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園說課稿大班范文十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選自河北版大班上學期主題六中一節音樂課----打擊樂活動《大象和小蚊子》。
一、說教材
打擊樂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在活動中,幼兒手、眼、腦、心并用,使大腦建立起復雜的神經聯系,讓頭腦變得靈活聰慧?!毒V要》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寬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既符合幼兒的現實水平,能提升孩子已有經驗,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大班的幼兒對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時笨拙、可愛和蚊子飛起來輕巧、淘氣的樣子。因此,我們選擇了這兩種幼兒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態上反差大的動物,將富有童趣的故事情節與對比鮮明的音樂融合在一起,并通過演奏簡單的樂器,為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讓他們在音樂情境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
二、說目標
對于我班幼兒來說,日常生活中只認識了幾樣簡單樂器名稱外形和使用方法,對于樂器音色的辨認和與故事情節匹配接觸的較少。根據打擊樂器教學的任務所提到的:要發展幼兒對演奏樂器的興趣,使幼兒在演奏樂器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愉快;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及理解力,培養節奏感的要求,為此,我為本次活動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的傾聽辨別能力和根據故事情節進行樂器的匹配的能力。
2、引導幼兒了解串鈴發出的聲音,會用臂部大肌肉帶動手腕搖串鈴,并能在了解大鼓和沙錘所表現的聲音形象的基礎上參與游戲。
3、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體驗樂器演奏帶來的快樂。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要求幼兒通過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節,了解故事與樂器演奏的對應關系,并使用樂器進行演奏。
教學難點是:能在了解大鼓和沙錘所表現的聲音形象的基礎上合作游戲。并能控制自己的串鈴。難點制定的依據是: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可是在集體演奏中要忽略個體的意識,去服從集體的需要達到比較協調整齊的演奏效果對幼兒來說非常困難,需要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經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因此這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而我突破難點的策略則采用難度層降法。即把最后環節的多通道練習在前面的層次中逐步進行分步練習,以達到半自動化的程度,根據故事情節匹配樂器做了鋪墊,隨即我有帶領孩子邊講述故事便使用樂器演奏。
四、說準備
知識準備:通過觀察圖片方式,引導幼兒觀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態,并能夠模仿它們的各種動作。
物質準備: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手鈴、小鼓和沙錘?!杜奈米印芬魳贰?/p>
五、說教法
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法:教師以幼兒玩伴身份和幼兒一起聽故事、說故事,和幼兒一起融入到故事里,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互動情景。
2、提問法:提問,“大象走路的聲音是怎樣的呢?(咚咚咚)小蚊子飛是什么樣的聲音呢?(嗡嗡嗡)最后大象生氣跺腳時,發出什么聲音?(咚)”這一系列問題,為打擊樂的匹配做了鋪墊。
3、發現法:引導幼兒自己主動地探索發現本次活動所用的打擊樂:大鼓、手鈴、沙錘。以及相應的匹配關系。即大象散步“咚--咚--咚--”的腳步聲與打鼓的節奏匹配,然后大象睡著了,蚊子出來了,蚊子“嗡嗡嗡”的聲音與串鈴的聲音匹配,大象甩尾巴“刮--刮--刮--”的聲音與刮胡匹配。
4、游戲法:活動設計以游戲貫穿始終,整個活動讓幼兒一直處于愉快的游戲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5、操作法:通過用打擊樂來表現故事的形式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
六、說學法
多種感官參與法,情景游戲體驗法通過積極參與讓幼兒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使幼兒在主動、愉快的探究中獲得發展。
七、說教學程序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師:教師:小朋友,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今天我們帶著音樂到了大森
林里去玩吧,和我們一起來的還有兩位動物朋友。
活動一開始,教師注重為幼兒營造一個童話般的游戲環境,引導幼兒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中,從而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動了幼兒主動融入活動的積極性。
二、出示樂器辨別音色,
老師參與,引導幼兒注意搖玲的輕重、快慢。在引導幼兒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樂性質時,幼兒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基本能夠分辨得出。
