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說課稿集錦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說教材]
《圈兒變變變》是省編教材大班下學期主題十一《什么變了》中二級主題《我讓材料變化》中的一節活動。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兒的探索求知意識越來越強,對自己及周圍發生的變化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本節活動通過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塑料圈兒,讓幼兒創造性的進行操作,展開豐富的想象,探索把塑料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的不同玩法,達到擴展幼兒想象力,激發幼兒探究事物發展變化的興趣的目的。它的材料貼近幼兒生活,容易引起幼兒的操作欲望,體現了健康,社會,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的相互滲透與整合,符合大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結合《大綱》要求,教學內容,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情感、能力、動作等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體驗自由玩圈兒及與小伙伴合作玩圈兒的樂趣。
2、培養幼兒把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進行游戲的能力。
3、指導幼兒練習鉆、爬、跑、跳等基本動作。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培養幼兒把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進行游戲的能力。
[說教法]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法方法:
1、談話法:談話包括師幼、幼兒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分享?;顒娱_始部分,我通過提問“塑料圈兒像什么?”“我們可以怎樣去玩?”等問題,引導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發幼兒探索塑料圈兒玩法的興趣。
2、操作法:幼兒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在此活動中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能力與經驗自由玩圈兒及合作玩圈兒,大膽進行操作,既滿足幼兒動手的需要,又是對活動教育意義的一次提升,變“想象”為“行動”。
3、游戲法:本節活動以“玩圈兒”的方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4、展示法:每個幼兒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后幼兒介紹自己的玩法,既是對幼兒這種需要的滿足,又是對幼兒探索的一種肯定,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就感,使之更樂于參與。
5、直觀演示法:通過播放幼兒玩圈兒的錄象,使幼兒直觀的獲得知識經驗,使幼兒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擴展想象,開闊思維。
[說學法]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動手操作法、展示法、游戲法,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等來獲得知識經驗。因為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所以整節活動中,幼兒在玩圈兒中去想象、去探索、去發現,全身心的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并且在活動中給幼兒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展現的空間。
[說活動程序]
1.活動身體,做好準備
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做圈兒操。此環節4分鐘,充分活動身體,為接下來得活動做好身體上的準備。
2.師幼談話,激發興趣
教師通過提問:“塑料圈兒像什么?”“我們還可以怎樣去玩?”等問題,引導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發幼兒探索塑料圈兒玩法的興趣。此環節2分鐘。
3.自由玩圈,探索玩法
在此環節中幼兒自由玩圈兒,可獨立玩也可以多人玩。探索圈兒的多種玩法。
這一環節目的是通過幼兒自己的探索,相互間的模仿掌握圈兒更多的玩法,教師以同伴的角色和幼兒一起游戲,觀察幼兒活動,鼓勵幼兒將圈兒當成替代物進行游戲。如:幼兒把圈兒當作“車輪”“方向盤”時,教師要及時肯定,并鼓勵其再想出其他玩法,引導幼兒的游戲更深入。 此環節5分鐘。
4.介紹玩法,展示交流
①、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把圈兒變成什么,并玩給大家看。
②、課件出示小朋友合作玩圈兒的錄像。如:“變成‘車輪’滾一滾”、“變成‘山洞’鉆一鉆”、“變成‘陀螺’轉一轉”、“變成‘花瓣’跳一跳”、“變成‘烏龜殼’爬一爬”、“變成‘方向盤’開一開”……幼兒可以跟著一起玩一玩。
錄像的播放可以使幼兒在已有基礎上,擴展想象,增加經驗。同時教師在玩的過程中指導幼兒練習鉆、爬、跑、跳等基本動作。此環節9分鐘。
5.嘗試合作,分享經驗
幼兒互相欣賞各自想出的玩法,并嘗試合作玩圈兒,將圈兒想象成各種物體進行游戲。
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的過程中,培養了幼兒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質,讓幼兒體驗到創造性的玩圈兒的樂趣。此環節6分鐘。
6.集體游戲,體驗快樂
教師出示“大灰狼”頭飾,介紹游戲規則:“大灰狼發出指令‘變成陀螺’,幼兒將自己的圈兒變成陀螺,做錯的小朋友會被‘吃掉’”。
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在游戲中自然結束。此環節4分鐘。
說課稿 篇2教材解讀:
1、教材分析:
《明天,我們畢業》是蘇教版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最后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作者通過對6年學習生活及成長經歷的回顧,以抒發濃濃的眷戀之情,內容真實,感情真摯。對于即將畢業的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能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母校、留戀母校、尊重老師的美好情感。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以讀為主,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同學們對母校,對老師和同學的眷戀之情。
(3)引導學生學習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3、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同學們對母校,對老師和同學的眷戀之情。
4、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學習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5、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閱讀作品的同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能說出自己的體驗。由此,調動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感悟文本,體會作者感情,理解文本中蘊涵的情感。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用詩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深切體會對母校、老師和同學的眷戀之情。
教學環節及策略: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的教學環節如下:
一、 走進回憶,理清線索
1、走進回憶
首先,我用一段深情的導語,引領同學們走進回憶,導語:同學們,不久你們就要小學畢業了,你們將告別美麗的校園,告別朝夕相處的同學,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作者在小學畢業時 ……此處隱藏8213個字……生活社會的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三、訓練安排和板書設計
