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下面我把《6的乘法口訣》的教學設想與課后反思,向各位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今天,我講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第三冊第61頁,以及相關的練習。
下面,我先談談自己對教材地位分析:《6的乘法口訣》這一課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1至5乘法口訣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口訣的教學是本學期的一個重點,因為它是學生以后進一步學習乘除法的基礎。
接下來我談談自己對教學目標的定位:根據教學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出發,靈活處理教材,體現新課標的理念,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的3點:
(1) 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和經驗編出6的乘法口訣,知道口訣的來源,熟記口訣,比較熟練的運用口訣進行計算。
(2) 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合作交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讓學生體會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編出6的乘法口訣,并應用口訣正確計算。同時,由于學生年齡小,探索發現口訣的內在規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難點。
我認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關鍵就是結合學生的實際,加強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第二大方面是說學生: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天真可愛,但注意力不穩定。低年級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口訣教學比較單一,要上好本節課,最需要的是創設生動的情境,采用有趣的小游戲和小競賽,煥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空間,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下面,我說說教學策略
首先談談教法:《小學數學教學法》指出: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教學我運用多媒體,采用情境教學法,發現教學法、動手操作法、綜合練習法等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討論交流,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談完教法,我再談談學法:《新課程標準》強調:“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以學生為中心?!睘榇?,課中我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和動口表述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
現在我談談整節課的設計理念 :本著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獲得體驗,我把本課設計成為生動有趣的游戲和不同層次的活動,放手讓學生去動手實踐,培養學習能力,積累學習情感。
接下來我來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遵循兒童發展的規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一步體現新課程新理念的教學方式,我采用以下四個環節完成本課的教學:
第一個環節是游戲復習,引出課題: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課堂開端,不僅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復習鋪墊中,我就采用采蘑菇和開鎖游戲,目的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促進新舊知識的遷移,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個環節是操作遷移,探索新知: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課中我創設“去參觀海底世界”的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準備題的學習,為新課中的編寫口訣打基礎;接著,我讓學生動手用三角片擺小魚,共同學習“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這兩句口訣;然后,我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編寫口訣,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口訣。
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節是實際應用,鞏固提高:練習的設計我力求體現 “靈活性、多樣性、開放性”原則,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不同的人保證得到不同的發展。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6個練習:奪星星、摘蘋果、奪錦旗、奪紅花、我能行、用數學,讓學生在愉快中應用新知識。
創新評價,總結全課是教學過程最后的環節:一個成功的總結在一節課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成功的喜悅,我把總結全課設計為:先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表現和在本節課中的收獲,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又達到本節課的升華作用。
在這堂課中,我為求做到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始終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數學的思維。因此,我摒棄傳統口訣的教學模式,精心構建口訣教學的新格局,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反思,我認為自己有以下幾點的突破:
一、設計豐富的活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基于這點,課中我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活動和游戲。例如:復習中的“采蘑菇”和“配鑰匙”游戲,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促進新舊知識的遷移;第二個活動是“參觀海底世界”,讓學生完成準備題,為編寫口訣打下結實的基礎;接著是“動手擺小魚”,活動中學生非常踴躍,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學習的角色,并且初步感知口訣的來源;第四個活動是“小組合作編口訣”,發揮小組互學的作用,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第五個活動是讓學生 “找找口訣的秘密”這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找出6的乘法口訣中的規律;最后是“熟記口訣大比拼”,讓學生運用規律來熟記口訣。這樣,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對口訣的認識。
二、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突出探究的意味。
首先是設疑引探——“準”。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可見引導者的重要作用。備課時,我同樣要當好“舵手”,準確把握好探究的問題,把握好探究的方向,才讓學生在探究中少走彎路。課中我只充當了一個引導者,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適當的時候,給予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微笑的點頭,讓學生信心大增,讓學生體驗出學習是快樂的,思索也是快樂的。
其次是合作交流——“放”。 俗話說:“授人魚,不如授人于漁”。新課程是關注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取的是一種能力和方法,煉就的是一種創新的思維。正如新課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出自己喜歡的條數后,與同桌交流可以編出哪句口訣,然后放手學生在小組內探究編寫口訣,這樣既可發揮優生的創造力,實現了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
再次是自主探究——“深”。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不是只停留在學生的表面回答上,在課中我注意還不斷地追問“為什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的 ……此處隱藏6098個字……分之一的大小。
