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河象》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河象》教學反思1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小結,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運用白板解決以下教學問題:
1、課前導入環節利用白板的放大圖片功能揭示游戲的謎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2、利用白板電子筆的書畫功能和橡皮擦功能,對課文第一自然段重點詞語進行批畫,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3、利用電子筆讓學生能夠上臺來親手操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互動性。
4、利用移動、拖拽復制的功能,使得課文的線索清晰可見,感受科學家的假想生動形象、嚴謹周密。
5、在欣賞圖片環節中,利用白板的聚光燈功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黃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點。
白板的使用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知識的豐富性,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化解了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一直保持著飽滿的情緒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而有了電子白板,師生之間的交互更密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強,下面結合《黃河象》的電子白板教學談談我的體會。
一、教學環節的易改性。
我之前做過這課的PPT課件,一張張圖片很多,上課時按照我課件出示圖片的順序進行教學,有時學生先講另一個部分,但由于課件的限制,還得跳過幾張圖片,做的時候比較復雜。但電子白板的課件不需要,學生講倒哪我就可以直接用電子筆在白板上操作,教學時一些環節的順序可以適當改變,不再是唯一的。
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白板與ppt相比,對圖片的運用更方便,不需要時把圖片藏起來,需要時把圖片拉出來,便于學生比較、分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欣賞黃河象骨骼化石圖片時,利用聚光燈功能瞬間把黃河象骨骼化石聚焦在很難發現的舌骨上,學生感到很驚訝,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體會了黃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點。
三、增強師生的交互。
在做游戲這個環節中,學生猜謎底,老師把謎底所顯示的圖片放大,利用白板圖文并茂的展現出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評價科學家假想的環節中,讓學生把自己所評價的詞語利用電子筆寫在白板上,增加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白板還可以把教師和學生學習過程的所有細節,都記錄和保存下來,看到書畫痕跡,便能回憶這節課所學到的重點知識。
《黃河象》教學反思2課文第二段講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黃河象的來歷的,這是本課的重點段。而這些“假想”不是憑空想象的,是以充足的事實作依據,用科學的道理進行辯證的、客觀的分析,假想有根有據,推理非常嚴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推理過程,教學時可以在改變文章結構方面加以突破。
先學習第一段,在學生了解黃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后,直接躍到課文最后一段,讓學生讀后思考:化石是怎樣發現的?又是怎樣挖掘的?黃河象化石的姿勢怎樣?從化石站立的姿勢和各部分骨骼互相關聯中,科學家推想出什么?然后,自然引入課文第二段關于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的學習。
這樣圍繞重點段,上引下聯,能提起全篇,促使學生思維流程化,又能使學生很快觸及文章主旨,理解課文內容。
《黃河象》教學反思3我為雙流華陽的兩位老師上了一堂隨堂課《黃河象》,上完以后和兩位老師共同探討了本課的得與失,下面是清河小學的謝小明老師整理的課堂設計以及她個人的反思。
一、導入
師板書課題:《黃河象》
1、請孩子們齊讀課題。(生讀)再讀。昨天,我們已預習了課文,你有什么疑問嗎?
2、生質疑
生A、黃河是一條河,課題《黃河象》為什么用黃河來命名呢?
師:以“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解釋黃河象的名稱。
生B、黃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么不同呢?
師: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猜”的過程……并以“活化石”、“銀杏樹”為例說明。
生C、人們又是怎樣發現它的?
