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匯總4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本課是一篇融文學性、知識性、科學性、哲理性于一體的科普文。文章的開始部分通過日出與日落的對比手法,描繪了日落的壯麗與神秘色彩,接著筆鋒一轉從多個角度介紹了奇異景象都是由幻覺造成的。從而闡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奧妙,我們要學會觀察生活,要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這樣一個道理。
2.教材的處理:《落日的幻覺》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的第四單元,本單元選的都是一些科普性的說明文,要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并注意說明文的順序和方法。 這是一篇事理性的說明文,我將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教學,課文為我們講述落日這個普通的現象所孕含的科學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學上知識,于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顯得很吃力,在面對“折射”,“色散”等光學知識時,由于學生已上過物理的“折射”知識,加上七年級還學了一篇《山市》中的“海市蜃樓”現象也是與課文知識相關的,,因此學生對簡單的光學知識還是有所了解,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舍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二是適當介紹說明文的有關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教育學家布盧說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有效地教學始于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新課標的這一理念應在每一節語文課中體現,結合本文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基礎目標:理解掌握重點詞語的音形義
(2)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課文的能力,重點培養學生迅速篩選提煉信息的能力 。品讀描寫落日的相關語句,體會語言的優美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分析重點語段,提煉信息語句;課堂延伸,學科整合,訓練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探究分析的科學精神,以及準確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深入閱讀,提高學生科學認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喚起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意識。激發學生觀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傳播知識的同時,應考慮到教學對象原有的知識基礎,有針對性確定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體內容,提煉信息語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教學難點: 課堂延伸,學科整合,訓練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探究分析的科學精神,以及準確清楚表述的能力。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說教學法:小團隊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
小團隊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是我校申請的南平市級課改課題,一輪課改下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師與學生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新一輪課程改革又在進行著,本教案是本課改成果的又一次實踐。
教法:
語文課標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蔽覐膶W生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學思想,應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既能擴大教學內容,也可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熱情,還可讓學生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教學中的自學性,直觀性原則。
2、朗讀法。新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于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堂中最動聽的聲音是瑯瑯讀書聲。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融,因此我采用朗讀法。
3、演示法:通過演示筷子在玻璃杯中折射實驗,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幻覺,提高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六、 說學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闭Z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本分重視引導學生自學能力。
1、課前讓學生充分預習:通過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問題,鍛煉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將全班學生按綜合素質等方面搭配,以四人為一組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和全班交流,因為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不一致,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與自學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實踐提高,可以培養學生協作精神,共同突破本文的重點難點。
3、練習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中心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教學重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說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三部分
((轉 載于: :落日說課稿)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演示光折射實驗:增加感性認識;圖表: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體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優勢,調動最大適宜的教學資源,能增大教學容量,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八、說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預習:
1、摘錄課文中用詞準確和生動形象的句子。
2、課外收集有關落日的詩句。
(設計意圖:課前布置學習預習課文,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幫助。學習課文不能局限于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也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自學能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課前三分鐘演講
(設計意圖:課前三分鐘演講已堅持了一年多,在本課教學中,采用課前三分鐘演講的教學環節,通過演講,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而且也訓練了學生“聽”的能力,同時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學生的膽量也可得到鍛煉。)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物理學光的折射的演示實驗導入:
同學們將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子里,看到什么現象?下下面嚴老師將為大家演示這
個實驗,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然后嚴老師請一位同學回答。(學生小聲議論)
……此處隱藏5351個字……訓練(課件錄音)81÷9 9 3 54÷6 56÷8 8X9
目的是通過這兩級有層次,有坡度,難易適度的開放題鞏固的知識,訓練提高箋口算,聽算,心算能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學習,更加充分發揮學生的窨思維能力。
第四環節 全課總結,欲望延伸
讓學生把這節課的收獲和簹存在的疑問告訴小組的同伴,針對學生疑問采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形式給予解決,這樣不但使問題得以解決,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助精神。
在課堂最后,留給學生一個課后問題(電腦顯示)
這樣有減法又有除法的,有加法又有除法的式子應該怎么進行運算呢,你們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帶著“?”下課,使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延伸。
說課稿 篇4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出課的內容是青島版《科學》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21課《有趣的浮沉現象》,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水的科學》,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借助學生對水已有的認識,編排了認識自然界水的分布、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探究水的形狀和形態的'變化、認識水中物體的浮沉、比較水的多少、認識水的壓力等探究活動。本單元旨在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探究帶來的樂趣,認識與水有關的基本知識。是在第二單元《它是什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有趣的浮沉現象》是本單元的第四課。學生對水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對水有許多親身的體驗,水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如此,人類對水的探究利用從未停止過。本課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安排了“認識浮沉現象”、“探究水的浮力”、“認識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探究改變浮沉的方法”等逐層遞進的活動,目的是引導學生從物體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現象入手,經歷一個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對水的浮力的認識。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是: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為科學課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并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和科學探究過程的一般規律,并結合三年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科學探究目標: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夠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浮沉現象提出猜想和假設;能夠采用簡單的儀器對物體的浮沉原因進行定量的觀察、實驗,采集數據并做出簡單的記錄;會通過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愿意合作與交流;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由浮力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到可以運用學到的知識改善自己和周圍人們的生活。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物體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認識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是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法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猜想與假設能力和設計實驗自行探究的能力,本課采用了“引探教學模式”,即“觀察——猜想——引導——探究”。首先通過談話、看圖片,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從而開展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自行根據物體的浮沉現象,運用實驗方法解決問題。這樣把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有機結合,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既掌握了知識,又獲得了掌握知識的技能。
三、學法設計:
本課屬于引導式探究課例,是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實驗。通過觀察、實驗探究,認識水的浮力,對學生著重進行實驗能力的培養。
因此本節課讓學生親身經歷了“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得出結論——應用拓展”這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活動過程都是在學生自愿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的,學生學的輕松、學的愉快、且學有所得:不僅體驗到了探究的興趣、認識了與浮力有關的基本科學知識,而且還引導學生意識到實驗是一種基本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將本節課設計為以下六個環節:
1. 談話實驗,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通過談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看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精心選擇的、有結構的觀察研究材料,學生通過對“禮物”進行猜想、實驗驗證和開展匯報討論,思想上產生了一些迷惑,提出了研究的問題。這樣就揭示了本節課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目標,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為后面的研究討論奠定了基礎。
2. 激烈辯論,啟迪智慧。
雖然所有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學生對于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容易理解,對于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理解起來相對困難一些。因此,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在課堂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樣,課堂氣氛活躍、民主、和諧。
3. 驗證猜想,深化理解。
為了更好地理解物體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用紙蓋住玻璃杯口,先后把一個小粉筆頭和一個100克鉤碼分別放在這張白紙上,紙能托住輕的粉筆頭兒,托不住重的鉤碼,及時引導學生根據這一現象,推想物體浮在水面上和沉在水底的原因,然后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這樣學生在實驗中不但親自體驗到向上托的力量的存在,而且還體驗到不同的物體受到的向上托的力量有大有小,從而深化理解了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向上托的力。
4. 設計實驗,驗證想法。
使學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向上的托力,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猜一猜,吊一下學生的“胃口”,然后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利用教師提供的有結構的、開放性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選擇運用不同的實驗方法進行探究。
5. 總結規律,揭示結論。
在這里揭示出“水的浮力”這一概念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因此,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讓學生談對水的浮力的理解,使學生對水的浮力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6. 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水的浮力,最后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通過談感受、舉實例,使學生把水的浮力與生活結合起來,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討論解釋促進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
下面我將這節課展示給大家,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