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合理容量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口的合理容量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變化》的第三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主線之一,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中,人是關鍵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章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全面的理解人地關系這一人類關注的永恒話題,為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及區域地理等相關內容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在前兩節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分析了人口變化的基本過程之后,本章用一節的篇幅闡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點說明人口與環境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口觀。教材設置“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這兩個問題作為段落的標題,激發學生探求答案而進行學習,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得到這兩個問題的精確答案。但是通過對“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問題的探究,知道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響;通過對“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問題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認識到人口增長必須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個“活動”意在使學生領悟到人口劇增對環境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認識到節制人類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確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對我國的重要意義。
2、課標分析
課標: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本條“標準”對學生的具體學習要求可以分解為:
①能夠說出“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②能夠正確辨別和判斷“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③能夠認識到環境對人類活動的支持力有一個限度,人類活動如果超越這一限度,就會造成種種環境問題。
④形成這樣一個思想:人類如果想要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追求達到“人口合理容量”這一長遠目標。
“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課程沒有出現的新專業術語。“環境承載力”是指一定時期內,在地理環境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環境承載力所指的人口規模應該是“該地區的資源環境在維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標準下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數量”,即人口數量的極限。其中所涉及到的“環境人口容來容量”,簡單的可以看成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而人口數,是“環境承載力”的一個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指標。
“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個部分對人口的合理負載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稱為理想人口或適度人口,其含義為“在一定條件下,地球及其各個部分具有的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能帶來最大社會效益的相對穩定人口”。
因此,“人口合理容量”是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環境承載力”則是僅從自然資源角度估算的生物生理性容量,即把人均消費水平壓縮到最低情況下的最大人口容量。顯然,人口的合理容量要小于環境承載力所指的人口規模。
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是隨社會生存力和科技水平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的。而資源的消耗還與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水平緊密聯系,這就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受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人口、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環境對人類活動的支持能力有一個限度,人類活動如果超越這一限度,就會造成種種環境問題。人類如果想要可持續發展,就應該追求達到“人口合理容量”這一長遠目標。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到人口劇增給予自然環境極大的壓力,了解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及環境人口容量兩重性——相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2)能力目標
1、結合“木桶效應”原理分析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
2、對“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的三種觀點提出依據并進行小組辯論,交流自己的觀點,學會分析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變化。
(3)德育目標
1、培養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態度,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特別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
2、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念,逐步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形成科學的人口觀。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
2、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2)教學難點
1、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的區別。
2、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
二、說教法、學法
作為當今世界最令世人關注的三大問題: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學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的,但是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只是在表面現象上,沒有深入分析這個問題存在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措施,“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也都是初中地理課程沒有出現的新專業術語,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分辨這兩個概念,目的是要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深層次的理解。對于學習知識面不夠廣、學習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來說,明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和區別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學中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能夠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并從中達到學習目標。
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開始可以讓學生看幾張漫畫,能讓學生對環境人口容量有一直觀的感受,也能使學生感到驚訝,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
討論教學法是新課程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此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啟發學生的思維。在本節難點“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教學時,主要利用書本上的“木桶效應”理論,進行一些列的問題引導,讓學生通過討論自然而然的得出結論。
材料分析法是地理教學中經常應用的一種方法,此方法有利于學生理解某些具體問題,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比較“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兩者區別時,主要利用一些材料的分析,讓學生明白“環境人口容量”是指最大的人口數,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最適宜的人口數。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老師:我們班級有多少人?學生:略
老師:我們班級還能容納更多人嗎?如果現有更多人,你們會有什么感覺?學生:略
老師:大家覺得班級多少人最合理?為什么?學生:略
老師小結: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是涉及到一間教室的人口的容量問題,那么到底多少最適合呢?最大的容量是多少呢?小到一間教室,一個學校,大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我們的全球,都涉及到這個我們人類最關注的問題:人口的容量問題。那么,我們國家最多能容納多少人?最適合容納多少人?我們地球母親最多能容納多少人?最適合容納多少人?(展示一些漫畫)大家知道嗎?如果想知道這些答案,就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進入今天的課程學習: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說教材
知識與技能: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含義、兩者的關系以及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影響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結合中國國情提出適合中國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及影響因素;
通過問題探討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并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科學發展觀。
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二、說教法
案例分析、問題探究、歸納總結
有關環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體
三、說學法
1通過有趣故事導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
2.通過活動探究,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通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征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復活節島的悲劇”,從該案例你意識到了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故事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2、.問題設計
提問:進一步對比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不難發現環境人口容量是在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條件。而這些附加條件往往就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說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哪些因素又是關鍵性因素呢?
該問題自然過渡,同時通過補充案例及讀圖思考的形式呈現出來,便于學生解答但又要求學生主動探究,發散思維。
◆ 設計意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理論,利用提問,創設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性,引導學生聯系知識,積極思考,大膽聯想,發散思維,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
3、活動設計
在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中,假定條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統計結果,結合一下三種觀點你同意哪種,為什么,談談你對未來人口發展以與環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樂觀派 悲觀派 中間派
著眼于尚未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以及未探知和未發現的領域,認為未來世界人口,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科技進步使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環境退化現今世界的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環境容量。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能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人口進一步增長,后果不堪設想。 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全球環境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 設計意圖:通過該活動引發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應用理解,同時結合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自己的大膽想象思考事件的結構,表達自己的理由,這些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測驗,讓學生在鍛煉中提高自己。
4、作業設計
課后探究:中國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資源養活自己呢? 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思考思考。
◆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對知識進行理解強化能夠應用,同時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