三、演奏故事
我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游戲。幼兒對樂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于是我選擇了兩種幼兒易于分辨的、音色對比明顯的音樂,讓幼兒在扮演游戲角色的過程中,進行樂器的伴奏,進一步增強對樂器的感受和理解。樂器不僅可以用來為旋律伴奏,還成為了幼兒喜愛的游戲道具,達到活動的高潮。
四、《拍蚊子》游戲
引導幼兒利用身體各個感官在音樂的伴奏下,自創動作,感受游戲的快樂。進
一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五、活動延伸
活動延伸能夠起到鞏固拓展的作用。集體教學的時間很短,稍縱即逝,僅僅靠這一點時間來讓幼兒接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將在在表演區繼續投放更多的樂器寶寶,讓幼兒繼續探索哪些樂器發出的聲音像大象走路,哪些樂器發出的聲音像是小蚊子在飛,哪些樂器發出的聲音像大象甩尾巴,繼續聽音樂用樂器進行演奏。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新《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那么怎樣創造性地開展舞蹈教學,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喜歡舞蹈呢?我作為一個熱忠于舞蹈的幼兒老師來說,就要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總結,產生出更多貼近貫徹《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理論;符合當前發展幼兒園舞蹈教學的模式,使我們幼兒園的舞蹈教學更加的色彩絢麗。下面,我就律動《摘葡萄》這節課向大家談談我的一些見解。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摘葡萄》是省編幼兒園大班教材(上學期)主題二--“中秋節”中的一節律動活動。律動活動來源于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是運用有規律可循的肢體語言,藝術化的再現生活,是幼兒易于掌握和樂于參與的一種藝術表現活動。幼兒通過“律動”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初步了解“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系,增強幼兒對社會的親和能力,提高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本班幼兒在中班時就已經學習過律動《摘葡萄》,對于“采摘”動作:“翻腕”、“踏點步”、“踮 ……此處隱藏11917個字……經驗,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本活動的難點是:
如何讓幼兒在探索、交流中進一步了解球體的特點,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對于突破難點采用的方法:創設寬松的活動氛圍;運用鼓勵表揚;榜樣示范;個別指導。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
四、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綱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將準備:
1、大量的幾何形體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報紙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動)。
3、創設較為寬敞的場地,便于幼兒的操作。
五、活動過程:
1、導入課題。
教師:“小朋友,請你們玩一玩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滾動?!奔ぐl幼兒探索興趣,我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讓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發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球體的一個基本特征及可以滾動。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請幼兒任選兩種可以滾動的玩具。
2、引導幼兒操作嘗試
在幼兒選擇過兩種玩具后,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你們選的這些會滾動的東西又有什么不同呢?請小朋友們比一比,試一試?!边@一環節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的新發現,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發現,并上前試一試,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滾動。通過集中交流統一認識,感知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征。初次嘗試后,孩子們對球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我引導了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兒第二次的操作嘗試
