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說課稿合集十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一、教材分析
《煙臺的海》是蘇教版小語課本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和“總分總”的行文結構,描寫了煙臺的海四季的獨特景觀,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煙臺人的勞動與生活,激發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將引導學生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能力目標:在語言環境中,讓學生精讀、批注、感悟、理解“恬靜、凝重、前赴后繼、鍥而不舍”等詞語的含義
3、情感目標:了解煙臺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觀和煙臺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
異地風景的生疏、學生年齡的特點,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注意創設情景,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從而解決教學的重難點。基于對上述的教材理解,我作出了如下設想。
(二)教學設想:
我預計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下面我著重根據第二課教學設計,詳細闡述課堂上的一些做法。
第二課時大體分為四個教學環節:
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品味語言,體驗感悟
基于網絡,讀寫結合
拓展資源,升華情感
在四個教學環節中,都穿插使用信息技術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具體安排如下:
三、具體過程設計與分析
在我的第一個環節中:
第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我的想法是:
大海在心中,波濤澎湃在眼中。
課堂不見海,一切都成空。
課件激趣來引入,學習變得更輕松。
讓學生通過觀看煙臺海的美麗景色,聆聽海浪拍打岸邊發出的聲音, 引發學生對大海的向往。
在我的第二個環節中:
第二,品味語言,體驗感悟
我的具體做法是:
思考問題有側重,品句圈畫更從容。
品讀尋找關鍵詞,感悟煙臺美如夢。
我抓住文眼“活劇”這一教學突破口,設計主要問題:為什么說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背景?是一座舞臺?提領中心問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品讀課文2-5自然段。
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的設計是:
1、由字析詞品句子,場景再現添情趣。
這兩句話中都有一個“撲”字,但表達的意思都不相同,為此,我通過播放“冬海壯觀”和“夏海輕盈”的風景片,[播放課件]刺激學生聽覺和視覺系統,拉近距離,讓學生真切把握詞句,深刻體會“活”,讓“景”與“人”交相輝映,起到“投石引路”的作用,給予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也升華了學生對煙臺人民的理解。
2、實踐操作別忘記,自主探究尋根底。
在展示了主題站后,(播放主題網站)學生四人為一小組,根據煙臺的海四季的獨特,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一個季節去參觀。把參觀后想到贊美這處地方的詞語或一句話在書的空白處做批注。教師通過教師網與學生共同參與討論,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必要的指導。
例如學生在參觀冬天煙臺的海時,根據較難理解的詞語 “氣勢洶洶、鍥而不舍”等詞,進行討論探究,也可以通過瀏覽主題網站上 “海之韻”里精美生動的“海上景觀”的圖片和視頻,為學生的討論、交流、理解,提供了多維度的信息參考。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動因”,使學生的想象充滿了奇異的色彩。
本環節中,教師利用主體網站的資源,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去感悟文章的這一中心句:“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臺?!边@樣,這一教學重點,就省時高效的完成了。
在我的第三個環節中:[播放課件]
第三,基于網絡,讀寫結合
就在學生熱愛大海的情感如火山噴發之時,我抓住這一時機,設計了“回音閣”模版,教師及時創設情景,讓學生抒寫自己內心世界的千言萬語。我可以這么說:
同學們,游覽到這兒,你還意猶未盡吧,你是否想和作者一樣親身去到活劇的煙臺這座城市呢?用你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把你此時此刻想說的,你可以創作成一首詩歌或一篇文章,寫到回音閣里面,也許不久的將來就會實現的!
伴隨著音樂響起,回音閣上精美的圖片、華麗的文字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大餐,在這種情境交融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有了強烈的傾吐的欲望,寫作就不會畏難了。
上面此項設計,我的總目的是:[播放課件]
“回音”平臺有活力,學生愛學又愛記。
寫作氛圍促交流,探究自主有意義。(只出課件不讀)
在我的第四個環節中:
第四,拓展資源,升華情感
語文教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要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為此,我設計了最后一個教學環節,開發了模擬網站(播放模擬網站頁面)。
讓學生便捷地進入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 讓學生自由的瀏覽描寫煙臺的海的詩歌、文章和世界各國美麗景點的圖片,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向往。
設計這節課我體會到了,
信息技術課堂是學習知識、檢索信息、加工信息的過程,是以人為本、展現主題的過程,是實踐鍛煉、培養創新的過程。
[播放課件]我的最后感悟:
信息技術用得好,解疑問難特別妙。
情境氛圍來營造,學生歡迎又叫好。
拓展孩子多視角,事半功倍顯奧妙。
前輩面前來過招,班門弄斧多賜教!
說課稿 篇2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五都鎮中學的語文老師李敏,今天很榮幸和大家共同來交流網絡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思路和具體做法。我說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蠟燭》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從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深入地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断灎T》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掙扎的老婦人幾乎耗盡所有的心力埋葬蘇 ……此處隱藏11921個字……)
(二)具體講解課文
在創設情境之后,又結合課件中的圖片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草原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研讀課文。這里主要是以:問題導入,以導為主,讀議結合的方法,具體分三步走。
第一步,快速閱讀課文,回答以下的問題。
1、課文開頭說:“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倫貝爾”,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呼倫貝爾草原的“最美”?
