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測量》大班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趣的測量》大班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趣的測量》大班教案1活動目標:
1.感受并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遠近,并能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次數也不同以及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2.難點:(1)理解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活動準備:
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鉛筆。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師:今天,動物學校要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兔、小熊、小貓都報名參加了比賽。你們看,小動物們馬上就要從自己家里出發到學校去了,究竟是哪個小動物會最先到達體育館呢?
二、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引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么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們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工具?(水彩筆蓋)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么?(能)那咱們就先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請你來試一試。
在幼兒嘗試過程中教授測量方法,,邊演示邊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測量的正確步驟(找起點,沿著線,接著量)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貓家到學校量了5個水彩筆蓋)4.師:請你們也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請你再量量其他兩個小動物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5、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6、師:鄭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呢,我們就用這兩種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小椅子好不好。
請幼兒示范測量方法,及時糾正不對的測量步驟。
7、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結果,教師小結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三、教師小結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能被當做測量工具呢,我們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會請你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桌子、黑板,還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教案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么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后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于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愿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于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么“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有趣的測量》大班教案2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并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并能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
2.難點:
(1)理解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
(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活動準備:
1、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鉛筆。
2、格尺、米尺、卷尺鉛筆、積木、筷子、牙膏盒、一段線繩子、一段紙條等等各種自然測量工具。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師:今天,動物幼兒園要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兔、小熊、小貓都報名參加了比賽。你們看,小動物們馬上就要從自己家里出發到幼兒園去了,究竟是哪個小動物會最先到達體育場呢?
二、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引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么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們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工具?(水彩筆蓋)
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么?(能)那咱們就先試著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請你來試一試。
在幼兒嘗試過程中教給他們測量方法,邊演示邊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測量的正確步驟(找起點,沿著線,接著量)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貓家到學校量了n個水彩筆蓋)。(要把記錄單設計好)
4.師: ……此處隱藏1774個字……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制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么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范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并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為什么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有趣的測量》大班教案6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并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5、探索與實驗,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墒俏覀儧]有尺,你們說怎么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么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范)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后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記錄什么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活動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么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有趣的測量》大班教案7設計意圖:
《剛要》指出:“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愿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眼睛觀察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的幼兒觀察力、思維能力逐漸增強,他們樂于思考,愿意動手探究并解決疑問。對于生活中遇到的物體的長短、高矮、距離等問題,他們會利用目測去進行判斷,也會用手、腳、輔助物進行比較,有了初步的測量的經驗與愿望。大班幼兒的測量是自然測量,即利用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進行直接測量。學習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物體量的認識;有助于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本節活動符合幼兒數學發展的需要。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嘗試用首尾相接(做標記、平鋪、交替)的方法進行測量。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結果也不同。
3、能用較準確的語言講述自己測量的情況。
活動重點:
學會用首尾相接(做標記、平鋪、交替)的方法測量物體長度。
活動難點:
測量同一物體時,測量工具不同,結果不同。
活動準備:
1、地面上八條長短不一的線段。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用目測的方法測量地上的路段。
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進行測量
1、幼兒自由選擇路段,進行測量,師提醒首位相接的進行測量。
2、幼兒示范并小結測量的方法(平鋪、交替或做標記)。
三、幼兒選擇測量工具,兩人一組進行測量
1、介紹記錄表格:記錄表上的數字和圖案都是什么意思?
2、幼兒自由組合,兩人一組分別用冰棍棒和吸管進行測量。
3、交流測量結果。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結果越大。
四、延伸活動
1、測量班級的桌子的邊長。
2、區域活動中投放相關材料進行測量。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