星》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科學童話故事。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第三代氣象衛星緊緊跟蹤、駕駛臺風的動向,為人類預防臺風襲擊,減少損失作出貢獻,從而形象的為小讀者展現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我教學的時第二課時,本課時我定下的教學目標是: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分角色朗讀;
2、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了解第三代氣象衛星的主要作用;
3、激發學生從小學科學,長大用科學為人類、為社會造福的.志趣。
在備課中,我考慮到孩子們對于臺風與衛星這兩個事物不了解,甚至很陌生,更別說是讓孩子們喜歡上這個他們不懂、不明白的事物。因此如何去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并愛上他,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于是我抓住這篇文章的文體——科學童話故事來入手。孩子們喜歡聽童話故事,愛看童話故事也愛讀童話故事。我便利用孩子們這一年齡段學習特點,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分別扮演臺風和衛星,通過雙方之間的對話,讓孩子們在讀中感悟到任務的性格特點,抓住臺風語態、氣勢的變化,突出衛星的重要作用,通過臺風在有衛星前和有衛星后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對比,再次突出衛星的作用重要。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孩子在讀中深深地記住了小衛星能戰勝大臺風的概念,從而激發學生從喜愛衛星到愛上科學發明創造的情感。
其次,我根據三、四年級學生的階段學習目標:“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學“談話風生”等詞語時,我先讓孩子們自己理解詞語意思,老師總結出示詞典中的意思解釋,最后通過句式訓練,通過“臺風來了,因為 ,所以人們談笑風生,一點也不驚慌?!?,使孩子們既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又再一次突出了衛星的事先預報作用。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詞語從而又能理解文意。
目標定下來,環節設計好了,但是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由于教學經驗的欠缺不足,導致在課堂上老師牽引過多,問題過碎,沒要起到老師導的作用。希望在坐的各位領導老師能多多給予幫助。
謝謝!
《跟蹤臺風的衛星》教學反思10《跟蹤臺風的衛星》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第三代氣象衛星緊緊地跟蹤、監視臺風的動向,為人類預防臺風襲擊,減少損失做出了貢獻,從而形象地向小讀者展現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情節生動,語言活潑,讀來情趣盎然,引人入勝,在形象的童話情境中傳播了科學知識,是加強語言訓練,激發科學興趣的好教材。
本篇童話內容構筑在一個頗具意味的童話情節上,語言、動作特色十分顯著,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對話、動作,特別是在關鍵的對話上下足了工夫。整堂課以朗讀臺風和衛星的對話為主線,引導學生深入文中角色,借助五次對話的朗讀練習層層深入,在有梯度的讀書實踐活動中反復品味語言文字,體會人物性格特點,感受氣象衛星的獨特作用。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讀是其中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在這一節課中,我始終把“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層次分明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曉暢直至內化、提高,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
一、讀有目的,注重實效
閱讀教學十分強調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體驗,在讀中升華。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熏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是靠讀。但學生的讀絕對不是小和尚念經式的呆讀,學生的每一遍閱讀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具體的要求,這樣的閱讀才會有質量,才能有效果。我在學生每一遍讀前都清晰地提出讀的要求,首先,以“跟蹤”一詞為切入點,提出的要求是“默讀課文,畫出文中三次出現‘跟蹤’一詞的句子?!?這是對初讀情況的檢查,也是對全文建立整體印象的過程。“不動筆墨不讀書”,提出邊默讀邊批注的要求,有利于學生靜心與文本對話,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抓住重點句子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緊接著進行深入學習臺風和衛星的對話,在第一次人物對話的朗讀訓練時,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自由練習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了解臺風和衛星斗智斗勇的全過程?!边@一次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讀通讀順對話,老師提的要求指向性強,學生一聽就明白。檢查初讀效果時,我再對照評價指導,易于落實。學生再讀對話,教師要求學生“關注提示語,練習朗讀。這些詞語有什么作用?請通過你的朗讀把它們的作用表現出來?!钡谌卫首x訓練,去掉提示語,直接展示四個回合的對話。教師要求學生“自由練讀,看誰的朗讀能讓老師回想起文中的重點提示語?!?第四次朗讀訓練,再次出現對話描寫,重點標出幾個語氣助詞。要求“注意讀出不同語氣助詞的感覺,同桌自由分角色朗讀訓練”,旨在讓學生進入角色,為下一步變朗讀為說話做準備。第五次朗讀訓練,要求學生“脫離屏幕上的對話內容提示,將朗讀轉變為對話。”讀的要求雖然一次比一次高,但教師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提示,每次提出要求的表述形象具體,學生很容易接受,學生的朗讀也水到渠成。
學習如登山,如果把為教學“爬坡”所做的鋪墊稱之為“綠葉”的話,梯度的呈現就是盛放在課堂上的絢麗花朵,使課堂自始至終呈現出一種生長的美,一種不斷向上的美。
二、讀得充分,讀得巧妙
要想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情感,讀出收獲,教師一定要把讀書的時間和機會讓給學生。整堂課教師安排學生16次朗讀、6遍學生自主讀和1次默讀,通過23次不同層次不同目的的與文本對話,學生對全文的理解與感悟隨著一次次有質量的閱讀已了然于胸。
有目的地讀、充分地讀,還要有技巧地讀,才能讀出文本的理解、文本的情感。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對讀的技巧指導,要求學生首先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再從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中的重點詞語、語氣助詞著手,巧妙地提升讀的要求,使學生讀出味道和感覺來。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里該停、哪里該重……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去揣摩,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和感悟。另外在讀的過程中還通過及時有效的積極評價促進學生的朗讀,不斷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處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由學習上的“被牽引者”變成了愉悅的“自我發展主體”。
縱觀整堂課,扎扎實實的訓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果。課堂密度不大,但步步為營;訓練點不多,但點點到位,不貪多求全,卻注重實效。課已畢,但
留給我的思考仍在繼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