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華】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材分析
《認識鐘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時間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過一些關于時間的知識。一般來說,他們的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設計思路
本課從導入到實踐活動,學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來設計的。注重了學生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這一知識的教學,體現以生活為依托,以實踐為第一。在教學中,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尋數學知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使40分鐘的課堂變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應。
學生的學法:
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要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其主動掌握時間的基礎知識,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也參與了有效學習的過程。
我的設計理念:
一、感受數學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時間在生活當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從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入手引入正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表,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
二、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讓學生應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于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感受數學中的情感。
數學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生活,這也是在有效教學中“全人”發展的特征體現。在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媽媽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表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數感。
3.建立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具、學具:教學課件、鐘表和鐘表模型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由五個教學環節來完成
一、激趣導入。
1.創設情境。
(1)猜謎: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創設情景,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出主題圖設題提問。
提問:你能說出你自己的作息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掛鐘或電子表。)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表”。(板書課題:認識鐘表)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電子表面。
(1)觀察鐘面和電子表面: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觀察的對象,可以觀察鐘面,也可以觀察電子表面,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教師參與共同研究。
(2)學生交流、反饋(得出以下幾種答案)。
鐘面:①有1~12個數字(點擊閃爍)。②有2根指針,長針和短針。(身體又細又長的叫分針;身體又粗又短的叫時針。)
電子表:①由數字表示時間。②中間有2個點會閃爍。
(開放式的課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學生自主、有效的獲取知識,學生掌握知識也就更加扎實。)
2.認識整時。
(1)課件依次出現“我的一天的生活”。
觀察畫面,說一說我接下來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交流。
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描述任何事物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學生的評價客觀、真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評價能力。)
(2)認識鐘面上整時刻。
①觀察鐘面,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充分交流
③引導學生小結:我們在看鐘面時不僅要看時針,
還要看分針,如果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④反饋練習。出示模型鐘:說說這是幾時?你是怎樣想的?
(設計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探究中發現知識。)
(3)認識電子表的整時刻。
1、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組討論完成。
2、教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電子表上的時刻的?
3、引導學生小結:在電子表上,如果點的后面是2個0,前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時。
4、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鐘:這個時刻用電子表的方式來表示,該怎樣寫呢?
(強調:電子表表示的整時刻時,點的后面是2個0。)
5、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刻。一種是文字表示,一種是電子表的形式。(小結加深學生對時間兩種表現形式的理解)
三、知識延伸。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起床的時間是6時,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是6時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時針每天轉2圈。)
2.練習十六第3題。
(1)提問:①鐘面上現在是幾時?
②再過1小時是幾時呢?
(2)反饋(教師演示課件):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4時)
(3)學生獨立認識其余鐘面時間。
3.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安排表。
(這個實踐活動體現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的關注發展和關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情感體驗。
你能說出媽媽一天的作息時間嗎?她的作息時間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會這樣呢?(體現有效教學的特征,關注“全人”發展。)
五、小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后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過這節課大家不僅能認識鐘表,還要懂得珍惜時間,和時間一起賽跑!應用較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滲透有效教學的內涵,節時高效。相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后總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作為一名剛剛踏上數學教學之路的我來說,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免不了會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給我批評指正,我虛心接受,并將努力改善。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痹诮虒W“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系,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通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了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請來了許多好朋友,看看有誰?”學生們聽后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游覽動物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喜歡的小動物,然后數一數喜歡的小動物的個數,最后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通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景串,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操作過程中鞏固了“用圓片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這一知識點,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新授“認識1—5”各數,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通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擺一擺
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讓學生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學具卡片里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二是根據數字卡片擺出相應的圓片個數。通過兩部分的操作練習把數物體的個數與認數聯系起來,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擺一擺采用小組活動的形式,由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的是否正確。
2、拔一拔
在引導學生認識計數器的基礎上,嘗試著自己在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實際也就滲透了1-5各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利用算珠直觀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來的數上添一得到一個新的數,可以使學生感知1—5各數的聯系,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最后在小組內開展拔珠的活動,由學生獨立的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數字卡片上的數,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加強對“1-5”各數的認識。
3、寫一寫
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師重點指導寫5,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寫數的習慣。
4、說一說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實例。開始學生的思維并不活躍,局限于僅有的幾個例子,于是我以“從今天起我們就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睘槔龑W生,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時間,想一想說什么,怎樣說。在充分想的基礎上,學生的興致高漲,思維活躍,有了許多精彩發言:我們小組有4個人。我是一年級2班的學生。我家在XX路5號?!吹綄W生們積極參與的樣子;聽到學生們富有生活化的數學語言,我都不忍心打斷。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感受到了數學不像想像中那樣只是解答應用題,而是有趣得多,生動得多了。讓大家深深體會到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么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多的收獲!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通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本節課重視了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數學活動中,感受了數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同時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但是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說一說”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課學教學中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計不足。因此,今后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的放失的進行課堂教學。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81頁例一及82頁做一做的第一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要認識的是要求學生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讀、會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情感目標: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并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會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說教法學法】
1、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的心理特點,為了激發他們的興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學法,把故事、游戲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同時還采用了動手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學會看時間。
2、為了更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3、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設疑導入
1、利用學生熟悉的孫捂空給他們帶來謎語,讓學生猜出鬧鐘,激發學生興趣,接著課件出示各種造型的鐘表,并提問:小朋友你們也想設計出這么漂亮的鐘表嗎?多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情感,營造了學生積極向上,勇于挑戰、敢于創新的氛圍。接著,我繼續激勵學生,要想設計更漂亮的、美觀的鐘表,先要學會認識時間。(板書課題)
2、設疑:,那么小朋友現在是幾點了呢?面對課件上的鐘面的時間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認知上的沖突,那么學生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沖動。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鐘,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匯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時針走多少是1時?分針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針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什么?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5)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刻度1走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1時=60分
(6)學生把結果填在81頁刻度圖
(7)交流記憶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1格1格數,或5小格5小格地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游戲:開火車。課件出現火車的畫面,伴著火車聲,火車聲一停,老師提問,點名學生讀出時間,指導學生用兩種表示方法寫時間。(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這一環節中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開火車的游戲,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游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