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絲綢之路》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絲綢之路》說課稿1一、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以歷史記載過的一個小故事引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隨后通過詳細敘述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向讀者介紹了絲綢之路開辟的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課文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過渡段,它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這兩部分內容銜接起來。
二、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通過反復讀課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3、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
①了解張騫被稱為外交家、探險家的原因。
②學會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法建構主義教學法
四、教具準備<>網絡課件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直入課文。
1、導入。
連接視頻:(展示各種華美的絲綢面料,過渡到絲綢面料的衣服),由欣賞絲綢的風采導入,引起學生思考“絲綢是怎樣被世界認識的?”
2、自讀課文。
(二)、質疑解疑合作探究
1、課中質疑,直指重點。
課件連接出示地圖,顯示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有七千多公里。
2、學生就課文內容介紹當時的交通條件:(電子課文顯示)“沒有公路鐵路,沒有汽車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由此引起學生思考,并提出疑問:
中國絲綢究竟是怎么運到歐洲去的呢?
那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是誰開辟的?
為什么稱張騫為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張騫是怎樣開辟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在文中舉了哪些事例來說明“畢生的精力”這一詞?
3、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課前所查資料思考問題,邊讀邊作批注。然后學生聯機討論,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的功能,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能力。
4、交流后反饋,并完成練習:
(1)()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虜→被軟禁草原(),后來逃到西域→()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長安→漢武帝再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烏孫國共同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這條路以()為起點→經過()→一直通向()。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課文內容下,通過研讀第四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電子課文顯示:“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為了開辟這條道路,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p>
(1、2、3句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為第二部分。引導學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問題,后半部分則和下面的自然段有關。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網絡環境和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景,啟發學生研讀重點詞句: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著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2)從“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
(3)“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燕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薄八托牡?、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p>
(4)從“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
結合相關圖片和視頻《絲綢之路》,引導學生想象:在這十一年中,張騫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誘惑,他是怎么想的。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從而理解“為什么稱張騫為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3、全班交流。協作討論反饋,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指導朗讀相關句段。
(四)情感升華
1、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觀看視頻(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
2、瀏覽網頁:(交流物品)
3、學生結合課文和收集的資料談“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4、練習。(網頁出示)
填空:有了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和四大()開始陸續西傳。西域的()、()、()以及()、()、()藝術也傳到了中國。
5、總結: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紐帶和文化走廊,將四大文明古國串聯起來,組成一個橫亙亞非歐三大洲的歷史文化大舞臺;絲綢之路有恢弘壯麗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瀾壯闊的宗教民族融合,給后人留下了無數激動人心的歷史畫卷和不盡的歷史之謎。
絲綢之路在等待著我們去了解,去探索……
(五)課外延伸
1、留言板:寫下你學習課文后的感想和收獲、或者是你所了解到的自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的發展情況。
2、給學生提供相關網址及主要搜索引擎,了解自張騫出使西域后絲綢之路的發展。
《絲綢之路》說課稿2一、說教學背景
1、說教材分析:
我所說的教學內容出自首師大版小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燦爛的歷史文明》中的第四課。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屬于歷史常識,是從燦爛的歷史文明角度來看世界。具體到《我國古代的絲綢之路》這一主題,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古老的絲綢之路,其二,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在兩部分中又都包含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內容,我把本主題從新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部分進行教學,每部分中都介紹路線的開通、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我將有關陸上絲綢之路的內容(即絲綢之路的路線和友好使者張騫、玄奘的故事)做為第一課時,也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
這樣做,能在第一課時中既讓學生清楚認識絲綢之路及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又能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第二課時的時候孩子們能應用第一課時中用到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是以一種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為學生的 ……此處隱藏24538個字……綢之路”》說課稿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情境討論法為主,輔以提問設疑法、讀書指導法、地圖識別法,講授法,圖片分析法,分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討論法。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教師必須樹立起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主人的自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教學時,我盡可能利用圖片、影音資料等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問題情境,創設輕松、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出答案,發現問題,開拓思維,進而掌握知識,在辯論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學習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學生養成自己分析問題、歸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六、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我從五個方面進行說課:導入新課——創設情境,講授新課——拓展延伸,課堂小結——板書設計——作業布置。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課件,說明民樂永固城的歷史由來和扁都口的歷史地位,從而導入新課。
(二)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環節一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熟悉課本,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自主學習內容。初步感知本課內容。
環節二
1.教師播放課件,出示西域位置圖,指導學生了解西域的形勢,由此引出“招賢令”交代通西域的歷史背景。
2.播放“張騫通西域”視頻,然后用演示幻燈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線。
3.組織活動:“我走張騫路”,對學生識圖進行指導。
4.講解張騫第二次通西域。結合史料對張騫評價。注意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開拓思路,大膽表現。
5.出示絲綢之路線路圖,讓學生結合課本用電子筆在圖上標出絲綢之路所經過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種東西方的物品或技術,讓學生分類并展示。
7.結合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完成活動:絲綢之路是 之路。
8.指導學生看課本65頁,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之后演示課件。強調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
9.播放課件比較秦朝和西漢疆域的大小,指導學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領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護的設置。
環節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問題,并播放圖片,指導學生進行討論。
(三)課堂小結 談感受。
(四)鞏固練習:利用課件完成練習
《絲綢之路》說課稿13想一想“為什么稱張騫為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
通過“讀一讀”明確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通過“算一算”感受絲綢之路的古老,同時板書:古老;通過“想一想”理解張騫是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
6、在讀故事后,組織一個學生動手的小組體驗活動。我給每組學生一些絲綢之路上傳遞物品的小圖片,讓學生們從這些圖片中挑出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到中原地區的是哪些?傳遞到西域的物品有哪些?出示圖12
請幾位同學將物品分類,利用白板的拖動功能,將物品拖到相應的圈里。
7、思考交流:傳遞的這些物品給西域各國和中原地區帶來了什么好處?
