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物理說課稿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說課稿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說課稿 篇1說教材:
《超重與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與運動”第4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1.超重現象;2.失重現象。自從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的發射成功以來,人們常談到超重和失重。與生活、生產緊密聯系。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產生的條件
3.能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釋超重和失重的現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現象解釋有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超重和失重現象的實質;教學的難點是: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計算有關超重和失重問題。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現象。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實質,并利用實例來引導學生對超重和失重現象分析。用例題的形式,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釋其本質。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演示實驗法、例題講解法,歸納總結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習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上,來引導學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現象,在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分析。并通過實例講解,使學生能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釋超重和失重現象的本質。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提問復習:牛頓第二、第三定律的內容;并利用視頻展示:翻滾過山車錄像片段。學生注意觀察、思考、討論。教師小結,提出有兩個物理現象(超重和失重)與本節課有關。并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教師做課本118頁的迷你演示實驗,學生注意觀察。教師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并引導學生把實驗轉化為物理模型,進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計算,并比較。引出超重的概念(物理學中把物體對懸掛物體的拉力大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進而利用119頁例題講解,鞏固受力分析的解題思路,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計算。
教師舉例(人在電梯里,電梯上升時;電梯下降時),人有不同的感覺?引導學生分析電梯的上升與下降時,人的受力情況。知道上升時,是超重現象;通過類比方法,來解決電梯下降時,得到人受到的合力比重力小。引出失重現象的概念。并通過例題的講解來分析、鞏固超重和失重現象。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有時間的話)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2《二力平衡》一課是蘇科版八年級下第九章第一節,是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力平衡最簡單的情況,體現了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為后面研究牛頓第一定律、分析力與運動的關系、壓強、浮力的學習等設下伏筆。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學習這節課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觀察和實驗,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的培養,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目標:
(1)、對于平衡態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3)、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4)、會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法的應用,通過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探索、領略科學探究方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點,是今后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學習壓強和浮力,分析力與運動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初中學生的推斷能力普遍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善,對物體受平衡力都的分析判斷比較盲目,因此運用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第八章已經建立了力的概念,學習了彈力、重力、摩擦力,會畫力的示意圖,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些為本節課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學生已有的科學探究方法基礎
學生在學習速度、密度知識時,對控制變量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應用,可以遷移類推到本課,并通過比較、概括、歸納得出結論。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礎。
3.學生的思維障礙
學生現有的經驗認識存在一定的錯誤性。如物體靜止在空中要使它勻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于或小于物體受到的重力。這一錯誤的認識造成學生對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大小的理解產生思維障礙;學生已學習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混淆,對物體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維障礙。
依據教材內容、學科特點、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觀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此處隱藏1814個字……度公式,加深學生理解;小結教師對題目做總結,強調解題方法,步驟。
3、宇宙速度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但要做到知識傳承,還應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和發展智力等目的。宇宙速度的學習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1)第一宇宙速度求解:
根據第一宇宙速度含義和已學知識學生自己求解數值,教師的任務是說明其意義:最小的發射速度,最大的環繞速度,并加以解釋。
(2)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歸納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且明確它們的數值。
(3)最后教師運用課件動態展示人造衛星處于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運行情況及運行軌道,變抽象概念為實際模型,加深學生的理解。
到此新課教學便結束了,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復習學過的知識。
