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匯總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一、說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關于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基礎上,比較詳細地講述了酶和ATP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植物、動物和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過程和特點。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地基礎,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說它是我們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2、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光合作用的發現,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實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幾個著名的實驗。
(2)葉綠體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過實驗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使學生自己動手,親自看到從上到下依次的橙黃色、黃色、藍綠色和黃綠色的出現。
(3)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說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從而引出根據是否需要光,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之后教材對這兩個階段分別從反應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得出兩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二者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辨證結論。緊接著講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最后還補充了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小結」:所以說節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是整個高中生物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 (B:理解)
(2)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A:知道)
(3)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過程及其有關問題; (C:掌握)
(4)光合作用的過程; (C:應用)
(5)光合作用的實質; (C:應用)
(6)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 (C: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習科學家們研究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2)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3)初步掌握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滲透“線條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意義來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資源、環境等,從而引起學生對世界未來的關注;
(2)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展的艱辛、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而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
(3)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辨證關系,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辨證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1、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光合作用的場所;
3、光合作用的過程;
4、光合作用影響因素。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選擇
1、 堅持啟發式家學,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復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2、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二)學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如何從本節的學習中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
2、指導學生在實驗中如何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課前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前準備好在教學中用到的多媒體課件。
二、引入新課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合作用的知識體系,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從而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 講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體課件)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的過程。
(二)講授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根據概念,導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并把它和初中學習過的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區別與聯系。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發現。
(三)講授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而引入以下幾個著名的實驗。
1、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J,von Sachs,1832—1897)做的這個實驗:他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個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被消耗掉,然后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現深藍色。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C.Engelmann)用水綿進行了光合作用的實驗:他把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境里,然后再用極細的光束照射水綿,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好氧細菌只集中在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臨時裝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細菌則集中在葉綠體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圍。他的實驗證明了:氧是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并結合學生的回答利用多媒體向學生講解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 A 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水綿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中,便于觀察和分析研究。 B 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并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進行。 C 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細胞中釋 ……此處隱藏7923個字……判斷心理描寫方法,讓他們接觸到更多的心理描寫的例段,舉三反一,逐步深化對內心獨白、旁觀分析、幻覺的認識。
三、表演遷移--在活動中加深、運用
新課標主張開放式作文,讓學生人人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因此,在遷移環節,我創設了一個人揀到盒子以后打開盒子的情境。重在讓學生在虛擬情景中體驗,讓他們全員參與交流,引導他們運用心理描寫的方法,相互說一說。在小組代表匯報的時候,我適當進行點撥、總結,并發動學生來點評,突破難點,讓他們明白心理描寫主要是達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的目標。
四、動筆操練--在練筆中深化、提高
讀百篇不如寫一篇,可見練筆至關重要。在這個環節里,我利用"按要求完成任務的每人加100分"的激勵手段,讓每位同學都全力以赴,為小組爭光添彩。此時的寫作不再是為完成任務而寫,而是為小組的榮辱成敗而寫,寫作已成為他們內心的需要。
說課稿 篇7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進行說課。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簡單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這是小學音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學期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一首莊嚴,肅穆的歌曲原名《義勇軍進行曲》。
3、 歌曲分兩部分,由前奏引子,135主調和弦音組成號角式的旋律,歌曲第二部分由四個樂句組成每句相互聯系
4、 激勵人們奮勇向前、發奮向上的精神。通過對它的學習,為學生以后欣賞和學唱進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1、了解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富有感情地演唱《國歌》
2、學習三連音、重音記號、漸強記號的正確唱法:休止符及附點音符的演唱,能夠連貫歌唱并從中受到相應的思想教育
結合本課實際,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了更好地突出以上教學重、難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基本唱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并且在歌唱中能夠體會到《國歌》是國家的象征,是神圣
而莊嚴的。每個人都應唱好國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影片和創設情景等方式讓學生能體會《國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加深對國歌的喜愛,力求在每次對國歌的歌唱中都能有所進步,培養歌唱能力。
3、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國歌》產生的時代背景及歌曲原名、作者生平;在歌唱中基本掌握弱起的歌唱和漸強力度的歌唱。知道三連音、重音符號和漸強記號等。
二、教法
音樂教學充分貫徹: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在教學中各個環節中,我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采用激趣誘導、引導感受和體驗學習等方法。師生互動,合作參與,在教學中組織有效的課堂,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四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聆聽和對歌曲的感受能力,讓學生通過在在觀看、聆聽、演唱一系列音樂活動過程中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美好情感,從而調動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學法
音樂新課標認為: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展、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在學法指導時,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堅持以學生自悟探究、自主練習、自信表演等學習方式,注重發展學生的能力。 根據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原則,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感情。
一堂好課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導入做為前奏,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開始上課時我將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鮮艷的五星紅旗升起時都會放什么歌嗎?學生回答,之后我揭示課題。一開始我并沒有讓學生聆聽歌曲,而是通過觀看圖片,聽聶耳的簡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創設一定情景,擴大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從而引入本課內容,力求達到未成曲,先有情的效果。
2、感受音樂,學唱歌曲。
新課標提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會聽,引導學生養成聆聽的習慣,逐步擁有音樂的耳朵是我們音樂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初聽全曲,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引導學生從歌詞和旋律兩個方面來感受歌曲的風格,揭示其進行曲的特點。
(2)深入聆聽,體會感知。
我將帶領學生合著《國歌》的背景音樂有節奏的朗誦歌詞,并組織簡短的討論讓學生理解歌詞內容,領悟《國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琴聲引導,學唱歌曲。
因為學生對《國歌》的旋律、歌詞已經比較熟悉,所以我讓學生跟琴分句唱詞,運用聽唱法來完成歌曲的學唱。在這歌環節我將解決我的教學難點:如我會用“切蛋糕”的小游戲解釋三連音。用“火車來了”
和“打錘子”的形象比喻啟發學生漸強記號和重音記號的演唱方法。我還將讓學生自主討論探索和模仿掌握付點音符和休止符。
在學生掌握這些難點后,我要求他們小聲跟伴奏演唱整曲,并及時糾正學生演唱中的小錯誤。最后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演唱《國歌》這樣,我又帶領著學生一起來到了我們的第4個教學環節。
(4)創設情景,創編表演。
播放北京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奏國歌的場景和奧運會上運動健兒在獲得冠軍時升國旗,奏國歌的視頻。讓學生跟著體育健兒一起演唱國歌。讓學生體會此情此境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興奮和驕傲。
通過師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創編活動表演《國歌》在創編表演這一環節,通過師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創編活動,讓學生用節奏創編歌曲,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如為《國歌》伴奏,用簡單的舞蹈動作表演《國歌》等。在這個環節無論學生表演的好與壞,只要符《國歌》的情感表達,都會得到我的肯定和點評。因為這是學生創造力的表現。
歸納小結:我將把學生的目光引向世界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通過學習學會演唱咱們中國的《國歌》了,但是世界有很多國家他們也有自己的國歌,我想請你們下課后去找一找,聽一聽,比一比,看看其他國家的國歌與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有什么不同,有時間和老師一起分享,好嗎?
4、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將授課內容清晰直觀的傳遞給學生,
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根據板書的直觀性和重要性我把板書分為三個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詞曲、作者簡介
總結:音樂給人的遠遠超過音樂本身!人們常說:音樂是滋潤心靈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啟迪智慧的鑰匙。今天,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5、作業布置
讓學生收集更多關于聶耳的作品,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