在活動后,教師總結到:“在這條路上傳遞的眾多物品中,以絲綢的影響最大,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第一次把中國中原地區經過新疆到中亞的陸上通道翻譯成SILROAD,絲綢之路由此得名。”
8、繼續補充介紹“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各國的商人們來到我國做買賣,這是人們之間的貿易交流;一些佛教僧人來我國傳播佛法,這是一種文化的交流。隨著交往的深入,佛教逐漸在我國傳播開來。
9、講故事,主要是讓學生說一說他們課前了解到的玄奘西游的經歷,從而認識絲綢之路上的另一位友好使者玄奘。圖13
在本環節的最后,我再次引導學生思考并總結“為什么稱張騫、玄奘為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提升學生對張騫、玄奘在對外交往中發揮的友好作用的認識。
(在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這幾個活動中,認識了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使學生體會絲綢之路在中西各國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體會友好往來帶來的好處,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第四個環節,是通過看圖片、聽介紹,了解絲綢之路的興衰。
以看“現在的絲綢之路的圖片”、聽“老師講絲綢之路的興衰”, 來了解絲綢之路的20xx多年來的發展變化過程,感受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絲綢之路開通后,西方和我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絲綢之路的路線也隨著發生變化,到最繁盛的時期甚至形成了道路網。后來由于自然環境的變遷、人為過度使用水等自然資源,再加上戰爭等原因,絲綢之路也一度衰落?,F代的絲綢之路,是我國重要的旅游資源,它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同時在原絲綢之路基礎上修建的亞歐大陸橋,更是歐亞大陸東西最便捷的通道。)
第五個環節,想一想,說一說。
想:“這節課,你是怎么樣學習的?”,說“通過什么,學習了什么?”從而師生共同總結出“本課是通過讀圖了解了絲綢之路的基本情況,通過學習故事,知道了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和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奔然貞浟吮菊n的學習過程,明確總結出本課的學習方法,總結了全課,又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做好了準備。這也是體現本課的教學特色之處。
板書是現代教學的要求,它能夠更直觀的體現出本次教學的重點,利用板書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回憶本次教學的思路,直觀的板書使得學生在視覺上回顧本次教學的內容。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的教學手段是交互式白板教學,通過一節課的努力,較好的達到預期效果。首先,白板教學操作比較它很靈活、簡單,不用每次老師在電腦和屏幕之間跑來跑去,就是一支筆就可以搞定一切,學生也更熟悉,教師也更自然,師生以更平和的心態去教、學。當講到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想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張騫的路線,要是用普通的多媒體PPT做的話,要設置路線,一段一段的弄,弄不好就出現偏差,就得從頭再來。而利用白板教學,只要選中圖片,然后右鍵里邊選擇“拖動復制”就可以拖拽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圖片,然后按著路線走,那樣隨意性比較大,也適合本次的教學。其次,交互式白板的動態效果沒有演示文稿絢麗,但是它比較神奇,你可以講文字進行拖拽,還有可以用遮擋功能將文字蓋住,讓人們感覺沒有任何東西,其實你自己知道其中的奧秘,當給學生展示的時候,他們覺得很神奇、好奇,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還特別主動要表現,使他們主動地來學習,來展示自己。最后,普通的多媒體教學,只是讓學生看、聽,但是白板教學不一樣,利用它可以讓學生走到白板前,自己去畫線、自己去做題、去選擇、連線等,學生對于新鮮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就是老師與學生的交互,其實白板就是把普通多媒體的功能和黑板的作用放在里一起,集合于一身了,即可以當多媒體給學生出示圖片、視頻、試題,也可以像黑板一樣,效果更好。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