師:往往你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總會有更大的收獲!這也正是傾聽的好處。
反思:
導入語言干凈利索,能夠敏銳地抓住學生的質疑點,認真傾聽、思考學生質疑的出發點,及時進行分析,并給出正確、合理的解釋。如:學生提出為什么用地名“黃河”來給課題命名時,教師用“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來解釋。之后又分別用“活化石”、“銀杏樹”的相關知識來類推本課的知識點。當學生能夠在認真思考之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及時給予表揚,并說出認真傾聽的好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此外,看似不經意的講解“猜”的過程,又為本課安排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埋下伏筆,增強學生猜測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清結構
1、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根據題綱,將課文分成四個個部分,完成填空練習
2、學生瀏覽課文,師提醒學生要一邊看,一邊思考。
3、鼓勵學生拿出課堂作業本,先抄題,自己試著填一填,再四人小組交流,要求學生只要能填通順就可以了。
反思:
這一板塊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清課文結構,掌握文章脈絡。教師給出一個填空式的題綱,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又能更準確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當發現學生連有效完成填空都還比較吃力時,再次降低難度,只要求他們能將空填通順即可。這樣,教師能根據學生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顯示出執教者較強的教學機智及課堂應變能力。
三、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檢查學生的練習情況。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為例,指導填空。(附:學生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答案,教師否定錯誤答案,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肯定最恰當的答案。)
(博物館里)的黃河象
3、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讀課文2—3部分,完成填空
(兩百萬年前)的黃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黃河象
4、讀課文最后一段,指導學生完成填空。(這次多數學生根據字面意思,理解為“被命名的黃河象”)教師示范朗讀,故意將“因為”、“這頭”兩個詞語發音較重,學生聽后,才恍然大悟。
(唯一)的黃河象
5、討論:課文一、三部分寫出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點?要求學生抓重點詞語匯報。
龐大、被完全保存下來的、姿勢斜斜的……
6、設疑:如果是一頭頭完整的黃河象,又怎么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呢?四人小組,根據象骨骼化石的 ……此處隱藏8862個字……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基本技能。試卷題型靈活多樣,富有新意,處處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既重視知識與能力的考查,又加強了社會實踐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關注學生的態度與情感,使考試本身成為學生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概括起來具有以下特點:
1、重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試題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基礎知識主要從字詞句段、成語、古詩、名言警句、名篇等方面命題,基本技能則是從寫字、字詞理解,文章感悟等方面考查,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很好地涵蓋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點,因此能客觀準確地檢測出學生的語文能力。
2、強調了語言的積累
學生充分積累語言,能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打好語言基礎。在第二大題“我能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按要求寫句子”這些考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3、閱讀重態度與情感考查
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強的基礎課程,它要求學生以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和感受來表達自己的收獲,本次檢測在閱讀命題上就突現了這一點。閱讀材料考題課內外有機結合,主要檢閱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關于學生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目標。
4、習作重生活性與開放性
語文來自于生活,語文的學習最終服務與生活,本次習作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感可發,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寫作水平,體現新課程作文教學改革的新趨勢,教學反思《第一學期語文期末考試五年級語文試卷分析》
三、試卷逐題存在情況1、第一題“能拼會寫”是考察字詞和拼音。出現的問題有:少數考生失分較多;多數考生書寫不認真,錯別字多。如:
