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黔之驢》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黔之驢》教學反思1開課是一個痛苦并快樂著的過程?,F在看來,這次指導團的開課讓我獲益匪淺。
首先,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學習共同體的卓越實效。
這次能比較順利地完成這節《黔之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獲得了指導團專家們的悉心指導和組內老師們的傾情相助。從小組說課、組內老師和自己的試講直至最后的開課,專家們的指導和同伴們的互助幫助我理清了思路,準確地把握住了整堂課的要點,為我最終的教學設計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明確了正確的方向。
其次,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關注學情的重要性。
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我應該做怎樣的教學設計?對象是我們紫陽中學的八年級學生,我該對原有的設計進行怎樣的調整?在試講后,面對出現的問題,我最終呈現的教案又該是怎樣的面貌?在這樣的反復思考中,最終明確了主線,設置了有階梯的課堂背誦環節,刪除了“比喻說理”的環節,補充了關于寓意的復習知識卡片。正是這樣的“度身定制”,使得最終達到了不錯的課堂效果。
其次,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駕馭課堂的重要性。
要想在課堂上較好地駕馭時間,這就意味了教師要對文本、學情進行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年輕教師如我,更應該認認真真地做到寫好教案,寫好詳案。并且在課堂上要智慧地去擷取學生現場生成的智慧火花,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最后,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細節的重要性。
概述前是否進行了針對性的指導?關鍵字詞是否真正敲實了?板書是否遺漏了標題和作者的信息?等等。我相信,當我關注并堅持落實這些細節,隨著時間的沉淀,一定能真正踏實地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黔之驢》教學反思2栗珍妮老師執教的《黔之驢》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的成功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注重基礎知識,體現合作學習。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彼晕易寣W生在朗讀、自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注釋看課文,自己試譯課文,使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在試譯課文的過程中,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若有不懂的字詞句子,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共同合作解決,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解決,體現了學生合作性學習,和師生的互動,改變了以往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
第二,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辨正地去認識問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凸顯。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學生分別從老虎的角度、驢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從老虎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事要謹慎,要知已知彼。從驢的角度談,根據課文中驢“一鳴”“啼之”,從而給我們的啟示是掌握真本領、真才干的重要。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掌握本文寓意,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啟發和教育。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的不足之處:文言文應該熟讀、多讀,而這節課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教師要學會調動學生情緒,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興趣,盡量做到聲情并茂,還應加強對學生激勵性評價語言的使用。
《黔之驢》教學反思3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xx年初審通過的、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學期《語文》。這是一篇古代寓言,文字簡練,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本文,可以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
教學思路:
根據現代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農村缺乏文化氛圍、農村中學學生閱讀量少以及本文的特點,我將通過引、讀、演、思、品(精彩片段)、做六個環節來完成。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排遣心中郁悶、放情山水,讀懂課文內容的方法、領悟文章的深意,提高語文素養,培養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學流程:
一、引(復習舊課,認識作者,延伸課外)
1、引導學生回憶背誦小學學過的柳宗元詩《江雪》之后再出示另外一首柳詩《漁翁》,讓學生自己評點這兩首詩創設的意境。(附詩于后)
2、教師簡要介紹柳宗元: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河東人(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后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得罪了豪門權貴,被貶到荒涼偏遠的柳州,所以后人又稱柳柳州。在這里,他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以欣賞美麗的山水來排遣自己郁悶煩惱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這兩首詩也是這種心情的產物,他為我們創設了一塵不染、美不勝收的佳境。今天我們要學習他另外一種風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驢》。
二、讀(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將文中難解寫在黑板上,由學生自主上臺注音釋意,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2、集體朗讀課文后,小組討論文意、領悟課文內容,教師點撥講解。(附譯文于后)
三、演(依據文意,編劇表演,理解形象特點)
1、各小組依據文意編制課本劇,派兩位同學現場表演。
2、教師視情況加入演出并幫助編撰對話。
3、師生根據演出共同評點,概括老虎、驢子的性格特點。
老虎:機警、勇猛、果斷。驢子:外強中干、不辨形勢。
(附板書于后)
四、思(獨立思考,各抒己見)
思考下列問題,現場回答:
1、本文只是在講驢子和老虎的故事嗎?請說明理由。
2、通過本文你對寓言有什么認識?
3、從驢子和老虎身上我們分別得到什么啟示?
4、能否刪掉文中第一句,為什么?
