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珍珠鳥》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珍珠鳥》教學反思1很久沒上公開課了,發現站在臺上的我有點生疏于教材教法的把握,有點無力于教學現場的調控。但畢竟是上了,既有收獲,亦有遺憾。
當下的課堂教學追求清晰的板塊,簡單而又豐滿的課堂活動?;谶@樣的理念,我在教學設計時盡量體現教學內容板塊化,自認為還是比較清晰的。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板塊:
1、初讀全文,概覽大意——有法可依
教學時,我讓孩子們快速瀏覽全文,試著用幾句話概括地說說文章寫了作者“我”和珍珠鳥之間一段怎樣的生活故事,并相機點撥啟示類的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概括方法:敘事+啟示。通過這樣的方法滲透,讓孩子們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做到了有法可依。從接下來的幾篇啟示類的文章的教學來看,學生較好地掌握了這種方法,效果甚佳。
2、變序教學,直奔重點——以讀為本
本課的最突出“美好的境界”的段落無疑落在課文第13自然段的特寫鏡頭上,這一幕“人鳥一家歡”的美好境界讀來最為溫馨。于是,我抓住“居然、竟”這對表達作者出乎意料的詞語的品悟,通過指讀、評議、配樂讀等,在讀中體會這和諧、溫馨、美好的畫面。從教學現場來看,學生在語境的品悟、在學生的互動、在老師的點撥下讀得入情入境,在課堂中掀起了一個小高潮,效果不錯。
3、合作學習,探究信賴——潛心涵詠
眾所周知,學生的語文素養之一便是對語言的敏感力。那么,如何落實這一理念?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活動:
珍珠鳥的哪些舉動最能表達這種美好的境界?請選擇一處最有感觸的地方,圈圈關鍵詞,寫寫批注。
也許這是平常每堂課都會做的一項基本功的訓練。但在本堂課中,在學生交流完之后,我隨之話峰一轉:這么美好的境界可得用美好的文字去表達。這兩段話中,作者的哪些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于是,學生的話匣子便打開了:
生1:作者將珍珠鳥寫活了,用擬人的手法加以描寫,賦予它一定的靈性,讀來特別親切。
生2:我發現作者在描寫時非常的細致,將珍珠鳥的動作非常細膩地表達出來,讓我們看到了珍珠鳥在一步一步地與“我”親近。
師:是的,這就叫做“細節描寫”。
生3:我還發現,作者在寫作時,一會兒將鏡頭對準珍珠鳥,一會兒將鏡頭對準自己,兩個角色不斷地交替出現。
師:你真厲害,這就叫做“人、物交織描寫”。
……
瞧,只要給孩子們一個支點,孩子們便會給你滿滿的驚喜!這樣,老師自然而然地落實了從“寫什么”到“怎么寫”的過渡,從而流暢地轉到了第四個教學板塊。
4、學法遷移,練筆實踐——以學為本
基于上面的教學流程,我順勢而導:
“事實上,平時像這樣的溫馨場景還有很多。那小珍珠鳥與我相處的那些日子里,可能還會怎樣淘氣地親近我?我又會怎樣呵護、關愛它呢?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學著作者的寫法,描寫其中的一幕情景吧!”
于是,孩子們的練筆精彩紛呈地出現在我們眼前。
……
教學之后自我感覺良好,但區教研員曹俊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慚愧不已:“這節課教師教學吃力,言語過多,未能體現略讀教學的特點。建議盡量多創造活動,讓孩子們自己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p>
是的,在備課之前我也曾擔心本文的學習內容較復雜,學生能在一節課之內將內容學好嗎?所以,總放不了手讓孩子們嘗試在活動中學會方法與言語的秘妙。但,深入反思之后,的確是我們太低估了孩子的學習能力。事后,同級段的孫華芬老師在自己班級嘗試著讓孩子們自己學習,確實收到了意外的收獲。
可見,放不開的往往是我們自己;擔心,學生學不會的,往往是我們的借口!嘗試著,在下一次的公開課中重新詮釋自己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學得更好,更扎實……學本路上,我們師生攜手努力著……
《珍珠鳥》教學反思2馮驥才的敘事抒情散文小學語文課文《珍珠鳥》。本文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新穎的立意,傳神細膩的描寫,準確生動的用詞,記敘了珍珠鳥由怕人到親近人的轉變過程,揭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
文本寫的非常有趣,但就其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對于我班的有些學生而言,在理解上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的。因此,我們決定將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確立為:通過朗讀文本,賞析好詞好句來理解文本的中心,并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想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引導學生從感受文章所表現的情趣入手——小珍珠鳥怎樣一點點地由對環境的熟悉逐步轉變為對人的熟悉,最后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同時,“我”怎樣使小珍珠鳥對“我”消除戒心,從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作者通過本文中想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在讓學生發現“我”與小珍珠鳥親近的過程——也就是本節課的主要情節時,由于教師的問題過于瑣碎,使得學生難以有一個相對較為完整和獨立的思維空間,而且整個過程都是由教師在概括小結,沒有寄予學生應有的信任。此環節過程如下:
師:“我”為珍珠鳥做了什么?能讓它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
生:因為我沒有去傷害它。
師:為什么說我沒有傷害它呢?
