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除以整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分數除以整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分數除以整數》教學反思1《分除以整數》,這課時其實上的相當失敗。這一節課最主要就是要學生經歷總結規律和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能運用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點是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含義,難點是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過程部分,我設計了兩個復習導入,分數乘法,說出各數的倒數。這一部分存在的問題時,分數乘法的練習量有點過大,在說出各數的倒數,我重點放在如何將帶分數轉化為假分數。在教科書上出示的例題中,通過把4/5張紙平均分成兩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幾分之幾?我給學生準備好了一張長方形的紙條,我已經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5份。學生很容易就能表示出4/5,也列出算式,4/5除以2。
但是在折紙部分,存在兩個問題,同桌小組合作折紙,有點流于形式,同桌之間交流較少。折紙結束后,我給學生留的說一說的時間比較少,我應該讓學生多說一說,你是怎樣折紙的?通過折紙過程,如何寫計算過程?我引導的太多,導致,學生學習比較被動的接受知識。在引導學生理解4/5除以2,就是把4/5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相當于4/5的1/2.在這一部分,我認為應該在導入部分,增添,說一說5/6乘以6/1的意義。這樣學生再通過折紙就可以容易理解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的算理。這也是設計中最失敗的部分,沒有考慮到學生對前面學習的分數乘法意義,其實有一些淡忘了。通過三次折紙,觀察兩個算式,總結計算方法。其實在歸納總結這一部分,我發現其實只有少部分學生,才能發現一些規律和計算方法的。我對于這一部分,通常是在少部分學生發現規律之后,先讓學生齊讀,再找出關鍵信息去理解規律,再通過舉列子鞏固找到的規律或者計算方法。這一課時時間也沒有把握好,導致后面鞏固練習的時間不夠。
總的來說,這是一節失敗的課,言簡意賅的說自己的問題是,引導太多,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預設中,應該更多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時候還是要多相信學生,多給學生思考多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后續我會在練習講解的時候,再發現學生存在一些什么問題。
《分數除以整數》教學反思2教學整數除以分數時,我根據課改的要求,采用了新的教學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思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也倍加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
首先,我大膽“放”手。
出示例題后,讓學生自主讀題,自行列式;再推導計算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己發現,試著讓學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歸納概括。比如,學生對18÷2/5究竟如何計算?這是本課的新知識,但是,我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看線段圖,然后根據圖和數量關系,學生列出了算式:18÷2/5=18×1/2×5;有的同學聯系以前所學的知識------乘法結合律得出:18×1/2×5=5/2,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學生由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直接推想到18×5/2。所有這些想法,思路正是我在充分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學生才有了思維的天地,學生才有了展示自己學習的舞臺。所以,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不抹殺孩子的想象空間。
其次,我引導恰如其分
綜觀其變,教學就是如何引導學生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所謂放,并不是放手不管,袖手旁觀,恰恰相反。我敢于放手,因為我在課前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到了充分的估和與之相應的措施,這也正是我教學的特點。我的措施是如何更好的引導學生。如:學生列出18÷2/5計算式后,能及時提出研究的程序:(1)自己畫圖(2)看圖獨立進行思考(3)自己嘗試求出結果。這樣做能更好的使有困難的學生通過投影提示為他們的思維方式導航。與此同時我要學生合作交流,起到了彼此幫助、開導的作用。我桌間巡視,參與學生行動,特別關注較差的學生,起到了個別輔導的作用,提高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對前一個環節“放”的教學的完善。這也正是我講解形式的擴展,對“放”的教學起到了保證作用。此后,我根據學生的建議畫線段圖,適當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計算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發展規律。
最后,激發學生的思維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維活動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借助情境的刺激產生的。我靈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情趣激昂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其中運用了評價作用。如對學生回答問題聲音的評價;根據學的關系式列出計算式時,我抓住學生獲得知識的喜悅心情,不錯過時機詢問怎樣計算,是我教還是自己探究學習,學生一致要求自己學。此刻的學習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要求主動性相當積極,效果可想而知。
我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不僅*幾句激發的語言,更多的是*我真情的關懷。
雖說這是一節比較好的課,但還存在著不稱心的地方。比如對個別學生關注的少,如果給他們更多的幫助本課的效果就更好了。
《分數除以整數》教學反思3分數除以整數是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和認識了倒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之前已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為本節課的新知學習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在教學中我注重以下四點:
一、強調知識的遷移和類推
在教學中,我先復習整數除法的意義,再進行分數除法意義的教學,因為這樣可以使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和類推得出分數除法的意義。
二、以自主探索為主
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并鼓勵他們有不同的算法,同時也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碰撞,讓他們在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培養
在教學實踐中,基于學生的知識現狀,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語言組織不嚴密,方法不夠全面,這時我又引導學生借助圖形進行題意分析、算法探究,總結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四、利用計算方法進行技能訓練
在練習環節中我設計了較有層次的,從直接計算結果的基礎性練習,到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再到自主運用本節課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坡度地讓學生運用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計算方法,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值。
《分數除以整數》教學反思4這是一節普通的計算課,為的是以平常的教學內容為載體,研究怎樣體現“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我認為,一節課,無論它采用何種教學模式,華麗也好,樸實也好,最基本的知識和學習的技 ……此處隱藏9147個字……然他們已經習慣于面對經過人為加工的純數學問題,習慣于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復制到模型中就能解決問題。但常此以往,必然會降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收集、組合信息形成數學問題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他們會逐漸拉開與數學的距離。其實數學和生活的關系是這樣的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欲望,枯燥的計算也能變得如此有趣!學生從中感受到的不僅是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還有教師對他們的一份尊重與信任!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開頭設計的猜一猜環節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在學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師卻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不緊不慢地提供一條信息,我一人,占這次上課教師人數的,這樣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的,學生可以用整數方法解答,同時這一個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悟分數除法的算理,為下面進一步學習分數除法埋下伏筆。而利用中秋節巧妙引入例題,既合情合理又自然有趣,原來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生的探究就從這里開始了
※ 在經歷中體驗這樣的探究很有意思!