參考答案:
1、作者借驢子和老虎的故事,闡述了一個道理:我們因該認識事物的本質,克服對未知事物的畏懼心理,從而駕馭并征服客觀事物。
或:要有真才實學,外強中干重要被別人打敗。(言之有理皆可)
2.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講明一個道理的文體就叫寓言。這種寫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諷今、以小見大”等等。
3、從老虎身上,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
面對強敵
A、要想解決問題,先要了解情況;
B、要克服畏懼心理;
C、遇到困難,不應逃避;
D、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頑強的作風。
從驢子身上,我們同樣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A、不了解情況,不能輕舉妄動;
B、沒有本事,不能逞強;
C、不能讓敵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細。
等等。(言之有理皆可)
4、第一句為故事的發生創設了一個合理的情境,也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文中所有的情節都無法展開。所以 ……此處隱藏2998個字……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
同學們,你們之前都學過哪些寓言故事?請同學給我們講講。
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寓言,是唐代柳宗元寫的《黔之驢》。
二、讀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完成《學教案》P69注音。
2、一生讀課文。
3、其他生評價糾正錯誤,點出易讀錯的,需要注意的字音。
4、全班齊讀。
5、同桌互助,對照課文注釋疏通文意。
6、在疏通文意過程中,有什么難于解決的提出來。
三、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 稍近益狎( ) 以為神( )
蔽林間窺之( ) 驢不勝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
2、翻譯下列句子。
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譯:老虎(聽了)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十分恐懼。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譯:可是(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譯:老虎因此而高興,盤算著驢的本領,心想:“它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
四、品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虎吃驢經歷了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請同學們再自由朗讀課文,思考文章刻畫了一只怎樣的虎和一頭怎樣的驢。讀后以前后四人為一學習小組進行討論。
懼驢:老虎剛一見到自己從未見到的驢,產生了“以為神”的看法。這一心理描寫,寫出了老虎一時為不了解的驢的龐大外形所迷惑的情態?!氨瘟珠g窺之”,“蔽”的動作是老虎懼怕驢的表現,“窺”,既反映了虎迫切希望了解驢,認識驢的心理,又反映它的小心謹慎。帶感情朗讀。
識驢:“稍出近之”,這一動作描寫,表現了虎的膽子大了一些,去接近驢,觀察驢。初步的觀察結果仍然是不了解驢?!绑H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這里寫虎的心理和動作非常準確、生動。驢的龐大形體,虎已認識,而驢的鳴聲洪亮,則是聞所未聞,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 “以為且噬己也”,這種驚怕是很自然的,因為虎只是從視覺和聽覺方面對驢獲得一些感性認識,只是表面現象,還沒有對驢有本質上的認識?!巴曋保抢匣榱嗣弩H的底細而采取的進一步行動?!坝X無異能者”的心理描寫,表明虎對驢的認識,開始由表象向本質方面深入。通過實踐,對驢的外強中干、虛弱無能的本質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這認識還未經過實踐的檢驗,故未采取“博”的行動?!吧越驷颍幰袥_冒”,寫老虎為了
進一步摸清驢的底細,采取了挑逗、碰撞、冒犯的、力度大的試探行動?!绑H不勝怒,蹄之”,驢終于使出用蹄踢的這一絕招,因此,虎產生了“技止此耳”的心理活動。這一心理獨白,是老虎對驢的本質認識,是經過多次實踐而得出的正確結論。帶感情朗讀。
吃驢:由于老虎認清了驢的本質,于是采取了“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的威猛、干脆的吃驢行動。帶感情朗讀。
文章就是這樣塑造了機智勇敢的老虎形象和外強中干的驢形象。
板書:機智勇敢 外強中干
下面就帶著你們的理解把課文再朗讀一遍。
五、悟
寓言往往通過一定的故事,講明一個道理,寓含勸喻或諷刺的意義。那么這篇寓言借驢和虎這兩個動物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試從虎和驢兩個角度談談。(老虎用它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在貌似強大的事物面前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能取得勝利。)(驢用它的血的教訓警醒我們要沒有真才實學,就沒有好的結果。)
六、作業
完成《學教案》P70鞏固練習部分。
《黔之驢》教學反思6《黔之驢》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短小,寓意深刻。這一課的教學,我始終緊緊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來組織教和學,重點要求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積累文言詞匯,理解課文內蘊含的寓意。
作為一篇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去學習,《黔之驢》是一篇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學生把握故事內容、理解寓意的一個重要途徑。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文言基礎知識,所以我先讓學生自主翻譯標注疑點,然后將問題提交小組解決,發現共性問題,最后師生互動,解疑釋難。學生參與面廣,培養了學生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
為了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教學采用了自主、合作、探求等各種活動有機結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小組展示成果的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答案,部分學生未能注意到敘事線索的重點所在,部分學生能夠細心地找出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針對這兩種情況,我加以點引、指導,最終確定了同學們認同的最佳答案。
這堂課的學習,讓不同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這則寓言不僅僅交給了他們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更教給了他們成長道路上的一些生活哲理,我相信這一點對他們來說是異常寶貴的財富。教學活動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我明白什么是教學相長,使我記住了: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以達到感悟的效果。
文言文應該熟讀、多讀,而這節課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以后要學會調動學生情緒,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興趣,盡量做到聲情并茂。
《黔之驢》教學反思7以往上文言課,總是我一個人在說,學生埋頭苦記。我猶如粉碎機把知識搗爛了,喂到學生嘴里,學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種滋味的過程的快樂。導致課堂沉悶不說,學生的靈性、情感、態度、價值取向都被扼殺了,只是機械地吞咽教師送來的“食品”,越是這樣,越怕學文言文。
而這節課,是什么力量讓所有的學生都動了起來了?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參與式的學習,讓學生們在新的課型中充分發揮了主體能動性,自主大膽地質疑、考問我,從現象到本質,教學目標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課上得生動有趣,活而不亂。雖然,學生的問題良莠不齊,但正好反映了各個層面學生的情感、態度、需要、理解,各問所需、各取所得。
從學生課堂上提的問題不難看出,學生是自主的、靈動的、個性的。自以為是的“背”著學生走的教學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縛了學生。感慨早該給自己減負,同時也解放學生,早該讓他們舒展身體自由快樂地“走、奔、跳……”只有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才可能做到師生之間真正的平等、互助,學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它圍繞課文進行,如何重構教材,從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異,是教師獨特的個性的行為。這堂課,收獲最大的是問題提得最多的學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實的教學即是這樣的對話。師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動,讓我明白什么是教學相長,使我記住了: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以達到感悟的效果。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