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i0hh4"><td id="i0hh4"><div id="i0hh4"></div></td></sub>
  • <tr id="i0hh4"><source id="i0hh4"></source></tr>

        1.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時間:2025-07-10 13:40:09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時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

          新一輪“課改”要求要有新的教學觀并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過去接受性、機械性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而且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經歷多觀察、多動手、多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的目的。

          新課標中編入許多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操作,《認識鐘表》就是其中之一。本次《認識鐘表》將以前的半時取消了,只認識整時并滲透接近整時的習題,滲透一天有24時、滲透一天有兩個9時。這些屬于準備性知識,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的知識——如二年級要學習的時、分、秒,三年級要學習的24時計時法做鋪墊。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便于掌握這些基本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直觀、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認識時間;

          2、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3、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注重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等多種感官參加活動,掌握所學內容。

          教學中首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謎語的形式引入,引發學生的親切感,在聽、猜、議中營造積極、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利于孩子們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根據一些精美的鐘表吸引學生去研究它,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地認識鐘面的外部結構,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我又非常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引向日常生活,利用小紅的一天生活作息情境學會看整時,并將特殊時刻12時和6時作為一個點詳細講解。我將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訂為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我分層次安排學生活動:試認→觀察探索→討論交流→操作練習。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驗證,從而尋找規律,突破

          重點。同時還讓學生感知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認識鐘表的過程我安排了大量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比一比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實現認識鐘面,會看整時的教學目標。同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聯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參與。

          縱觀整節課,本課嘗試體現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

          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在活動中,我只是把握活動方向,適時點撥,總結,盡量避免強加于人的說教,真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實效性。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嘗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由于低年級學生小,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設良好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2

          本單元主要教學認識幾時幾分。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是用5分5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并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第二層次是在5分5分數的基礎上,再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

          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學中要注意盡可能地聯系生活實際,使用鐘表模型等學具、教具,讓學生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識。俗話說:“聽見了,就忘了;看見了,就記住了;做了,就理解了?!边@三句話告訴我們: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本節課我采用了以活動組織教學的策略,在學生會認讀幾時幾分以后,我從三個方面開展了撥鐘的活動:一,撥鐘觀察: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即讓學生體會時、分的關系;二,撥動分針,看到上面所指的數字讓同位同學說一說對應的是多少分。即鞏固練習五分五分地認讀時刻;三,撥出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刻,讓小伙伴猜一猜。也就是撥時刻、認讀時刻的練習。學生通過這一系列“做中學”的過程,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更強了,熱情更高了。

          整個教學過程我按照“發現生活問題――提煉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的,學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經歷了“數學化”的過程,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整個課堂充滿著愉悅,充滿著成功的體驗。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3

          《認識時鐘》這節課的目的旨在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了解鐘面上數字的排列規律,初步了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認識整點、半點。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采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整節課堂上幼兒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我用參觀時鐘店的方式引出課題,出示了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時鐘,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說開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高漲了。

          接著,我引導幼兒先觀察并認識鐘面上的1—12個數字,重點認識12、3、6、9這四個數字的位置。了解12個數字的排列規律,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然后讓幼兒認識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兩根針有什么不同,根據指針的長短、粗細辨別時針與分針。并通過實物演示,讓幼兒知道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系,兩根指針朝著一個方向走,叫順時針方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通過演示,幼兒看得清晰明確,興趣濃厚。

          在認識整點這一環節中我在課件中出示了12個整點的鐘面,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發現整點時時針在哪里,分針在哪里。接著我再出示幾個整點的時鐘讓幼兒鞏固對整點的認識。然后我就請他們拿出學具“企鵝鐘”聽老師報時,他們來撥一撥整點,這一環節因為有了實際操作,幼兒大多掌握得較好。

          活動的難點是認識半點,如何讓孩子輕松掌握難點呢?我采用了對比的方法:讓幼兒觀察整點、半點兩個時鐘,孩子們大多說出了整點的時間,亦有個別幼兒說出了半點的時間,我就請他來說說‘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最后我再來引導幼兒自己小結 ……此處隱藏5957個字……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熏陶。

          本堂課的缺點:

          1、教學時板書還不夠規范,每個鐘面模型下時間的兩種寫法板書不全。

          2、在教學1小時=60分時提問的語言不夠準確,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我組織學生學習了認識時間中——時分的認識,課的伊始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歌曲導入課的方式,“嘀嗒嘀嗒,嘀嗒嘀嗒,當當當……”讓同學們認真聽,歌曲中唱到了什么?學生們回答“表”也有的說是“鬧鐘”,我又問:“誰能說一說表是用來干什么的?”“表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時間,晚上早睡,早上早起,鬧鐘還可以幫我們不遲到……”

          一年級,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有關時鐘的知識,這一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繼續來認識時間。

          首先我出示了老師和學生上課的情景圖,讓同學們來說一說自己從圖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又用圖中的鐘表引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接著再出示鐘面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鐘面上都有什么?