(四)復習鞏固
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做到靈活運用,融會貫通。
(五)布置作業
課外探究作業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而且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有利而無害。
教師課堂結束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有始有終,完美的結束課堂教學活動。
六、小結
以上是本節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本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廣泛利用各種聲音,視頻,動畫等網絡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情感,而且還運用情景模擬活動,使學生順其自然的進入角色,融入學習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探索研究,體驗與科學家牛頓原始研究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相似的“再發現”過程,引起情感共鳴,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協作,會話交流過程中逐個解決需要學習的問題,最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結束課程。
物理說課稿 篇4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奧斯特的發現說明了電能產生磁,而法拉第的發現說明了磁能產生電,從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電之間的聯系,使電能的大規模利用成為可能,為發電機的制造和應用奠定了基礎,因此這一章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學生學好這一節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是為升入高中學習電磁感應定律奠定了基礎。
重點: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感應電流的方向與那些因素有關。
動卷式話筒的原理
難點:法電機的結構原理。
關鍵:本節的教學關鍵是指導學生邊學邊試驗,探究電磁感應現象及其規律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知道動卷式話筒的和發電機的結構原理。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素質目標:通過介紹科學家法拉第的事跡,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探索真理的精神。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法
采用改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邊設疑,邊討論,啟發誘導,指導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介紹科學家的事跡,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三、說學法
1、通過猜想、討論、答疑、設計試驗方案,培養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信心,培養頑強意志,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手段
利用多媒體或投影儀學習提綱,歸納實驗結論,討論練習。學生實驗操作歩驟、探究的問題,印刷在紙上課前發放在課桌上,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五、說教學程序設計
1、設疑引學
前面我們學習了“奧斯特的發現”它揭示了電和磁之間的聯系,說明電能生磁,電流和磁場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反過來進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電呢?讓學生猜想。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怎樣才能使磁生電呢?
板書:一、實驗目的:探索磁能否生電,怎樣使磁生電
2、討論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
師問:根據實驗目的,本試驗應選擇哪些實驗器材,為什么?
師生討論認同:根據研究的對象,需要有磁體和導線,檢驗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需要有電流表,控制電路通斷必須有開關等。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實驗方案,將矩形線圈,電流表,開關,導線連入閉合電路,矩形線圈先不要放在磁場內。
第一階段:研究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
提出問題:如何做實驗?其步驟又怎樣?
引導學生做如下設想:電能生礠,反過來,我們把導體放在磁場里觀察是否產生電流,那么導體應怎樣放在磁場中呢?導體在磁場中是靜止?還是運動?怎樣運動?
(1)投影學習提綱
按課本圖14—41裝置,利用矩形線圈的一條邊作為直導體做如下實驗:
a、閉合開關,讓導體在蹄形永久磁鐵中不動;讓導體在磁場中上下移動;讓導體在磁場中前后左右移動;觀察電流表的指針偏轉情況,并做記錄。
b、斷開開關,重復上述實驗,觀察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情況,并做記錄
(2)學生實驗研究
學生根據學習提綱的要求邊學邊實驗,邊看書邊討論,教師進行巡回指導。
(3)思考討論
在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用投影儀出示下列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a、在實驗中觀察到了什么現象?在什么情況下導體中有電流產生?
b、通過觀察實驗和自學課文,你能否歸納出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有哪幾條?
(4)在學生討論和答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規律
教師板書
教師講述:電磁感應現象最早是由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在1831年發現的,所以我們把電磁感應現象叫做法拉第現象。進一步介紹法拉第的事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意義,給學生以教育和激勵。
第二階段: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和發電機的原理
(1)動圈式話筒的原理就是依據電磁感應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2所示,在接收聲波的膜片后面粘貼著一個由細漆包線繞成的線圈,它能隨著膜片一起運動。膜片的后面有一個環形的永磁體,并使線圈置于它的磁場中。線圈的兩端用導線引出。你能說出它的工作原理嗎?學生討論后回答。
(2)發電機的原理也是根據電磁感應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結構如圖14—44、14—45所示,學生看書后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a、什么是交流電的頻率?頻率的單位是什么?我國交流電的頻率是多少?
4、鞏固強化
(1)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材料”
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法拉第的故事”,使學生加深對感應電流的認識,而且可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的設計與操作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對于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意義,從而有機的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素質。
(2)找學生對本節知識小結。明確本節課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幾個問題?
(3)完成本節的練習題(投影顯示)
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的記憶,由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