生:因為珍珠鳥經常打擾我的寫作,我都沒有責怪過它。
師:在這之前,我是怎樣對待珍珠鳥的呢?看看前面的文章。
生:我知道了。是在文中的第三小結:“我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它們就像躲進深幽的叢林一樣的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般
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松自在了?!?/p>
師;非常好,這也是我所想要的。
《珍珠鳥》教學反思3《珍珠鳥》是一篇文旨優美的課文,講作家馮驥才與他養的珍珠鳥之間發生的故事,文章飽含著作者對珍珠鳥的關愛、尊重、喜愛,也展現了鳥對人的信賴,是一篇很有韻味,讀來想象豐富,感覺異常美好的文章。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所以我的教學重點就放在這兩個方面。
(一)用找“令人心動的段落”第六自然段作為文章的切入點。來讓同學們發現“我”和小鳥親近的過程,進而感知文章要表現的信賴這一主題。
在教學課文第6自然段時,讓學生邊想象鳥兒伏眠于作者肩頭的情景,邊有感情地朗讀。孩子們陶醉地讀著,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我適時推波助瀾:“在作者眼里,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學生的靈感被激 ……此處隱藏8804個字……特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有了理解的基礎,就能夠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文章的真正內涵。
二、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對珍珠鳥的細心呵護。
經過初步學習,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墒且靼住罢渲轼B是一種怕人的鳥?!彼鯓訒p易信賴人呢?僅僅體會到“喜歡”是不夠的。這時,我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我是怎樣贏得珍珠鳥信賴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起初,作者為珍珠鳥營造了一個舒適而又溫馨的家;并且決不去窺探,鳥兒才安心地在里面生兒育女;小鳥出生了,可作者卻不驚動它們,鳥兒最終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復品味,交流。在"尊重——理解——寬容——溝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終一句“信賴,不就能創造出完美的境界?”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三、創造性復述,感悟“信賴”創造出和諧生活的情景。
但要真正理解“信賴,往往創造出完美的境界?!钡闹黝},只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親切呵護是不夠的。這"完美的境界"是什么呢?小鳥在"屋里飛來飛去",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那里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一種典型的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而鳥兒膽子越來越大,時常接近“我”,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溝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所以我引導學生復述這一動人的情景,并進一步走進珍珠鳥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在復述的基礎上,再說一說你為什么會這樣一步一步與作者親近。這就從作者和小鳥的視角,同時出發,真正使學生體會到了相互的“信賴”才會產生完美的境界。學到那里,我自然引讀下一段落——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作者寫下一時的感受“信賴,不就能創造出完美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就這樣呈此刻我們眼前。
這種“完美的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才有了"信賴",才有了享受那份完美境界的幸運。所以,本文的學習,我側重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世界,走進鳥兒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表達,不僅僅感受著作者平實質樸的語言,也體會到他從筆尖流瀉出的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愛。
《珍珠鳥》教學反思13《珍珠鳥》是著名作家馮驥才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文旨兼美,我很喜歡這篇文章。所以在教學設計時,主要想讓學生領會文章的主旨,并能賞析文章本身,所以我的教學重點就放在這兩個方面。通過課堂實踐有如下體會:
課始,我用“聽朋友說,這是一種害怕人的鳥”和“漸漸地,它的膽子大了。” 這兩句話進行比較作為文章的切入點。通過分析珍珠鳥的變化,來讓同學們找出“我”默默地為珍珠鳥所做的一切,進而感知文章要表現的信賴這一主題的深層含義:信賴就應該尊重、欣賞,而不是占有。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僅使學生對課文發生興趣,而且帶動全文閱讀,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整堂課教學我都試著根據文章的特點采用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結果效果非常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熱情極高,普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反思以前上的課總是不能徹底的解放思想,經常不敢相信學生,生怕他們不會,說不出來,總喜歡按照自己所設計的問題循規蹈矩地牽著學生走,結果往往事倍功半,適得其反。所以把機會讓給學生吧,學生們便會具有善于思考的能力,能提出較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跡!
當然,縱觀整節課的教學,也發現一些經驗上的不足,如,我將發現“我”與小珍珠鳥親近的過程,作為這節課的一個重點,如果同學們能很順利地找出這個過程,那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會水到渠成,可能也是因為心里有這個想法,所以在進行這一個教學環節的時候,我把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沒有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而是根據老師的思路來整理,老師來總結。教完后我仔細想想,這一部分內容,如果讓學生細讀,是完全能夠自己概括出來的,讓學生自主完成比老師的強硬灌輸可能效果要更好。
《珍珠鳥》教學反思14《珍珠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鳥——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在的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從而說明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的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我采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這一主線,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對話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一)以情為切入點,創設教學情境,在感受中學習。
教學一開始首先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初讀了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創設質疑情境,誘發學生質疑,生成問題。然后再圍繞學生生成的重點問題,探索珍珠鳥與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教學環節結合緊湊,思路清晰。
(二)以讀為本,讀寫結合,在體驗中學習。
一是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文;二是讓充分發揮想象力,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使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碰撞與交流。三是在教學中安排了兩次小練筆,在引起學生感情共鳴的前提下,打開學生心扉,讓學生暢所欲言。在這種積極主動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學生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不足之處:
課堂上不能徹底的解放思想,不敢相信學生,生怕他們不會,說不出來,按照自己所設計的問題循規蹈矩地牽著學生走,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壓抑了學生的熱情。所以自己要轉變觀念,相信學生的能力,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放開束縛讓他們創造出更多的奇跡!
《珍珠鳥》教學反思15《珍珠鳥》是一篇描寫生動、富有詩情畫意的狀物散文。課文以細膩親切的語言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的前半部分寫了兩件事,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對小生靈真誠的、無微不至的愛。后部分,生動地記敘了小珍珠鳥與作者之間逐漸挨近,直至熟睡地作者肩頭,對作者真誠信賴的變化過程。學生初讀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么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閱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談讀后感的評價性練習。其實,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已經是作家馮驥才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大家手筆的匠心獨運。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