          “我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另一個數字是一小時?!?/p>

          “老師,我還發現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這樣整個鐘面就有60個小格。每個小格就是1分鐘?!?/p>

          “我媽媽告訴我說1小時是60分鐘?!?/p>

          接下來我又出示了一個鐘面,鐘面外面標示的時間不全,由此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了什么?應該如何填!同學們通過觀察很快的說出了,各個小括號里應該填什么,我又讓他們仔細的考慮一下,然后說給大家聽,自己為什么這樣填!“因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又有五個小格,我發現每個小括號都是標在對應的數字外面的,所以我用5個5個數的方法,就填出來了!”

          在知道了分針每走一大格是5分鐘后,我和同學們做了相應的鞏固練習。然后我又利用鐘面示意圖引導著學生說出了,分針每走一圈,時針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說,分針走了60分,時針正好走了一小時,由此引出了——1小時=60分。

          本節課我認為存在著以下幾個不足之處:

          1、課堂上的組織教學不是很有趣味性,部分同學沒能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

          2、在教學1小時=60分的時候,過程有些單調冗長。先利用書上的圖,引導著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在一個小時中的變化,然后再通過觀察鐘面示意圖來說出分針走一圈是60分,時針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小時。此過程可以將觀察書中的圖省略掉,直接讓學生觀察鐘面示意圖,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清時針和分針的走動過程,既節省了時間,又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掌握了知識。

          3、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用完教具后馬上整理好,以防在后面的講課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的擺弄面前的教具而不能認真的聽課。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4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并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動手的環節,并借助鐘表、鐘面模型等實物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一、教學設計,循序漸進,

          本節課教學順序:認識鐘面——理解1分——時分關系——認識幾時幾分。

          二、分層突出重點,分步突破難點

          (1)教學重點是這樣安排的。學生再認鐘面,發現大格與小格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認識鐘面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學生閱讀教材,知道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小格是1分,建立時針與大格、分針與小格之間的直接聯系,為進一步學習新知埋下伏筆; 通過觀察分針與時針的轉動情況,發現“1 時=60分”的關系;引導學生在認識“分”的基礎上,探究例2 三個鐘面的認識,梳理認識時間的方法:“時針都走過數字4,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 是4時多少分?!薄叭绻麜r針走過數字5,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5時多少分,如果 時針走過數字10,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10時多少分?!边M一步推理得出認識時間的一般方法:“先看時針,再看分針;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 格就是多少分?!币龑W生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2)教學難點是這樣突破的。學生對于接近整時或剛過幾時較難掌握,因此在教學中安排了如下教學環節:學生學會認識幾時幾分后,進一步認識10時55分,通過對10時55分與11時 55分和9時55分的對比,理解10時55分。

          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指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向書本學習(分針走1小格是 1分,探究幾時幾分的認識和1時與60分的關系)、合作學習(重新認識鐘面)等,通過多種學習方式的教學,學生學得主動,錘煉了技能、發展了思維。

          四、不足之處

          1、雖然我設計有撥鐘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說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說時間另一個人撥鐘,或者一個人撥鐘,另一個人說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引導的不細致,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好。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5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1.教師角色的變化。

          教師在本堂課教學中真正起到了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時而參與學生的觀察、研究、討論;時而恰到好處的引導、點撥;時而對學生匯報時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時而為學生匯報的研究成果加以重點強調或升華;在整堂課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根據不同的需要,隨時發生改變,并非一成不變的。

          2.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這節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三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在這三次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自己的發現和解決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過程中,學生的個性思維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每個同學都能從同學們的匯報交流中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幾個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注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

          在整堂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僅學會了讀寫時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獨立發展的空間,既有情感的體驗,又培養了搜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4.整節課的設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無論從課的導入,還是新知識的探究學習,最后的鞏固練習,都是源于現實生活,用于生活。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曰批全过程免费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