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5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課文《再見了,親人》是魯教版教材五年制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組的編排主題是“他們讓我感動”。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讓我們在閱讀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體會那令人震撼的情。
《再見了,親人》是本組第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為線索貫穿全文。本文的編寫意圖:一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認知方面:學會十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生學組成的詞語。
(2)技能方面: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3)情感方面:體會課文重點此舉對表達情感的作用,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這一教學目標,把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有機融合,既體現詞句訓練,且理論依據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補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對內容中體會思想才初步接觸,所以選用“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為本文重點。但體會作者在課文中是選取哪些材料,是怎樣來表達中心思想的,學生是陌生和困難的,故此,“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則被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缎抡n程標準》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問導法、 暗示法、創設情景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內涵。
三、說學法:
根據上述教法,我采用相應的學法是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皩W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這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主導思想,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觀點,因而在課堂中,我采用學生“讀——思——議——練”,教師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進行學習。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再見了,親人》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四、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 營造氛圍
首先播放《志愿軍進行曲》讓學生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樂曲中感受志愿軍戰士的豪邁之氣,并請學生介紹課前通過查閱書籍、網上下載收集的本課資料,讓學生感知時代,親近文章內容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后,我提出問題:“課文為我們講述了哪些親人?”以此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得通讀全文,了解課文大義。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著力體現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
(三)、精講細讀,體會感情。
我先讓學生默讀第一段,邊讀邊思邊劃使你最感動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為例。教師緊緊圍繞“雪中送炭”聯系上下文,逐個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別指什么?請學生聯系實際體會志愿軍處境艱難,大娘冒著生命危險來送打糕。再反復朗讀這件事!
再讓學生說說還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動。教師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唯一的親人”,體會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再理解不同句子表達效果的強烈比較。學生通過分析、理解,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到了大娘對志愿軍的情誼。
然后采用學習第1自然段的學法,引導學生學習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學習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組討論學習課文這一部分。因為這兩段寫志愿軍同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寫法與第1自然段相同,其內容順序可概括為“請求——回憶——贊頌”。根據這個內容順序,讓學生自學課文,引導學生進行分層訓練。落實新課程標準“尊重學生學習中的獨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再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親人的內心世界。
(四)以讀激情 概括中心
《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充滿感情,作者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的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的句式表達贊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內容。上課時,要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片段,讀中悟、悟中讀,以多次反復的朗讀激發他們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 大娘
勝似親人 小金花
大嫂
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布局合理,美觀大方,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能體現文章的中心寓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遺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提高。還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不勝感激!
說課稿 篇2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湘美版七年級美術教材下冊第五課《遠古的呼喚》。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資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運用、教學過程七個方面闡述我的思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本課屬于新課程標準的“綜合-探索”領域,選擇了原始狀態下的藝術行為作為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創作、表演在潛移默化中接近和理解原始藝術,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設計、制作、組織能力。通過對材料的認識與理解、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的課程,為學生打開一片探索和創作的天地。
教材體現了:①認識材料的種類、發現材料的美感、合理的利用材料;②了解相關的造型及色彩知識;③發揮材料的特點,制作美術作品,了解創作的方法。
我選擇面具作為切入點,原因1是教材中有各種材料制作的人臉造型,可理解為面具。原因2是意在“弘揚祖國優秀藝術、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對此有所認識與提高。
