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邊之間的關系》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角形邊之間的關系》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62頁的內容。本節課的設計,無論從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變革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運用教材資源。
本節課是在認識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實驗入手,讓學生通過動手圍一圍小棒,看是否能圍成三角形,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大膽猜測、操作驗證、修改完善、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最終發現三角形三邊之間的特殊關系。這樣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增加了興趣,又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操作經驗和研究經驗。
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
首先,借助復習什么是三角形,提出一個值得大家去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用三根小棒一定都能圍成三角形嗎?”通過實驗發現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時圍不成,而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能圍成三角形。繼而引發學生大膽猜測: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時能圍成嗎?通過操作驗證,發現不能。只有在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才能圍成。有意識的讓學生經歷研究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對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技能的積累、經驗的積累。
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的練習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了一個學生熟悉的情景,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讓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生活的需要。
總之,設計意圖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提供給學生的學具(吸管)有些軟,剪成3段后圍三角形需要用手不斷調整,如果再給一段鐵絲讓學生把三段穿進去,去折三角形,便于固定,效果會更好。
《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討論的活動中,經歷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的過程,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本節課是讓學生以小組活動動手操作的形式充分感知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和我的教學設計是相符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關注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本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在于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一是動手操作,發現問題,讓學生利用桌子上的紙條擺一擺,看看能否圍成三角形,結果有的學生圍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學生沒有圍成三角形,此時,老師接過話題:這是為什么呢?能否擺成三角形估計與三角形的邊的長短有關系,這樣很自然地就導入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二是小組合作,探究規律: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驗的三張紙條的長度填寫表格,這個過程必須得學生親自動手,在此基礎上觀察、分析、發現、比較,從而得出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教學中,我有意設置這些實際動手操作、共同探討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又讓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學到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關注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本節課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學生熟知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情境,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梁,使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如:由老師上班的路線圖導入,教學新知后我再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為什么老師上班走中間這條路最近?練習中的“用花盆擺三角形花壇”等都是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將“猜想—驗證—歸納”貫穿始終。整個一節課我都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學生自己猜想、自己驗證、自己歸納,體現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想:知識老師是教不完的,可是老師教的這種方法卻可以受用無窮。
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束縛在教材的條條框框中,而忽視了班上少部分同學的靈感和智慧。在課堂中,如果我能及時捕捉這一信息,并因勢利導,我相信本節課,不僅能找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還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條線段的最優化方法,一定會為本節課增色不少。
2、不太注重教學細節,未能順利的駕馭課堂。如:學生動手操作時,具體要求說得不夠細致,導致有些同學操作時得不到要領,對學生出現不同意見時的處理,也需提高。
在教學《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一課時,學生在任選長短不一的小棒圍三角形的時候發現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圍成三角形,這是為什么呢?引出課題。出示書里的情境,從郵局到杏云村,走哪條路最近?為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兩邊之和都大于第三邊呢?學生通過畫三角形、擺三角形驗證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這樣學生容易掌握。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幫助(包括設計合適的活動或作業)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本課教學設計,我力求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參與數學實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通過動手操作,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逐步完成知識的學習建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開始,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搭建三角形的活動,在操作活動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反思(為什么①和②不能圍成三角形?),發現并猜想到: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接著,我組織學生通過在小組內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驗證了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顒优囵B了學生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思維。整節課,學生學習熱情高,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氛圍濃厚。
2、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調控者的作用。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調控者,應有意留足時空,抓住重點字詞引導學生在“無疑中生疑”,把問題發現的機會提供給學生,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進而通過在“活躍”的實踐操作中進行“冷靜”反思,相互討論,舉例驗證等方式主動釋疑。本節課設計了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為什么①和②不能圍成三角形;另一個,針對“任意”含義的理解提出的,同學們剛才實驗得出①和②不能圍成三角形,而在①中,3+7>4呀,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通過兩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對“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討,注重培養學生協作意識。
本節課,我兩次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第一次是在學生動手搭建三角形的活動時候,第二次是在驗證猜想的活動時候。兩次小組合作學習,我都提出了具體的活動要求,組織學生分工明確,并且第一次的活動要求比第二次更具體更細化。小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充分享有發言權,并能及時發現自己思維過程中的疑結,修正了自己的不足,同時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啟迪。我崇尚這種學習方式。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