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現球體可以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特點。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球體與圓形的不同,從而更進一步了解球體的特征,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這是本活動的難點,首先引導幼兒與圓形比較觀察,認識球體,動手比一比,說一說他們有什么不同。引導孩子依據比較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和幼兒小結:能向不同方向滾動的,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物體是球體。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4、鞏固對球體特征的認識。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體是球體。
綱要強調,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等現象產生興趣,因此為了讓幼兒從生活中感受到形、體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導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是球體。先請幼兒在周圍能看到的環境中找出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在深一層引導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與球體相似的物體。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5、延伸活動
在延伸活動中,我創設操作活動情景,請幼兒幫玩具加工廠制作球體的商品,激發幼兒制作球體的欲望。做好后可以試著滾一滾,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滾動。教師提供報紙、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導
幼兒利用這些不同的材料制作球體,通過自身的參與動手制作進一步鞏固了對球體的認識。
本活動設計體現了《綱要》中科學教育的理念,緊密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為幼兒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力求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在活動中,通過嘗試操作法、比較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讓幼兒在操作游戲中充分體驗自由、快樂的情緒,輕松愉快地獲得知識,感受到數學的有趣,使孩子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0教材分析:
《水仙花圓舞曲》是一首四三拍節奏的樂曲,輕快、俏皮,又不失優雅,具有圓舞曲的典型特點。第一、二次活動時,幼兒學習了樂曲的身體樂譜動作組合,并對樂曲進行了配器和演奏練習。以往的打擊樂活動一般都是重點放在配器和演奏上,幼兒指揮練習很少。我設計的這個活動內容主要是指導幼兒學習指揮?;顒又攸c是指導幼兒學習指揮和看指揮演奏樂曲;難點是讓幼兒在指揮和演奏時都能盡力表現出樂曲的特殊情趣。本次活動為第三課時,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我對樂曲的理解,我設定了以下兩個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嘗試學習樂曲的指揮動作。
2、要求幼兒在進行指揮和演奏時,都能盡力表現樂曲特殊的情趣。
此活動的適合年齡為大班幼兒。
活動準備:
1、一幅用來幫助幼兒學習指揮用的假想樂隊排列圖。(馬蹄形排列,左側為三角鐵,中間為鈴鼓,右側為響木)
2、幼兒圍坐成雙馬蹄形,每個幼兒椅子下面放一種樂器。(分別為三角鐵、響木、鈴鼓)
3、錄音機和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第一個環節,直接入題:上次我們學習了打擊樂《水仙花圓舞曲》,現在請小朋友看圖譜,一起來演奏一遍。這個圖譜是上次活動中幫幼兒學習分聲部演奏的圖譜,由節奏型和相匹配的樂器組成。
第二個環節,重點指導幼兒學習樂曲演奏的指揮動作。首先,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如: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來當小指揮,你們有沒有信心!之后,向幼兒出示由各種樂器組成的樂隊排列圖,與幼兒討論指揮方法。引導幼兒考慮:什么手勢來表示所有的樂器一起演奏,什么手勢表示只有左側的三角鐵演奏。請個別幼兒示范后,總結出較好的指揮手勢。如,雙手從頭上方向下向外劃表示樂器齊奏等。接下來,同樣方法討論空拍怎么指揮,怎么表示準備,怎么表示結束等。下面請幼兒和老師一起聽音樂看圖練習指揮動作,為讓幼兒更清楚的記憶指揮動作,這時老師要背對幼兒,用與幼兒相同的動作方向給幼兒提示和示范。練習幾遍后,請全體幼兒看圖再次練習指揮動作,體驗指揮的樂趣。
第三個環節,請幼兒練習指揮樂隊演奏。首先請出一位自愿當小指揮的幼兒到前面,其余幼兒取出椅子下面的樂器,隨音樂開始演奏。演奏完后和幼兒討論:小指揮怎樣才能讓演奏的人很高興、很投入、很認真的演奏呢?和幼兒一起總結出:小指揮要看著演奏的小朋友的眼睛,用自己的表情、眼睛提示演奏的小朋友,并且演奏的人要認真看指揮,才能演奏的準確、好聽。接下來,老師指揮大家演奏,給幼兒一個良好的示范。然后再請全體幼兒看假想圖進行演奏練習。
最后一個環節,利用舉行音樂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演奏興趣。如:大一班小樂隊要開始演出了,哪個小朋友來給我們當小指揮?將幼兒的演奏和指揮熱情推向高潮。邀請2――3個幼兒分別當指揮,其余幼兒演奏樂器。
整個教學過程中,為讓幼兒感受并表現出樂曲的輕快俏皮的特點,老師始終用眼神體態等感染幼兒,讓幼兒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激發他們的活動熱情。通過學習指揮和演奏,幼兒也學習了如何與人溝通、與人合作,以及如何在情感上、行為上與人相協調。此外,活動中還注意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鼓勵幼兒自己去解決問題,如讓幼兒討論各種指揮動作等。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