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合集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一、 對教材的理解
《花臉》是六年級語文第一學期第二單元“同齡人的故事”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作家馮驥才的一篇敘述性散文。全文共7個自然段,文字淺顯,但內涵深刻。作者回憶了兒時的經歷,用孩子的視角描寫花臉,寫出了少年對花臉的喜愛,對英雄的那種樸素的、自發的崇拜。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能體會出作者對花臉的無限熱愛之情,通過買花臉、戴花臉等生活細節,表現 “我”對英雄的仰慕和崇敬。抒發“我”心靈深處所隱藏的渴望成為英雄的少年豪情。因此,本文是通過細節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方法,我們可以通過品讀“關公花臉”樣子的語句,感受到作者對花臉的喜愛。通過“我”買花臉時“驚喜地發現了一個”,但“看得直縮脖子”,“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揚下巴”等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到戴著花臉時的情景,感受人物內心的變化情感。
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1、疏通文章脈絡,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2、通過朗讀、圈劃,理解人物心理變化過程
3、感受英勇的英雄氣概,體會少年愛慕英雄的熱情
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課文、抓住細節描寫、體會少年愛花臉、愛慕英雄的熱情。
難點重在理解英雄的含義,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英雄情結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對于童年時的心愛之物還是充滿興趣的,但對“花臉”這種民間傳統文化又有些陌生。因此,作好充分的預習是學習課文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怎樣引領學生更深入文本,體會“我”對花臉的感情變化。抓住描寫花臉的語句,通過朗讀,體會花臉的“特別”之處,讓學生在觀察、想象朗讀中,不斷增強學習興趣,體會作者在買花臉、戴花臉時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設計思路
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對教材的個人理解,本課的教學設計立足于“注重細節、朗讀圈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感受作者喜愛花臉、仰慕英雄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京劇作為中國的國粹,韻味醇厚,耐人尋味。從京劇中引出花臉這一元素,引起學生興趣。
(二)整體感知
1、補充介紹:花臉與作者對民間文化的熱愛
2、疏通文章脈絡(愛花臉——買花臉——戴花臉)
3、朗讀課文
(三)研讀課文
1、作者是如何具體描寫關羽的花臉的?
2、在作者眼中,關羽的花臉有什么特別之處?
3、面對這樣一張花臉,從“我”的表現體會“我”當時的心情是如何的?
4、配了青龍偃月刀之后,圈劃出能表現“我”心情的語句
5、戴上關羽的花臉時,找出“我”的表現是如何的,感受“我”又是怎樣的心情?
(四)深入理解主題
1、在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對花臉的喜愛之后,其實作者真正喜愛花臉的原因是對英雄(關公)的崇拜,從關公的小故事中體會到關公這樣一種英勇,忠肝俠膽的氣魄。
2、交流討論,使學生真正理解英雄的含義。
(五)拓展延伸
1、了解更多的歷史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質
2、聯系實際生活中,有沒有英雄人物?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對英雄有更廣泛的了解
(六)作業
1、抄寫生字詞,摘抄表現“我”心理變化過程的語句
2、查找資料,了解中國的民間傳統文化
說課稿 篇2一、教材淺析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課文通過對登山路上,山嶺、大天池等處的云霧的形態、顏色的描寫,贊美了廬山云霧的美麗神奇,抒發了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v觀全文的內容,可按“古人的贊美→特點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為六大段。其中寫第二大段是重點,不僅占的篇幅最多,而且寫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體現了本單元教材的教學重點:過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應當作為本課文的教學重點。
仔細品讀全文,我們還能領會到課文具有以下的三個寫作特點:
一、言簡意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議論的辦法,增強了贊美的感染力;
二、段與段之間巧用過渡句,段意銜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氣呵成之感;
三、語言形象、生動、有氣勢,采用比喻、對比、擬人等多種寫法寫出了廬山云霧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極好的寫景范文,宜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對文章中語言文字的讀、思、議、品等,使學生領會文章的語言美、感受廬山云霧的景色美,從而使他們的心中升騰起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二、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細讀課文第二大段,會背誦第4自然段,完成作業本的第3、4、5、6題。
三、本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廬山云霧的特點,會背誦第4自然段。
2.理解詞語的意思,能用“剛剛……轉眼間……”、“時而……時而……”、“尤其”造句,能摘錄有分號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過渡句,并體會其作用。
4.感受廬山云霧的美麗神奇,激發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
了解廬山云霧的特點,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五、教學難點
對廬山云霧美麗神奇的感受。
六、教學思路設計淺析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為此,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采用了教師稍加點拔,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教學方法。通過一系列教師精心設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體會并理解課文的內容。訓練的同時,注意情境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在有形的訓練之中無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終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雙豐收,本課時的教學設計就體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情境的教學
情境教學法能牢牢把握和促進兒童發展的動因——情感,展開和推進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教學收到最優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適宜于進行情境教學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過情境教學,才能使廬山云霧的美景在學生的腦海中展現,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情境教學的環節:
①以學生的說話訓練導入課文,教師又施以啟發性的小結、提問,誘發學生學習課文,想欣賞廬山云霧的好奇心。
②教師的配樂表情朗讀,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入觀察廬山云霧的情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催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③投 ……此處隱藏5132個字……花鼓戲、安徽黃梅戲。(板書:地方戲?。┻@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臉譜作品,逐步分析,更加深了對了解戲曲文化,并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教師示范
