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匯編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說教材:
課程標準強調《統計》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低年級要求: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過程,從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教材選取的例題給我們很好地提供了一個如何去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的信息。
說學情: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不會太困難,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數據,畫統計圖,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說教學目標:
1、借助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
3、初步感知簡單條形統計圖及統計表,能將統計結果填入表內,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4、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觀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正確填寫統計圖表。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能看懂圖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說教學理念與教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將整堂課的設計分成“創設情景------收集、整理資料------操作實踐------拓展深化”四個層次,我以教材為基礎,本著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事實,力求從實際出發,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使學生樂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圍繞教學目標,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所以“統計”這節課我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從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引入,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結合本?!安シN習慣責任樹,人人為樹添果實”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學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在活動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其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所以我設計運用投票表決的活動,來確定最喜歡看的是哪部動畫片,從中讓學生初步體驗統計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過程,學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經歷“動態建構運動”之后,再讓他們獨立觀察教材提供的靜止的畫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數據,進行填寫統計表、繪制統計圖、說說統計作用。一方面鞏固剛剛建構的統計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另一方面進行“間接思維” 訓練,既錘煉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統計紅、黃、藍蘋果個數的活動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還讓學生感悟到一個方格表示2人,那么1人可以用半格來表示,為后續學習打下能力基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實踐操作,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認識了統計及其作用,獲得了數學知識,發展了能力。
3、在問題中學數學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討感受到,要解決老師提的問題必須調查統計,在調查統計后,學會思考,能根據數據回答和提出簡單的問題,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發展
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理解和體驗了統計的過程,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同時結合“習慣責任樹”,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的學法。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教學內容
北師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67至68頁"認識角".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認識生活中處處有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2.結合生活實際,直觀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
3.通過"擺一擺""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角。
4.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踐對角有直觀的認識。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利用幾何畫板軟件制作電腦課件一份。
學生準備:每人準備1-2支鉛筆。
一、 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喜歡)今天,老師想帶領大家一起去游覽一個充滿奧秘的地方,你們愿意嗎?(學生答:愿意)那好,請大家跟著我一起進入"角的世界".
(課件出示一組南浦大橋的圖片)首先,請大家一起觀賞一座世界有名的斜拉橋——南浦大橋。這座雄偉壯觀的大橋位于我國上海市的黃浦江上,它是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目前,它在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國人民的驕傲。
你們看,在橋面上塔栓和纜索組成了許多優美的角,并且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成了美麗的圖案。到了晚上,在燈光的映照下,這些角的圖案顯得更加美麗。
其實,除了我們剛才所看到的角以外,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許多物體的表面也都有角,你們愿意和老師一起去找到它、認識它嗎?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新的內容:認識角(出示課題)二、 探索新知1.認識角及各部分的名稱(1)找一找
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出示剪刀、鐘面、紅領巾圖)你們看!這是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物體,在它們的表面也都有角,你能發現它藏在哪里嗎?(根據學生的回答點擊顯示物體表面藏著的角)老師:同學們真棒!觀察得很仔細。在 ……此處隱藏13184個字……p>
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秋天到了,滿山遍野的果實都成熟了。森林里的小動物們決定開一個“慶豐收”的聯歡會的童話故事,引出新課。
通過實踐這一環節的設計非常成功,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據《課標》要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所以把本環節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步。
(1)提出問題:
首先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主題圖、為提出數學問題做好準備。然后鼓勵學生根據發現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問題,先讓他們和同桌說一說再匯報,這樣很好的保護了孩子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接著課件出示這節課要重點研究的4個問題。
(2)解決問題:
學生有了前兩節課的基礎,很快列出了第一個問題“一共有幾只小鳥?”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這時引導學生說出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3分別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義。
接下來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列出下面兩道題的算式并說明理由。然后集體訂正。在這兒我把原來的一個小環節“體會6×3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移到了后面的練習“連一連”中,因為大家在研討時覺得這部分的訓練目的和“連一連”的訓練目的相同,都是讓學生理解一個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沒有必要前后兩次重復,又浪費時間。
最后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根胡蘿卜?”,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因為我把主題圖中的每捆4根胡蘿卜改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在上課之前我認為同學們都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變成乘法算式,可上課時還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辦。這時,我讓學生在小組內用圓片代替胡蘿卜,分別擺出3個一堆,4個一堆,5個一堆,然后擺成每堆相同的數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討論一下就明白3+4+5可以變成3個4,我適當的給予表揚。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回歸到主題圖上,這時趁機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有辦法解決的,學生們踴躍的回答:只要從5根胡蘿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體會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時既培養了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又加深了對“移多補少”的方法的理解。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本環節讓學生通過連一連、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的數學活動,給學生搭建一個想像、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理解、去發現、去突破難點。
四、總結延伸、情知共融
在總結延伸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談收獲,再評價一下自己和他人,學生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五、達標檢測
相信通過再次實踐,學生能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能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他們的發現問題、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各種能力一定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教學內容:教科書94、95頁上的內容
2、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本冊教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和上一冊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每一格代表2個單位或者多個單位。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二、說教法
1、多媒體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計算機這一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后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收集數據
(1)我給學生提供了學生喜歡的動物卡片,要求學生記錄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學會統計喜歡每種動物的學生數,并教給學生簡單的整理數據的方法。
(2)根據喜歡動物的學生數,制成統計圖。目的是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感知格子不夠時,發生了矛盾怎么辦?
2、學習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
3、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練習:
(1)課件出示P96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完成統計圖。
(2)、完成。P97第2題,天氣情況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課件出示晴天、多云、陰天、雨天、雪天的氣象標記。)這幾種氣象標記誰認識?說給大家聽一聽。再學生完成統計圖。
五、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賦予抽象的教學知識于豐富的現實背景,學生玩得開心,學得舒心。數學課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