2、文章第2、3、6自然段所寫內容與第4、5自然段所寫內容有何不同
第一個問題設置面向全體學生,目的在于讓學生快速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可稍加分析草原“詩畫般”的自然風光,以及草原深厚的文化內涵意在引導學生思考,為學生搭建知識的臺階;為突破文章難點作準備。
在教法上,第一個問題由學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個問題讓學生稍作討論后回答,回答過程中,實現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多元互動、教學相長。這部分以師生互動品讀為主。(此階段時間為12分鐘左右)
第二步,在前兩問的基礎上要求理解文題中的“托起”的含義。
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引導,為什么用托,而不是其他表示動作的詞,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點撥,讓學生理解作者對于草原的深厚感情,對草原風物的愛,對草原文化的愛。
課文分析到這里,教師作一個簡短的小結,把課文的重點:課文思路、文章思想內容作一個簡單的概括,為突破難點做準備。隨即轉入下一個主要內容,散文學習中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并以此作一個過渡。(“托起”分析抄錄需5分鐘,小結過渡為2分鐘)
第三步,品味語言,滲透情感;突破難點,學會質疑。
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3分鐘后,教師抽取若干小組代表,通過誦讀法,討論法,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因為本單元前三篇課文講解中已涉及散文語言的品讀,學生對于從修辭、句式中來體味散文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已能基本掌握,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一些重點語句的品鑒上,如本文的10、11自然段,“這一切都只能產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長在草原,繁榮在草原。”“沒有傳統,就沒有祖先;沒有祖先,就沒有價值”。從品語言的角度,來體味語言的哲思美,同時也讓學生在品味評語言中再次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即作者對草原傳統文化的熱愛、希望能保留傳承草原文化的心情。本文的難點在此再做突破。(小組討論評析共需10-12分鐘)
如果品讀到此結束,未免有些淺顯,也不利于學生獨立思想能力的培養。因為給文章選美,尤其是美文,經過多次的訓練,學生無論如何也能找出幾個美點來,所以有時教師應設計出一兩個“出其意料“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當學生都在品鑒語言這好那好的時候,我問學生,這篇文章,選入教材時作了一定的刪改,使其盡善盡美,那么這篇文章的語言還有缺點嗎?
這就給了學生一個出其不意,雖然對于習慣了小學、初中灌輸式教學的學生來說,有些突然,有些困難,但是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說“不”。
我把我認為有疑問的兩個句子出示:
A句:“這樣的草原,只會產生站著的強者與倒下去的死者,而不會產生庸者?!?/p>
B句:“這條歷經中原十幾個王朝修建的厚厚城墻,阻斷不了來自草原急風驟雨般的馬蹄聲,兩種文明在此進行血與火的碰撞與交融?!?/p>
讓學生以修改句子的練習,來激起學生智慧的火花,讓他們習慣發表“不同”的聲音。(練習、講解為5分鐘)
到此為止,文章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已得到了解決。再接下來就是要鞏固這種認知。于是我把最后一個問題拋給學生。“學習本文,喚起了我們對草原怎樣的感情?對于這樣的民族傳統文化,我們該怎樣對待?(此處討論為3分鐘)既是討論,也是一份文字作業,提倡、鼓勵學生有不同見解、有創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
從草原開始到草原結束,從認知到情感,從知識目標到能力目標,在能力目標中滲透情感目標。讓學生在這樣的一堂課后,加深對草原自然風光的印象,鞏固對草原豐富人文內涵的認知。
板書:
托起草原
潘岳
夏季的草原 草原的酒
草原的林
草原的花 草原的歌
草原 文化(只有)
自然——————————————人文
傳統 傳承(價值)
說課稿 篇10一、說設計意圖:
曾聽到我班一位家長憂慮的說:“怎么得了,現在壞人真猖狂,到處拐賣孩子。我家小孩小,不可能天天陪伴著呀?!奔议L的話引起了我的思索。是啊,幼兒年齡小,無辨別是非好壞能力,無防范意識,很容易上當。針對這個事實,我決定培養幼兒初淺的自我保護能力,于是,生成了此次故事活動。為什么要選擇《小兔乖乖》這個故事呢?因為它淺顯的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易于幼兒接受和理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二、說活動目標:
《綱要》中明確指出語言的目標是:“要創造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要注意傾聽同伴講話,并能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钡?。因此,本次活動的目標是:培養目標①在聽聽、看看、議議、講講中熟悉、理解故事內容。②學習聽同伴講話,并大膽地回答問題。③初步拓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滲透目標:引導幼兒提高警惕,不上當。
三、說活動準備:
生成課程的教育觀指出:“調動幼兒積極性,要創設一個輕松,能使幼兒接納的良好環境。”為此,我為活動作了以下準備:投影儀、課件、禮物
四、說教法與學法:
生成課程要求教師是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孩子是探索者、知識的建構者。以前我們談到“自主探索”,總是下意識地與操作性強的科學活動聯系在一起。其實我認為,思維上的探索比行動更可貴、更重要。本次活動中,我著重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思維,并嘗試引入教研活動中的一些理念與方法,即“以人為本”?;顒又?,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適當啟發提問,幫助幼兒理清想出的辦法;活動后,在幼兒園選擇活動區進行表演,在家與父母進行談話交流等延伸活動。
五、說活動程序:
開始部分:觀察、激發興趣—讓幼兒觀看畫面。通過觀看畫面使他們對故事有個初淺認識,了解故事中有哪些動物。
基本部分:
1、啟發提問—①教師講述故事。通過教師形象生動地講述,讓幼兒知道故事的名稱,記住主要情節,理解內容。
②完整欣賞。通過課件讓幼兒進行欣賞,學習簡單的模仿說話,加深印象,發展美感。
2、經驗交流—參與式討論。①如果你是聰明的小兔子,還會想出其他什么辦法趕走壞蛋。②當你一個人在家有壞人來時你會怎么辦?
結束部分:分享—我們為小兔子想了這么多好辦法,他給我們送了好吃的點心,我們到外面邊曬太陽邊分享點心好嗎?帶孩子出活動室結束活動。
六、說延伸活動:
《綱要》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因此,延伸活動①孩子在幼兒園表演區進行表演。②在家知道父母的電話號碼。③成人教會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防范意識。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