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水蒸氣》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和水蒸氣》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和水蒸氣》是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中的第六課。我從下雨后,地面上會有一些水洼,一段時間后,水沒有了。水到哪里去了?導入本課。通過討論和教師的引導,得出水洼里的水蒸發到空氣中了。又通過動畫顯示,讓同學們看看水蒸氣蒸發的過程,使學生明白出水蒸氣是看不見的,而且是個緩慢的過程。接著就提出“水在什么條件下變成水蒸氣?”、“什么情況下蒸發得更快些?”由于同學們渴望看見水蒸發的過程,所以這部分的討論很激烈,很自主。
第一想到的是“加熱”,并要求同學們用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己設計對比試驗來驗證。部分優秀的同學已經能完成這個環節,但仍需繼續加強幫助所有同學構建“對比實驗”的概念。加熱實驗過程中同學們完成的不錯,觀察的也很仔細。實驗最后從實驗結果中總結出結論,同學們會說水干了,這時我就進一步指導他們用科學的語言進行歸納“勺中的水完全被蒸發了”。學生還說出了另一個加快蒸發的條件:風。學生是從媽媽晾衣服都放在通風的地方想到的。對這個學生,上課時大力表揚了,表揚他是一個很會觀察的好學生。還有一個條件“增大表面積”學生不容易想到,我從洗頭發后怎么樣干得快?學生想到了“電吹風吹干”這,讓學生們從日常常見的現象中總結出該掌握的科學道理。
對于第二個環節:空氣中的水。我以問題“空氣水蒸氣不會滿出來嗎?”“江河湖泊中的水不是越來越少了!”等引入讓學生討論,通過講解和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蒸氣,水蒸氣聚集就會形成小水滴,降落下來。不知道是不是沒講清,但是這部分內容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體現在盛冰的玻璃杯外面為什么有水珠?沒有很好的解釋。
這部分內容下次教學需仔細斟酌。
《水和水蒸氣》這節課的教學既是跟進課,又是一節教學模式的嘗試,在金光濤老師的幫助下將這節課一氣呵成。學生收獲是比較豐富的!無論是學生還是授課教師收獲都是比較多的;收獲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的提升;
科學課堂應該是具有理性思維的課堂,但是,在教學中我卻將這個“理性思維”脫離了學生的“生命價值”,變成了“純理性思維”。我原以為,在經歷了“水蒸氣是看不見的——白汽是看得見的(可能不是水蒸氣)——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那么水蒸氣遇到冷的空氣也會凝結成小水珠——白汽是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水滴”這樣的一個思維推理過程,會達成本課所定的教學目標。但是,事與愿違,引用金老師的`話:科學課堂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水和水蒸氣》是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剛接觸科學才一個學期的學生,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學生在課堂上建構的概念是基于具體形象的事實上的,可是在教學中我卻忽略了這點,把學生的起點拔得太高。如果用我的設計到五年級去上,那么這種思維的卷入會更有效,可是面對三年級的學生,這堂課上“砸”了。
其次,是學生的收獲;
美國的科學老師在探究“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面積”的時候,把一個地球儀拋向學生,讓學生接著。然后讓學生看看自己的手指有幾個在陸地上,有幾個在海洋上。多么有趣的活動??!為什么我的課堂不可以這樣去做呢?科學課堂應該是“有趣”的,是學生“渴盼”的,我們可無權讓三年級對科學充滿興趣的學生,到了五年級,就再無一絲對科學探究的沖動了。如果是這樣,那是我們的罪過。
再次,是師生的和諧;
那到底該如何去教?《水和水蒸氣》讓我不安。認真斟酌了學員們提出的意見,分析了金老師的“事實中的思維”這句話,頓悟!科學課堂就應該是充滿著樂趣,在意猶未盡中探究,于是我想這樣去教:
1、在黑板上用濕毛巾寫一個字,觀察水的變化。再分小組觀察玻璃片上的水痕,從而討論水蒸氣的特點:看不見
2、端出一盆水(盆里有許多五顏六色的小珠子),引導:水蒸氣的微粒我們看不見,今天我們把微粒放大,讓全班同學都來當其中的一個微粒(珠子送給學生)。讓學生舉著一粒珠子去模擬水蒸氣在蒸發過程中運動的路線,但在運動的過程中讓學生把珠子握在手心里,不讓別人看見。因為水蒸氣是看不見的。接著,讓一個學生用手抓一把珠子(珠子送給學生),討論:這么多微粒在一起,手握不下讓我們看見了,還是不是水蒸氣?
(在這個有趣的活動中,豐富了水蒸氣到處都有的概念,同時強化了水蒸氣是看不見的,有很多微粒在一起時,就可能會被我們看見了。我想用這樣有趣的活動,學生會在腦海中牢固地建構起“水蒸氣看不見,看見了就不是水蒸氣”這個概念。)
3、倒一杯熱水,觀察白汽。
(此時,如果前面這個活動的效果就會遷移到這里,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白汽看得見,就不是水蒸氣了,那是什么呢?從而進行更加有意思的探究——凝結實驗)
4、凝結實驗:探究“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
5、解釋“白汽”現象。
收獲頗多的一節課,也是雙贏的一節課!
由于三年級的學生對水能變成水蒸氣有一定的認識,在第一環節:水到哪里去了,沒有讓學生用淺碟實驗,而是提前幾天做此實驗,拍下照片作為實驗資料給予學生感知。這一部分,主要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進一步直觀地呈現他們認識液態的水變成氣態的水蒸氣的過程。
建立了“蒸發”的概念后后,提出一個問題:生活中你見過哪些蒸發現象?學生的回答讓我認識到,他們對蒸發的理解主要來自課外書籍,因而他們對生活中的認識明顯不足,也就是說他們前面所解釋的并非他們內化的認知,而僅僅是停留在文字的認識上。意識到這一點,列舉了很多生活中的蒸發現象(如:濕頭發自然變干,實衣服自然風干等)通過大量的生活例子,使學生的認知與生活現象結合,理解更加深入。
在研究水的蒸發與溫度有關時,直接出示裝有水的試管,問:我想讓試管里的水蒸發得快些,你有什么好方法?學生談到:放在陽光下、用火烤等,引導學生提煉,這些方法都是使周圍的溫度升高,進而提出了研究的問題。本實驗,用酒精燈給試管加熱代替書中的實驗,一來覺得更嚴謹些,二來材料準備更方便些。實驗前,簡單地講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實驗前,一方面提醒學生觀察哪只試管的水蒸發快,另一方面,讓學生仔細觀察還有哪些新現象?
通過實驗,學生不難認識到: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有關,水在受熱時蒸發更快。這時還讓學生匯報實驗中的發現,學生談到:
(1)水翻騰,冒泡
(2)試管壁有水珠
(3)試管口有白氣……將水加熱時,試管口冒出的白氣是不是水蒸氣?
這一問題放在最后拋出,引發學生關注和思考,為后面的學習鋪墊。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