這節課是利用簡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設計制作面具,將造型技法與色彩技法運用到面具的制作當中。學生可結合表演活動設計面具,并在活動中展示、體驗、交流面具。感受創作帶來的樂趣。這也是體現了新課標總目標中的觀點。
二、學情分析
我上課的是農村中學的學生,他們大部分性格淳樸、單純,喜歡上美術課。他們充滿了探索性、有創新意識;但又具有不確定性、表現能力較弱等。所以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動手能力、造型能力、構成能力、創造性思維、創新力培養。
……此處隱藏3928個字……,一題多解的過程中發散思維,提高空間想象能力。五,學情分析與學法選擇
1,學情分析:
我班的學生大部分為郊區的孩子,作為八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有限,家庭的學習氛圍更有限,我要做到的就是讓他們在短暫的課堂45分鐘內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并學會融匯貫通。到了講述本節課內容的時候,也已臨近期末,他們此時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解題的方式方法,注意歸納總結,以點帶面,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知識水平。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新課的內容,更能使他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的知識,保持知識的連貫性。
2,學法選擇:
(1)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討論,研究問題,合作交流,使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不斷拓展和完善自我認知。
(2)歸納總結法:引導學生從解題過程中總結經驗,尋找規律,聯系點,從而達到靈活應用。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意圖
(一)復習并引入新課(7分鐘)
1,復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2,向學生介紹三角形的外角,并由圖形中的∠1與∠2讓學生識別它們的不同點與相同點,并判斷哪個角是三角形的外角。此時進一步問:
(1)為講述三角形外角的概念鋪平道路。
(2)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通過對比,使學生
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意圖
三角形的外角與內角有幾種關系 (相鄰,不相鄰)
3,課本例題P212 及改造
(1)∠ACD是△ABC的一個外角,它與圖中的其它角有什么關系 能證明你的結論嗎
(2)∠ACD大于∠ACB嗎 為什么
(3)∠ACD=∠B+∠ACB嗎 為什么
進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外角與內角的兩種關系:與相鄰的內角互補,與不相鄰的內角滿足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
推論一: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
推論二: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于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角。
(3)在講述外角知識時層層遞進,為學生學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掃清障礙。
(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33分鐘)
1,已知:∠B=50°,∠CFD=80°,
∠D=20°
求:∠A的度數。(8分鐘)
(1)利用上一題的圖形,添加一條線段DE,即:過點D作線段DE與AB,AC分別交于E,F。
(2)本題考查了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應用及推論1。
(3)本題可采用一題多解。在學生分組討論的情況下,利用△ABC,
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意圖
△ BDE,△CDF各內角與外角的關系進行多種方法求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觀察圖形,回答問題:(10分鐘)
(1)∠AED是 的外角
∠ACD是 的外角
(2)∠AED = +
∠ACD = +
(3)∠AED >
∠ACD >
(4)∠AFD是 的外角
(5)∠AFD = +
(6)∠AFD >
(7)∠AFD = + +
(1)利用上一題的圖形,連結AD。
(2)在本題中拋出一連串的小問題,請學生輪流回答,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提問面廣。
(3)題目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相當于提供兩種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第(7)題的結論,此結論又為下一題作鋪墊。
(4)反復用到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強化學生對推論的記憶與應用。
A
F
B D
教學過程設計
(1)為了使學生將要回落的學習熱情得以提高,去掉上一題圖形中的線段EF,FC,使之成為課本P215的習題3。
設計意圖
3,回答下列問題:(與上一題作對比,聰明的你有什么發現 )(15分鐘)
(1)求證:∠AFD=∠B+∠BAF+∠BDF。
(2)若∠B=65°,AF平分∠BAD,DF平分∠BDA,求∠AFD的大小。
(3)若∠B=n°,其他條件與(2)相同,求∠AFD的大小。
(2)在第(2)題的條件中給出兩條角平分線AF與DF,啟發學生與上一題進行比較思考,也可利用輔助線解題。
(3)第(3)題是對第(2)題的拓展,在完成這道題的過程中,讓學生任意設定一個∠B的值,由教師快速回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探索的活動過程中,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培養他們分析和綜合歸納的能力。
(三)課后思考題:課本P215試一試
(2分鐘) A
F
B D
如圖,求證:
(1)∠AFD>∠B
(2)∠AFD=∠B+∠BAF+∠BDF。
(3)如果點F在線段AD的另一側,結論會怎樣
教學過程設計
(1)把上一題圖形中的線段AD去掉,演變為課本中的試一試。
(2)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進行思考,第(1)(2)題可對本節課的內容起到復習的作用,第(3)題考查到四邊形內角和,起到對知識的延伸作用。
設計意圖
(四)課堂總結(3分鐘)
1,本節課主要研究了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論。
2,這兩個推論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得到應用
再次復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引導學生自己作總結,學會把握課堂的重難點,達到對知識的綜合整理和靈活應用。
七,板書設計
關注三角形的外角
一,三角形的外角 四,課堂練習
二,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論 五,課后思考題
推論1
推論2
三,例題 六,課堂總結
八,教學設計說明
為了提高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知識點設計成點點深入,題題相扣,對課本的教學順序進行重組,從課本的例題出發,利用線段的增減對題目進行改造變型,最后又回歸到課本習題。學生在解題的同時接觸三角形的外角知識,加深他們對課堂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在學生體驗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過程中,既強化了課本的基礎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發散性思維,增加課容量,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猜測,探究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動,引導他們通過同學間的相互探討掌握所學知識,并在學生答題后給予正面的恰當的評價,鼓勵他們繼續進步,調動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扮演著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課堂上的數學問題,獲得成就感,使學生真正喜歡上數學。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