(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探究過程,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通過具體實例,感受到數由整數向分數的擴展,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教學關鍵: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并描述幾分之一的含義。
第三部分 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2)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創設了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情景。例如,通過野餐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產生的過程,為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打下基礎。并通過電腦媒體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來增強學生的感知力,認識幾分之一。作到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
針對教學難點,本課遵循三條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及練習,例如,讓學生用多種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紙片,通過折和畫表示出幾分之一。整個教學過程著重突出探、疑、動、悟。
第四部分 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比如二分之一,有的學生知道要分成兩份,但不知道”
平均分”,有的學生認為把一個蘋果分兩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見兒童生活里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準確的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
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并獲取知識。
第五部分 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運用PPT課件進行教學。
2、上網查找資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鍛煉了動手能力。
第六部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色彩鮮艷、形象逼真、化靜為動的特點呈現教材主題圖,它是五個與分數學習有關的小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獲得的信息,學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數來描述所看到的人、樹、鴿子等的數量。
這時老師指著圖中分西瓜的部分問學生“每個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一個西瓜嗎?還能用剛才那樣的數表示嗎?那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它的個數呢?”等問題時,學生的認知產生矛盾沖突,已有知識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渴望用一個新的數表示,為學生對數的認識擴展埋下伏筆。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并板書課題。在這個環節中,主題圖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并板書課題。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2) 利用主題圖中分月餅的情境教學。用“我們來聽聽他們分月餅的時候在說些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圖:首先教師抓住“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怎樣分才是一人一半”等問題來使學生來理解平均分,并用一張紙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讓學生辨析,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確的建立平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樣、大小相等的概念,為學生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礎。然后教師直接指出,平均分成的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這就是我們認識的第一個分數1/2,然后指導學生讀寫1/2。讓學生借助月餅圖說說1/2的含義。在分一分和說一說的活動中,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
(1/4) 分數是否只有1/2這一個呢?繼續觀察月餅圖,這塊月餅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指著其中的一塊提問,還能不能用1/2表示呢?為什么?讓學生說說理由,并試著用新的分數來描述這一塊月餅與整個月餅的關系,借助于1/2的認識,類推出1/4,同時指著其它幾塊逐一提問“這一塊是它的幾分之幾呢?”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有了第一次擴展:從1/2--1/4。
此時對學生的創造性予以及時肯定,鼓勵學生試著想象一下:如果把這塊月餅
平均分成5份、6份、10份……時,其中的一份還能用1/4表示嗎?那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呢?此時學生的大腦中會產生更多幾分之一的雛形,為認識其它分數打下基礎。
課本93頁“做一做”第一題,96頁練習二十二第2題兩組基本練習,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使學生直觀看到無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二)教學例2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認識1/2、1/4以后,讓每一位學生用老師發的一張正方形紙折1/4,并用彩筆表示出它的1/4,再組織學生交流與展示,引導學生觀察與比較幾種不同折法:為什么折法不同,每份都是這張正方形紙的1/4呢?通過折和說的過程,使學生明確:只要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僅加深了學生對1/4的理解,再次突顯分數的本質--平均分。
折1/幾
此時學生認識了1/2,又認識了1/4,分數是不是只有這兩個呢?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我又設計了讓學生說一說,并用手中的學具折出自己喜歡的分數的活動。這一極具探究空間的開放性活動,使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以極大發揮,在動手操作中積極建構數學模型,在“做分數”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幾分之一。對分數的認識也由1/2、1/4擴展到了幾分之一。
(三)教學例3
為了使學生能從比較大小的角度加深對幾分之一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剛才分月餅得出的1/2和1/4及喂鴿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借助直觀圖,學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由小精靈聰聰提出“你發現了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如:不同的物體可以表示同一個分數,同一個物體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數;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越少,平均分的份數越少,則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動,力求從不另一個方面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隨后出示:基本練習第95頁“做一做”第2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在學生基本建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后,由小精靈聰聰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分數的歷史和演變,滲透數學文化思想。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認識了幾分之一,我們再來看看主題圖,在圖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數表示?
使學生感受到分數與生活的聯系和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最后選取圖中的一個多邊形問學生:圖中涂色部分還能用分數表示嗎?這一問題無疑會與學生剛剛建立的新知產生矛盾?能還是不能?在學生的爭執中,教師拋出答案:不能用幾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幾分之幾表示,這將是我們后面要繼續學習的內容。這個練習力圖滲透分數由幾分之一到幾分之幾的擴展。
四、小結梳理
這節課學到哪些新知識,有哪些新的體會?
五、鞏固練習
(1)課本“做一做”第1題。
(2)練習二十二第2題。
(3)做一做”第2題。練習二十二第3題。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