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匯總八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荷葉母親》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24課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母愛”為主題展開。
首先我根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確定《荷葉 母親》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贊母的“散文”。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文章從自家院子里的蓮花寫起,重點寫雨中的蓮花,在雨中作者發現荷葉掩蓋起蓮花,觸動了自己,于是產生了聯想,想起了母親,想起了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發自己對母親保護兒女成長的感情。(主要內容),表達了親情是人間最美好二真摯的感情。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是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如關鍵詞、重點句。
3.體會詩歌中深沉的母愛,并學會感恩。
由于本課語言優美感、情豐富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能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詩歌,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優美的語言。
因為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感悟親情,品讀語言,學習借物喻人的寫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诖?,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環節1 導入新課
剛剛由小學升入初中的初一學生們對母親的依賴心理還是很強所以我設計的導語是:母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它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便蒙上歲月的風塵仍然清澈純凈。師問:“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是哪位詩人的名作,叫什么,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生答:是孟郊《游子吟》是古人對母愛贊美的千古絕唱。師問:怎樣寫母愛才有新意?是寫冷暖問候,還是寫病痛關愛?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荷葉 母親》這篇優美的散文詩為我們做出了回答。下面我們一起來尋找吧!
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 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請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
并(bìng)蒂(dì) 姊(zǐ)妹 菡(hàn)萏(dàn)
徘(pái)徊(huái) 欹(qī)斜 蔭(yīn)蔽(bì)
繁雜——繁密 蔭蔽——遮蔽。
這為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教師板書)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 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教師提出問題:
1.課文重點描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寫九年前與祖父的賞蓮?
2. 文中作者的情緒有什么變化?寫這些變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紅蓮、荷葉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在分組討論。
三個問題的設置一脈相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環節4 美讀課文,品味語言
提問:
1. 找出文中描寫紅蓮情態和荷葉情態的動詞,討論這些詞的深刻含義和表達作用。
2. 文中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在文章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通過品味這些關鍵詞句,可以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主題。
環節5 拓展延伸
給學生推薦類似的文章如《繁星》《春水》。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
環節6 課后作業
好處:鞏固知識點
發揮學生想象力,從理論到實踐,學以致用。
四、說板書設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脈絡。
蓮花
荷葉
母親 由景入情 深情贊美
雨打紅蓮
(眼前)
荷葉護蓮
送蓮 (眼前)
賞蓮 (回憶)
說課稿 篇2尊敬的評委們、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十一課《搭石》。我主要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說學生情況,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等七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搭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 “充滿人間真情和愛意,撥動學生愛的心弦”的好課文。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知識與技能:
(1)以隨文識字為主要方式認識本課生字,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創設情境、聯系生活體驗等方法,理解“協調有序”等重點詞句,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
(2)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學重點】運用邊 ……此處隱藏8998個字……學生形象思維占主體的思維特點,我先告訴學生我有一個朋友,它有許許多多漂亮的衣服,它每天都要換好幾次,讓學生猜猜它是誰,許多同學都能猜出它是變色龍。然后我介紹變色龍是一種可以不斷變換膚色的動物,接著展示變色龍黑、紅、藍、綠、黃膚色的課件。先是一只紅色變色龍,通過逐次點擊變化各種顏色,變顏色的同時出示顏色單詞。通過這一直觀教學手段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抽象化的詞匯學習具體化,易化了詞匯這一教學難點。在教授新單詞redblueyellowgreenblack。朗讀單詞是很枯燥的。所以在集讀單詞時我采用了升調與降調的朗讀還有從小聲到大聲,從大聲到小聲的朗讀。
在展示課文內容時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步驟:
1)介紹了一位新朋友熊貓——panda,然后教學生讀這一單詞,之后自己充當panda與同學們打招呼運用“what’syourname?"Mynameis……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句型的朗讀與運用。
2)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先出示課件。讓學生看圖聽音,說說課文大意。
3)聽課文錄音讀課文。再放錄音,課件出示課文中的圖片及其情景,學生先聽音指圖,學生跟讀課文。
4)角色表演。先讓同桌合作,再請兩名學生上臺表演課文內容
[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在這一部分中我設計了兩個游戲環節,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1)游戲:爭做小老師。出示課件,請一位同學上臺來扮演老師的角色,讓學生到臺前親自操作,通過點擊變化不同顏色。主要是鞏固所學的五種顏色,學生能夠聽懂并能很快速的指出所聽到的顏色。
(2)游戲:介紹我的好朋友。先課件演示游戲過程,再請一位同學把摸到的玩具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并向同學們介紹他們的顏色,主要鞏固句型It’s…。
[通過以上兩個極富情趣的小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突出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成了活動的主人,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得到了知識的鞏固,得到了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鍛煉,提高了交際性能力,從而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反饋。]
3、課堂訓練(Practice)
(1)活動:教師發口令,穿相應顏色衣服的同學立即站起來,看誰反應快。
(2)涂色練習:先讓學生展示自己水彩筆,我發口令,同學們展示相應顏色的水彩筆后,進行畫畫涂色練習,然后介紹自己所畫的圖片,畫畫的內容是畫奧運五環,不但增強了學生的活動興趣,而且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這些活動為每個同學都提供了參與活動的機會,也可以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
4、作業設計
(1)聽本課錄音,并模仿。
(2)將顏色說給爸爸、媽媽聽。
總之,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我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采用了教學熱身——內容呈現——模擬訓練——復習鞏固——作業檢測這一思維模式,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采用課件、圖片、實物等直觀教學手段,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我還利用游戲等活潑有趣的形式,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并采取實物獎勵的形式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提高教學效率。
說課稿 篇8一、說教材:
《山行》是部編教材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金秋時節”中《古詩三首》的第一首古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本節課依據學生知識水平,單元主題以及課標對中段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特制訂本節課教學目標是:
1、會認“徑、斜”2個生字,會寫“寒、徑”等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課文插圖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路秋天的美景,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說教法:
基于新課程標準中“以生為本”的思想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誦讀詩歌、想象畫面、句子訓練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這樣教學,符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古詩,而且學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因此,讓學生反復誦讀,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字詞的理解,圖文結圖聯系生活實際。
五、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檢查預習
課伊開始,我讓學生用四字詞語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和認識。然后自然的導入本節課也要學習一首有關秋天的古詩,《山行》,并猜測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接著檢查孩子的預習情況:1、讀詩字音準確,節奏正確。2、四個生字的書寫情況重點指導“霜”的寫法。3、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本單元教材編寫的重點就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寒山、石徑、坐、紅于等并讓孩子講講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小結理解詞語的方法,這樣學生有法可依,為理解古詩做好了準備。
2、讀中感悟、合作探究
在古詩學習中,吟誦是一個重點,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初讀我的要求是學生能讀準字音,讀流利,有一定的節奏。再讀想象,體會情感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朱光潛也說過,每首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簡稱情,意象即是景。當情景相生而又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詩的意境。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注意讓學生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導,從而讓學生悟出詩的意境。最后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關注課下注釋、觀察課文插圖、聯系生活實際。并小結:我們運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把看似難懂的古詩變成我們自己的語言,以后學習其它古詩都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
3、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為了梳理課堂所得,加深學生記憶,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我設計了以下作業。1、寫:默寫古詩《山行》(必做)2、畫:畫一副畫,畫出秋天的美景,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選做)。3、找:另找一首描寫秋天的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必做)
4、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我的板書簡潔、重點突出,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山行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熱愛秋天熱愛大自然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