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五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說課稿 篇1學習目標:
(重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2、整體感知課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難點)3、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滿詩意的畫面。
教學過程
一.通讀全文溫習內容。學生帶著幾個小問題去讀。(快速默讀)
1、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用筆做上記號)
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云,云雀
2、內容寫的是自然景物,為何題為“山中訪友”?這樣行文有什么好處?你感受到什么?
課文以山中訪友為題是因為作者十分熱愛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能體現出作者與這些自然界朋友的深厚情感。
二.討論問題2(題略,見前面)
1.設下懸念,使人產生追問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誰,是什么樣朋友。
2.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更加感到親切,(這是課后第一題中第2小題:“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的答案)
3.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質疑問難。鼓勵學生提問,啟發學生回答。
1.作者都是怎樣稱呼這些朋友的?從這些稱呼中可看出,文章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古橋——老朋友樹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云雀——弟弟螞蟻——小弟弟
語文說課稿 篇2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s版)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是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寫的一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習作的不同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他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感悟到的愛。課文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是作者感受愛的經歷的記敘和描繪。在表達方式上,對話很多,這些對話簡潔明快,有鮮明的個性色彩。文章按時間先后順序記敘,敘事生動,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感情真摯,是一篇讀了使人易于理解、易受感染的好文章。
2、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抄寫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體會其含義。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父親和母親對巴迪的詩為什么有不同的評價。
指導學生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2)情感目標:感悟作者對父母評價的理解,懂得表揚和批評都是愛,讓學生正確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
(3)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來。通過課堂自學,課外延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閱讀,了解父親和母親對巴迪的詩為什么有不同的評價。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步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我力求滲透以下幾個理念:
1、以讀為本,創設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
全課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讀,而且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整體感知時的瀏覽,突破難點部分的細讀,升華情感處的引讀等等,以讀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到了文章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繪聲繪色地讀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融為一體。
2、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提高語文素養。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內因”起主導作用,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和投入,語文素養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發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設計了辯論的環節,通過對“母親‘精彩極了’和父親‘糟糕透了’這兩種評價,哪一種更好?”的辯論,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理解語言、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培養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而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我著眼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為學生提供了多維的思考感悟空間,讓學生在自主交流的熱烈后氣氛中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力求做到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使他們在快樂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達激情,在創造中增長智慧,從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3、立足課內,聯系生活。
課程標準要求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現實,只有這樣,才真正實現“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標。這篇課文中的事情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時常發生,極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多處設計“假如你是巴迪,你的心情怎樣”“假如你是巴迪,你會怎么說”等問題,把教材放到生活中,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在課外延伸中,我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父母對自己的愛讓教材走進生活,使學生理解愛,明白鼓勵和警告在成長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4、注重語言積累。
“積累”是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造智力背景,積方法,打基礎,激興趣,也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任務之一。因此,在本節課結束時,我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這本書,讓學生課后閱讀,鞏固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開放性、自主性作業的布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與愛好進行自主選擇,又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可貴的尊重。
三、說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悟”的方法學習課文。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感受“愛”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這篇課文中,我先讓學生談談:在他們的生活中誰的愛最使他們難忘?為什么?讓學生重溫那溫暖的記憶,從中感受“愛”。
(二)交流品讀,感知“愛”
1、引導品讀“童年的故事”
由于課文1-14自然段語言比較平實,貼近兒童生活,易于理解。于是,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試著把母親和父親評價這首詩的具體語句找出來,并談談巴迪的表現。為了使學生融情入境,我指名學生模仿母親或父親的語氣、語調,有感情地讀出他們的評價,并相機引導學生想一想:假如你是巴迪的母親(或父親 ……此處隱藏5167個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為本。由此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學會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發學生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
幫助他們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難點: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4、教材處理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一個過程,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因此,無論是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還是品味妙筆,傾聽心聲,都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和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去發現,去建構。
為了把學生從“吸收——儲存——再現”傳統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我將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內化、組合。首先,在整體感知上,打破常規,從標題的關鍵詞入手來理解圍繞“陽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為什么會發生變化而將這種感性認識引入一個理性的思考,又因為“在任何領域的學習中,語言都是重要工具,”所以,文學的熏陶自然離不開語言文字,將變化的直接原因鎖定在鴿子上,就自然轉入品味對鴿子的描寫,并總結方法,這樣不但使變化的根本原因的引出自然合理,同時將培養學生的能力落到實處;其次,從讀的本質來看,是對作者所表達的對現實世界的再認識,再體驗,所以通過學生描述圖片來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這樣學生在嘗試中交流、討論,,可以再次強化重點,也使難點得以突破;最后,設疑,創造認知沖突,進行思想的碰撞,不僅具有靈活開放的特點,而且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自然充分的培養。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本節課在教法上,體現教師的“啟發引導”,在學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發現”,達到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讓學生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去創新,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
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啟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教學程序
課前布置預習:
課前誦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并能復述課文內容,為課堂教學作準備
(一) 創設情境
播放歌曲《白蘭鴿》——這是美國民謠《白蘭鴿》,講述一只白蘭鴿,在白云下面,自由的飛翔,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那么是所有的鴿子都能如此自由快樂嗎?這節課讓我們在共同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互相交流,以使我們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說明:這種導入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整體感知
首先,復述故事
1、關注題目
從標題入手,汲取關鍵詞,并說明理由,為什么是“陽臺”,而不是“封陽臺”
或者“不封陽臺”?