為了讓學生學會制作臉譜,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播放制作臉譜步驟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看,并配合講解:首先,我們要在硬紙板上畫出兩眼的位置和臉形的輪廓;其次,剪出兩個眼睛,再沿著輪廓線剪下臉形;然后把臉形上下兩側各剪出一個口,把它訂好或者粘好;最后,選擇一個臉譜譜式,起稿,上色、完成。并就起稿環節在黑板上進行示范。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直觀的掌握制作方法,為獨立創作解決了技法上的難點。
(四)學生練習
在學生觀察完制作臉譜的視頻后,我會給學生一個自由創作的空間,展示幾幅臉譜作品供學生參考,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幅進行繪制。這樣學生既明確了目標,又動手實踐。在創作過程中,我也會播放舒緩的輕音樂,并在教室里巡視指導。讓學生在充滿愉快的藝術氛圍中創作,既活躍了思維,也激發了創造力。
(五)展示評價
在學生創作完成后,我會請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區,采用自評、互評、教師評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起形、上色等方面進行評價。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當然我也會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以肯定鼓勵為主,多從建議性的評價出發。
(六)小結拓展
課程接近尾聲,我會和同學們一起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對本節課有一個更加深入和系統的了解。通過今天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中國的戲曲文化,感受中國戲曲藝術的無窮魅力。
六、說板書
最后是我的板書設計,為了充分體現課程內容,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清晰、直觀、明了,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課題、基本知識點和示范區。
說課稿 篇5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鐵和鐵的化合物在歷年高考當中出現的幾率非常之大,故學好這一章對以后的總復習來說非常的重用。而且學習了本章內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將較為完整,同時本節內容的學習也為第八章中金屬活動性順序和酸、堿、鹽的知識奠定基礎,而且本節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可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視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解鐵的物理性質,掌握鐵的化學性質;會鐵制品的一般防銹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初步學會運用對比、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并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識規律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探究性學習,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并樹立珍惜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的觀念;通過宣化鋼鐵公司的發展史及我國鋼鐵史的學習,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好化學的志向。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鐵的化學性質
(2)難點:鋼鐵制品銹蝕條件的探究;學生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及教材處理
1.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鐵制品已是司空見慣,對鐵的一些物理性質也有所了解。因此,對于鐵的物理性質,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見的鐵制品入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分析、討論、歸納。關于鐵的化學性質,在本章之前已經學過了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鐵與酸的反應,在學習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時也曾接觸,則可用溫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導,進一步學習。
2.教材處理及意圖
(1)課前布置學生調查宣化鋼鐵公司生產發展情況,鋼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我國的鋼鐵發展史及產量情況等資料的收集。每一組推選一人課堂發言,教師評價總結后轉入鐵的性質學習。這樣處理能使學生自主認識身邊常見物質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了解化學與社會、技術的相互聯系,學會收集處理信息,同時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鐵的物理性質主要通過討論題的形式完成,教師選取生活中的鋼鐵制品為例,由學生討論各應用了鐵的哪些物理性質。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認識金屬物理性質的一般順序和方法。
(3)鐵的化學性質采取“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鐵跟氧氣的反應時,在學生了解鐵絲在純氧中能夠燃燒但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在空氣中點燃鎂條的實驗,探究鐵鎂兩種金屬跟氧氣反應時的條件的差別,得出鎂比鐵活潑的結論。在學習鐵與酸反應時,由氫氣的實驗室制法導入,學生親自動手做鋅、鐵、銅與酸混合的實驗,探究鋅、鐵、銅的活潑性差異。學習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時,則通過一個新奇的實驗導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銅溶液,片刻取出,“鐵刀”變成了“銅刀”,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奧妙,探究反應的實質。如上的教材處理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結論——總結規律的過程,獲得主動發現的快感,增強了學習興趣。
(4)關于鋼鐵制品生銹及防銹措施的內容,在本節課的一周以前,布置研究性學習課題“鋼鐵制品銹蝕條件及防銹措施的探究”。由學生代表匯報探究結果,引發討論,使學生認識到防銹措施和銹蝕條件的關系。通過此過程,幫助學生提高與他人交流、討論和語言表達能力,并逐漸樹立珍惜資源,合理、正確使用資源的觀念。發展科學探究的精神,積極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2.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學會認識金屬單質物理性質的一般方法;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評價方式:側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思路的綜合評價。
4.教學手段:實物呈現,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語小組代表簡述收集的資料使學生體驗信息怎樣收集和處理,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評價總結傾聽發揮評價激勵功能投影展示鋼鐵廠生產場景觀看激發學習興趣提出有關鐵的物理性質的討論題思考、討論培養分析、歸納、總結能力引導回憶相關知識制氫氣的實驗為探究鐵的化學性質做準備指導學生探究鐵的化學積極思考回憶有關鎂、鐵分別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及實驗室性質通過思考、實驗、觀察、分析、比較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生匯報有關“鋼鐵制品銹蝕條件”“防止銹蝕”的學習成果,并簡要評價匯報、討論、評價使學生了解鋼鐵銹蝕原理和一般防銹方法,初步學會研究性學習,培養科學使用資源的觀念課堂小結傾聽、思考并回憶鞏固知識達標練習教師精心挑選,回扣本節重難點(習題另附)思考回答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強化愛國情感,增強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好化學的志向
五、板書設計
采用提綱式板書,概括本節課主要內容,體現教學重點和關鍵。簡單明了,條理清晰,便于記錄和復習。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