(1)我是出色的調音師(用“——”標出加點字正確的讀音),許多同學把“友誼”的“誼”標成了二聲,把“威風凜凜”的“凜”標成了后鼻音。
(2)我是小小書法家(根據拼音填入詞語),一大部分學生把“香港”寫成了“鄉港”,“臉龐”寫成了“臉盆”“榜樣”寫成了“傍樣”“膀樣”等。
2、第二題“遣詞造句”
(1)我會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許多學生不按要求解釋加點的字而是解釋詞語的意思。(2按要求寫句子,錯的類型五花八門。句子寫的不具體;胡編亂造詩句;歇后語使用不當且有錯字;仿寫句子找不準句子特點等。
3、第三題“文海拾貝”其實是根據所學的課文填空。大多數考生做的很好。只有少數題目少數考生存在較大問題。
(1)一曲高歌一樽酒。好多學生答不上。
(2)填寫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許多同學沒按要求寫,寫的是關于刻苦勤奮方面的。
(3)所填的空中錯別字很多,如:“遷”寫成了“懺”;還有許多學生寫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字。
4、第四題“閱讀理解”,第一個課內閱讀題大部分學生做得好,只有少數考生不認真讀題目要求,沒有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依次寫哪里的美麗景色。第二個閱讀題錯的原因是回答欠完整,表達不清楚,還有的學生審題欠仔細。如:
(1)給第一自然段分層次,大部分學生只能分對第一層;
(1)云的名稱能找到,云的特點概括得不對;
(1)要求寫出文中使用最突出的說明方法,80%的同學做不對。許多學生分不清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把“打比方”寫成了“比喻”。還有就是根本不知道文中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什么。
4、第五題“妙筆生花”,作文題目為半命題:我得到了。要求
(1)在橫線上填一個適當的詞語,如表揚、鍛煉、理解、教育、關心、教訓等;
(2)選擇一件事來寫,注意圍繞中心把事情經過寫具體,做到語句通順,層次清楚;
(3)400字左右。由于命題寬泛、開放,所有學生都能較好地補充題目。存在主要問題
(1)一部分學生寫兩件事情或寫許多件事情,中心不突出,層次不清楚。
(2)在敘述事情的時候,所寫事例不新穎,寫得也不夠具體,語句較平淡且不通順。
(3)書面不整潔,涂改勾畫,字跡潦草。
四、今后努力方向1、重視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書寫習慣不但有利于學生的身體發育,而且能引起學生的書寫興趣,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養成學生認真細心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質,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閱卷中發現,學生用圓珠筆書寫涂改現象,卷面不夠整潔。這說明學生具有粗心馬虎的不良習慣,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培養,將寫字訓練落到實處。
2、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再三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深入語言材料,理解作品內涵。閱卷中發現,雖然有部分學生能有個性、有創意地答題,但仍有不少學生顯得知識匱乏,缺乏理解,生搬硬套,膚淺搪塞,反映出他們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僅限于課本,僅限于教師,缺乏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獲取語文知識的心態與欲望。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
《黃河象》教學反思15《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為我們介紹了1973年春天在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古代黃河象化石,重點寫了科學家假想的這頭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一)假想的目的
課文意在介紹黃河象的化石,為什么把重點放在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上呢?原來,介紹事物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這具象化石體格高大,保存完整,在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劍齒象化石中堪稱第一。課文正是抓住它這兩個特點來介紹的。這兩個特點,人們容易注意到高大,而忽視其完整,課文便把完整這一特點寫得更具體一些。這具象化石為什么會保存得這樣完整呢?為了解開我們可能產生的疑惑,便重點寫了對老象落水情景的假想。
(二)假想的依據
假想總是根據一定的事實進行的。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的依據是什么呢?細讀課文最后一段,我們不難找到,科學家的假想是依據發掘這具黃河象化石現場的沙土、礫石以及象化石斜插的姿勢、高翹在骨架之上的象牙等情況進行的。
(三)假想的內容
科學家們假想這具黃河象化石,是由于二百萬年前的一頭黃河象失足落水而變成的。那么,這頭黃河象為什么會失足落水,又是怎樣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呢?從課文第二段我們可以知道,天氣炎熱,黃河象渴得難受而四處找水喝,以及河底有淤泥,是它失足落水的主要原因。由于天氣炎熱引出的河流水面很低,老象的鼻子夠不著,它喝水心切而顧不上環境是否安全,以及身體疲勞而有氣無力,是它失足落水的又一原因。此外,這只領頭老象跑在象群前頭和它的身體笨重,也是它失足落水的原因。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是:天氣炎熱而渴得難受,喝水心切而不顧環境,夠不著水面又往前走,踩陷石頭又來不及抬腳,踏進河里又陷入淤泥,掙扎呼救卻越陷越深。正是它陷入淤泥被那沖積的泥沙掩蓋在地下,經過二百萬年的漫長歲月,逐漸變成了一具象化石。這樣建立在可靠事實依據上面的假想,從過程上看是那么自然嚴密,從環境條件上看是那么周全合理,難怪我們讀來能夠感到真實可信。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