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矛和盾的集合》說課稿1一、設計理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創造史。本設計旨在通過
文本的學習,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情境中盡情思維,從“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啟發,學生能自覺產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讓學生的思維和心靈一起飛翔。
二、說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二十五課的課文。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本課教學時間為二課時,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確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了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關鍵句,能用例子來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思維過程。
難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課教學中采用了“讀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上我努力為學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只有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同時也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
五、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25課(學生齊讀課題),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本課的生字和新詞,還初讀了課文,在初讀課文中,你還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2、這句話中包含了兩對反義詞,誰有一雙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們呢?(指名說并出示:自衛——進攻 矛——盾)(師板書)
幾乎所有的課文,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它的結構、內容以及思想內涵。在閱讀中,引導學生要善于從文章的千言萬語中抓住最關鍵的內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構思脈絡,理解的它內涵和中心,把握文本。這個句子是本課的重點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仔細分析句子,用詞也很有意思,既有反義詞,也有能解釋課題的四字詞語。這個句子在課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過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對反義詞,盾的自我保護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就是(齊讀課題)。這對矛盾的事物,發明家在怎樣的情況下想到把它們合二為一,發明坦克呢?請大家快速讀讀課文,用“~~”劃出句子來。
(二)板塊一:解決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齊讀)
2、師:讀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指名上臺表演幫助學生理解“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師:同學們,這就是發明家左抵右擋,但還是難以招架。)理解后,再請兩名學生表演,其他學生配讀。
表演是本班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的意思,同時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但由于我沒有進行正確的指導,學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過渡:雖然,發明家拿著盾左抵右擋,但還是擋不住矛的進攻,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三)板塊二:研讀課文,解決科學家是如何想的?
1、發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讀讀課文1~4節。用心讀就是要邊讀邊思考;翻來覆去讀,翻來覆去想,直到把問題讀懂,也可以邊讀邊用筆劃一劃有關句子。
2、指名回答:誰愿意來當當發明家,說說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后出示: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驗觚?。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師:請大家讀一讀這三個句子。(自由讀)
3、(三個“然”)師:這三個句子中都有個“然”字詞,是哪三個呢?(回答后帶“然”的詞變紅色。)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說明發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產生的。很快,一瞬間的意思。
師:從“忽然”這個詞語,我們知道了發明家產生想法的情形。誰來讀讀發明家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導朗讀:想法要輕、慢點。)個別讀后再齊讀。
“固然”是本來這樣的意思。
師:本來怎樣呢?(引讀:師:待在鐵屋子里,本來這樣很安全的,但是(生讀: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驗觚?。)該怎么辦呢?
生:在鐵屋子上開一個洞,作槍口或炮口。
師:大家真能干,從一個“固然”讀出了發明家修正想法的過程。哪“當然”呢?(“當然”是理所當然的意思。)理所當然什么呢?(這里指理所當然要安上輪子和履帶。)
師:從“當然”我們知道了:安上輪子和履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發明家想法的延伸。誰來讀讀這“理所當然”的句子呢?
3、指導朗讀:師:當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時,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生讀)發明家仔細考慮了一下:
可是(學生讀)發明家又認真研究了一番: 對了(學生讀)。
4、小結:剛才,我們從這三個帶“然”字的詞語了解到發明家坦克的思維過程是產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此處隱藏1495個字……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依據實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教學重點是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教學難點是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根據教材特點,課前我準備了矛、盾、坦克的實物,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通過多種形式朗讀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指導的作用,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是這樣做的:
一、 實物導入新課
一定的情境及師生和諧的關系是一節好課所必需的條件。因此,我出示實物矛和盾,結合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說說矛和盾各有什么優點?接著提出問題:發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呢?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25課《矛和盾的集合》。這樣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是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 復習舊知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此十分重視,為了進一步鞏固對生字的識記,我先指名讀了一遍課文,再通過課件出示生字詞,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認讀,之后,我聽寫了部分本課要求會寫的詞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接著提問:聽寫的詞語中有不懂的嗎?學生互問互答,在理解“大顯神威”這個詞后,讓學生圍繞這個詞,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誰大顯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為什么能大顯神威?”等一些問題。這樣就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讀書,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進入積極的讀書狀態,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三、 感悟、理解課文
以疑促讀,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學生在讀書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這生動具體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還激發了學生說一說對坦克的了解。
質疑是學生求學的重要途徑。在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逐步深人,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文中告訴我們坦克是怎么發明來的呢?”學生通過分組學習,在讀一讀,說一說中,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坦克是怎么發明來的。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蔽也捎帽硌莸男问皆趯W生對“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的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為抽象,如能將課文和事例融為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那么教學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 拓展思維,深化明理
新大綱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為了對這句話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要求學生從自己的事例或課前搜集到的事例出發,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使學生摒除抽象教條的分析,通過具體鮮活的事例體會“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的含義。這樣讀中悟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落到實處。
五、 布置綜合性學習“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課后請同學們觀察生活,發現不便之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嘗試著把其中一項做成看得見的作品,在咱們班的展示臺上展示。
在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采用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想學,我會學??傊?,我在盡量嘗試著新課程帶來的新理念。我的課還很稚嫩,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正。
《矛和盾的集合》說課稿3一、說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庇纱丝梢姟皶暚槵槨笔且惶煤玫恼Z文課的重要特征之一。蔣仲仁在《略論朗讀與背誦》中指出:“就學習語文來說,朗讀最為重要,可以說,不朗讀,不出聲朗讀,光靠看,光靠瀏覽是學不好語文的?!币颜Z文課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語文味,要回歸語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當運用多媒體的同時,讓學生充分朗讀,領悟語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蕩,喚醒童真童心。
二、說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二十五課的課文。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本課教學時間為二課時,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確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了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關鍵句,能用例子來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思維過程。
難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課教學中采用了“整體閱讀法”,“讀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上我努力為學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只有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同時也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
五、說教學設計:
整個教學設計,都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一開始我抓住了本課的重點句“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結構。然后讓學生閱讀2—4自然段,引領學生了解坦克發明的過程,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從而突出重點。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為抽象,為了突破難點,于是我將課文和事例融為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那么教學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六、說板書設計:
矛和盾的集合
盾(鐵屋子)、矛(槍口或炮口)、輪子、履帶
合二為一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