本課的訓練設計主要穿插在探究活動的全過程中,最后進行復習小結,鞏固提高。從內容上圍繞重點鞏固新知,從層次上逐層深化,拾級而上。既重視知識的鞏固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訓練和學習方法的訓練。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和集中反映。本課板書的內容除課題外,是教材的四部分知識要點,即: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聲音的傳播需物質,在真空中不能傳播。3.聲音是一種波,叫聲波。4.聲音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聲能。這樣把知識的 “序”和要點全部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說課稿 篇6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84頁至85頁的教學內容。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進一步學習圓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的基礎知識之一。因此,體驗和感知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探索過程,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后繼學習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教材的編排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動手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來計算面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認識,按照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正確運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類推遷移的能力。
3、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積極探索的學習精神。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會根據公式進行計算。難點是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四、說教法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采用:
1、實驗法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比聽教師講解新知識記憶更加深刻,興趣更加濃厚。因此,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時,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2、課件演示,配合啟發。
學生動手實驗,交流匯報之后,再看課件演示,教師給予點撥,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探索。
1、談話導入:植樹節快到了,我們學校要進行一些綠化、美化,看,這是塊平行四邊形的空地,你們能先求出它的面積嗎?現在要把這塊地平均分成兩份,一半種月季,一半種菊花,如何分?你能算其中一塊花壇的面積嗎?請同學們猜想三角形的面積是怎樣算的?(設計意圖:滲透幾何圖形之間聯系,為新知識的學習作好鋪墊。)
2、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導入: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請同學們拿出學具,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
1、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1)小組合作,動手拼擺。(說明:學生準備直角、鈍角和銳角三角形各兩個,且兩個直角、兩個鈍角和兩個銳角三角形的形狀分別完全一樣。設計意圖: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之中感悟出“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是拼擺的前提,通過學生親手拼擺,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有助于“用兩個形狀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等概念的建立。)
(2)小組代表匯報實驗成果,并演示拼擺的操作過程,說明拼擺的方法。教師鼓勵學生充分、大膽地發言,說出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對學生的發現給予肯定。(設計意圖:讓學生匯報實驗成果,教師給予表揚肯定,使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設置“我的發現”這一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3)課件演示三角形拼擺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由做實驗,有利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自由發揮,而不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學生匯報實驗成果之后,再觀看課件演示,這就更形象、更直觀,更生動的展現了圖形拼擺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4)總結歸納計算公式。
問題: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圖形?
每個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什么?
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什么?
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
學生借助手中的圖形討論問題。
小組代表匯報討論學習成果。
教師結合課件補充,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自討論、交流中發現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積與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面積的關系,幫助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5)回顧推導過程(用自己的語言來填空)。
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三角形的面積是它面積的
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為 用字母表示為 。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理解。)
2、公式的運用
(1)解決例1:利用公式,計算一下佩戴的紅領巾,它的面積是多少?
(2)讓學生閱讀書本85頁的“你知道嗎?”。并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感想?(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解決例1,鞏固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閱讀“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數學文化,滲透愛國、愛學習的思想品德教育,激發學習熱情。)
(三)實踐運用,拓展創新
1、基本題的練習。
基本題的練習設計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梯度性。學生獨立計算,教師指名學生上黑板板演。判斷題要求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后并說出理由。(設計意圖:基本題的設計,鞏固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明白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必須要找準對應的底和高,同時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聯系。)
2、拓展題的練習。設計有一定的開放性,重點突出“等底等高”的關系,有利于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提高。)
(四)歸納總結,回顧全課
同學們,這節課經過大家親自實驗,歸納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請大家仔細想想,這節課,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設計意圖:一堂課的學習,不能讓學生產生錯覺,認為把本節課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產生了疑問,才會積極地去探究。)
六、說板書設計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三角形的面積 =平行四邊形面積÷2
三角形的面積 = 底×高÷2
S = ah÷2
例1:s=ah÷2
=100×33÷2
=3300÷2
=1650(cm2)
答:它的面積是1650平方厘米。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