1、 捕捉信息:看了題目,你從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發現?
2、 引導估算:(在師生合作完成線段圖后)出示完整的線段圖
提問:這個線段圖你們能看懂嗎?能看圖,估計一下1小時行多少千米?
怎么能看出來?說出你的想法。
1小時行?千米
小時行?千米
小時行18千米
(思考片刻后有生回答:從圖中能看出,全長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點,估計爸爸1小時大約行五、六十千米。)
3、 探求算法: 這只是估計,究竟每小時行多少千米?你打算怎么計算?用什么方法?選擇你喜歡的方法具體算一算,算過后可以和小組中其他同學交流一下。(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師巡視。)
4、 交流分析:
1、學生代表匯報結果,有以下幾種算法:
a、18310 = 60(千米) 先求1份即小時行的,再求10份;
b、180.3 = 60(千米) 把小時化成小數0.3小時;
c、18(103)= 60(千米)先求總長是已經行的路程的幾倍;
d、18=18=60(千米)
利用數量關系速度=路程時間,直接乘除數的倒數。
2、讓學生充分闡釋前幾種算法的算理。
3、教師重點引導方法d的證明與理解。
指出:同學們闡述了用整數、小數、分數乘法解答的理由,非常不錯。
而這是一道分數除法算式, 18 =18=60(千米)
你是又根據什么來列式的? (板書:速度=路程時間)
與昨天學習的知識相比,有什么不同?整數除以分數(板書課題)
追問:你怎么想到用這種方法計算的?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可以轉化成乘法來做?
A利用線段圖說明算理:
學生先看圖說說自己的理解。(從圖上看, 1小時是小時的三倍多一些,1小時行路程的也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些,具體說是倍。)接著出示:線段圖(屏顯:三個18千米閃動。)
1小時行?千米
小時行?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B用其他方法驗證算理:
誰能用其他方法驗證?用方法a、18310 和方法c、18(103)說明。
師隨即板書思路18310=1810=18=60(千米)
18(103) = 18=60(千米)
5、 對比說明:同學們想出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盡管大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積極地把新知識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一點老師非常欣賞,實際上這也是在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思路。
那么在這些計算方法中,你覺得哪一種算法比較好?,誰能證明自己的方法更簡便,說出其它算法的不簡便?(學生回答時教師必須注意設置矛盾)
6、 歸納算法:想一想,整數除以分數在計算時轉化成什么樣的計算?你們能歸納一下嗎?
反思與探索
在學習數的運算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除了要為學生營造一種
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外,更重要的是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使學生形成探究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讓他們可以在自由的時空里主動地探索,大膽地發現,自信地表達,快樂地運用!
掌握整數除以分數的算法是這節課的重點,但計算方法的得出決不應是教師塞給學生的,學生對算理的認識也不應是機械的,一切必須建立在放手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上。會計算并不難,能理解為什么要這么算才是難點。教師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選擇,重視每個學生的表達,爸爸1小時行?千米學生面對這個具體的問題選擇了不同的算法,他們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釋。教師用心傾聽,及時板書,積極鼓勵,適時引導:你們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一個答案,都是積極地把新知識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一點老師非常欣賞!究竟每種解法代表什么思路,哪種方法更合適?18 =18=60(千米)又有其他解法不具備的哪些優點? 學生在探索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經歷估計、求解、比較、分析、交流、驗證、歸納幾個環節,從而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分數除法計算方法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在應用中提升我們喜歡做這樣的練習!
(在完成兩組基本練習題之后,教師出示了下面的一組題,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積極思考,踴躍回答。)
你能用分數除法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嗎(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1)媽媽想為中秋節的晚餐添一道菜螃蟹,她在農貿市場選中的一種螃蟹,用90元可以買千克,媽媽帶了120元,夠不夠買1千克?
(學生們估算后又通過計算得出120元不夠買1千克。但很快就有學生說:老師,媽媽可以只買120元的螃蟹呀;還有學生說:媽媽可以還價說不定就夠買1千克呢!)
(2)為迎接20xx年十運會,張伯伯所在的工藝品廠趕制一批紀念品,張伯伯用小時做了20件,想想他1小時能做完30件嗎?
(3)國慶長假期間陳晨要去看望爺爺奶奶,一家三口開汽車從家
出發,小時行駛了50千米,已知陳晨家到爺爺家有100千
米的距離,他們1小時能到達嗎?
(有學生這么估算:1小時的就是1小時的一大半時間行了50千米,剩下的時間肯定行不完另一個50千米的。接著有人反駁:如果剩下的時候里他們加速,也許1小時就可以到達爺爺家。又有人補充:那可要注意安全呀?。?/p>
反思與探索
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必須學會思考和應用。我們的數學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能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拓展練習中提升對知識的認識,主動尋求知識的應用領域,才能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所以看著學生們主動而開心地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輕松去解決身邊的問題,感覺真的很欣慰。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