2、講故事
怎樣圍繞“陽臺”寫的?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說明:由關鍵詞入手,可以更好的把握感知文章的內容,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也為理清全文的思路作準備)
其次,理清思路
1、圍繞“陽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2、進一步解讀
(1)為什么要封陽臺?(其實,這家人叢10年前搬到這個地方,就一直沒有封陽臺,為什么10年后的今天要封陽臺呢?)
(2)為什么又決定先不封陽臺?
(3)是什么使他們動搖?
(說明:這一關鍵環節,讓學生充分活動,教師設計好適合于學生的“臺階”,培養學生汲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的學習能力。從整體感知到理清思路再到深入認識,一步步引導學生加深對問題的分析,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思路,并且初步感知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情感及作品的內涵。)
(三)品味妙筆
1、請找出文中描寫鴿子的語句,你覺得什么細節最打動人?
2、你認為怎樣描寫才能簡潔傳神呢?
3、總結簡潔傳神的描寫方法
(說明:這一環節是針對教學重點而設計的,絕大部分同學能準確找到對鴿子的描寫,重要的是教師組織學生呈現并解釋自己探究的結果和探究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歸納、上升,形成科學的結論和掌握正確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讀書,在解讀語言文字中來感悟作者的情感,來更好體會文章背后更深層次的內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
(四)傾聽心聲
1、作者不封陽臺僅僅是因為這只受傷而“身孕”的鴿子嗎?難道他就停留在對鴿子的思考嗎?他還有什么思考?
2、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
(1)展示相關圖片(分別是樹樁、動物、沙塵暴、水源)
(2)描述畫面
①提出描述要求
②教師范例
③學生自由描寫
3、小組合作交流
4、推薦最生動形象的全班交流,共同欣賞
(說明: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從形式上來說,展示直觀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興趣,進行角色轉換,讓每個人都成為大自然中的一個角色,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向人類敘說我們自己。從內容上來說,是對文章背后更深層次的內涵的思索。從方法上來說,描述圖片是對簡潔傳神描寫方法的檢驗與落實,輔以教師對“樹樁” 的范例描寫,并在師生交流,生生合作交流中從以上描寫方法作為欣賞評價的角度,既能再次強化簡潔傳神的描寫,從中也提高了學生參與的意識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也是使學生在進行生命體驗大自然的過程中透過語言文字,更好的體會大自然的情感,更好的理解作品深層次的內涵,突破了教學難點,即引發學生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
(五)心靈對話
1、此情此景,你想和大自然說些什么呢?
2、思想碰撞:鴿子總有一天會飛走,陽臺只是明天先不封……,你覺得作者以后是會封陽臺還是不封?
(說明: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獨特的生命體驗,學生會自然形成對作者所表達的現實世界的再認識、再體驗,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的對話,交流彼此的感受,不僅僅是訓練了思維能力,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更是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自然的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思想碰撞是教師設計的一個認知沖突,以對作品進行更好的評判,這是對文章深層次內涵的進一步深化,人與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實樸素的意識與愿望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自然充分的培養。)
五、板書設計
受傷而“身孕”的鴿子(直接)
封陽臺! ———— 封不封? ———— 先不封!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根本)
設計說明:力求簡潔、美觀、大方,清晰的展現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揭示文章深層次的內涵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