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范文匯編六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學習目標
1.通過建議書,進一步感受人類的生存與周圍環境休戚相關、密不可分,知道應該投身環保,關愛家園。
2.結合身邊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問題。
3.通過寫建議書,增強學生表達、傾聽和樂于與他人交往溝通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關于全球生態環境狀況的數字和我國生態環境狀況的數字,以及今年重慶地區旱災情況統計數字。
學生:準備自己收集到的關于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破壞家園的不良行為。
教學過程
揭題導入
這一組,我們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鹿和狼的故事》《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課文,快速瀏覽,說說你的感受。(可針對一課,也可針對整個單元談感受)
小結:課文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人類生存與周圍環境休戚相關、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資源,關愛家園,不能隨意浪費資源,破壞環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說如何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問題。
評:喚起學生對單元課文的整體回憶,進一步感受人類的生存與周圍環境的密切關系]
自讀提示,明確要求
1.自讀“口語交際?習作四的學習提示,整體了解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說說本次口語交際的主題和內容分別是什么。
2.師生共同確定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和內容:“為什么要珍惜資源”和“怎樣珍惜資源”。
[評:通過閱讀學習提示,明確口語交際的要求,學生的審題能力得到了提高。]
組內交流討論(一):“為什么要珍惜資源”
1.學生按要求進行準備??梢越Y合本組教材的內容進行交流,也可以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2.進行組內交流。
3.示范帶動,交流評價
⑴每一組推薦一名學生向全班匯報。
⑵將學生收集的資源有限資料用展示臺展示交流。
⑶評議。對向全班交流的同學進行補充、提問等,開展對話,說說聽后的感受。
⑷教師出示收集的關于全球生態環境狀況和我國生態環境狀況的幾個數字:
⑸開展看后感受交流。
[評:合作學習,資源共享,更多的學生參與交流。學生根據表達需要對資料進行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組內交流討論(二):“怎樣珍惜資源”
1.學生展開積極討論,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
2.注意發言規范,集思廣益達成一致意見。
3.全班交流,評比“環保精點子”
⑴每一組推薦一名學生向全班匯報。
⑵將學生收集的“環保從我做起”精點子進行梳理。
①節約每一張紙。
②在需要傳達問候和祝福時,盡量不使用紙制的賀卡。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節約每一滴水,保護長江水資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覺抵制白色污染。
4.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對照討論意見說說還有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
[評:“精點子”的評比,著眼現實,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有積極的意義。]
課外延伸
請留心觀察自己周圍的生活狀況,對于鋪張浪費、隨意破壞的行為該如何制止?
[總評:本次習作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身邊的事例,討論交流如何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問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課外資料的補充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具有重要作用。每一次的練習都有較明確的要求,也有利于讓學生的口語表達更規范。
說課稿 篇2一.說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二)過程與方法:應到抓住重點句段進行品讀,討論,交流,感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激發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二.說重難點:
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三.說學情分析:
之前學生們學過很多與動物有關的文章,但通常都是對動物本身特性的描寫,很少涉及到動物之間的情感和動物與人的情感。因而在教本課時,引導生潛心讀書,從細節描寫中感受動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感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四.說教學流程:
(一)看老人舉動,憶溫馨,知不舍
(二)看外貌,結合資料,知不易。
(三)由動作悟鷗情,引疑問,析句子。
(四)讀寫文章,情意綿遠。
五.說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體會到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講課時我提問:‘課文那些地方,你特別感動?”學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聽后我靈機一動,把課文打亂順序去講,直到最后他們才意識到:動物與人的感情是可以培養的。
成功之處:
1.引用課件講課可以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2.培養了孩子們創新思維的發展。
失敗之處:
1.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孩子們不能領會教師的教學要求,所以課堂氣氛不沉悶。
2.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于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定教!
說課稿 篇3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后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借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導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 ……此處隱藏6610個字……據其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一下三點:
1、能力目標 通過聆聽、模仿、聽辨等方法,使學生能自信、準確地演唱歌曲,并積極地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
2、知識目標 通過對比、探究等方法,培養學生聽辨、分析歌曲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學生的表現歌曲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感受和體驗音樂,讓學生了解和喜愛藏族歌曲,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和體驗藏族歌曲的特點,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藏族歌曲襯詞的掌握,歌曲樂段的劃分及區別是難點。
教學方法
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專門的音樂人才,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綜合教學需要,本節課運用提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示范演奏法、對比法和討論法等,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在學法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看、聽、唱等要素,引導學生感知樂曲的情緒。
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內容,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 情趣鋪墊 導入新課
一堂課的開場很重要,好的導入就像唱戲時的開臺鑼鼓,未開場就先叫坐兒,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一上課,我就用創設情境法進行導入,先從學生感興趣的“旅游”話題導入、我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到西藏去旅游,不過要答對問題才能坐上去西藏的火車哦。我再利用“小組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課前搜集到的與西藏相關的知識;當學生答對了所有的問題后,播放孩
子們喜歡的具有藏族風格的歌曲《坐上火車去拉薩》,歌曲一下子就把學生們帶到了神秘而古老的拉薩。這樣,使孩子們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主動地、快樂地、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為新課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 層層深入 合作學習 ——這也是本堂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音樂離不開節奏,節奏就是骨架。所以,這個環節我選用了節奏作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活動。學生會根據我節奏卡片上的歌曲襯詞按照規定的節奏讀出來,而且是邊聽邊讀。一組是:拉—薩—, 拉呀 拉哩 薩—;另一組:呀 拉 嗦 嘞,拉呀 拉哩 薩—。通過對這些不同節奏的反復練習,使學生們能熟練的掌握不同的節奏型及歌曲的襯詞。 新課標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所以在節奏練習的過程中,我將采用引導示范法進行教學。我會有層次、有梯度地對學生進行滲透和引領,如:由指名——小組——全體;由慢速——快速;由單一節奏——變換節奏等等,讓學生的學習呈現出螺旋上升的學習狀態,從而突破教學中節奏這一難點。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本環節,我突出了“聽”為先導的學科特點。在前面已經初步聽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復聽,但不是枯燥、乏味的反復聽,而是將聽貫穿于模仿、體驗、探究等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孩子們邊聽邊對比感受、聽辨歌曲不同的旋律。而后讓學生獨立劃分樂段,我會采用對比法進行直觀、形象的教學。讓學生對比聽四個樂段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由于樂段不同的地方已作為節奏練習過,所以學生很快地劃分出四個樂段)另一方面,我還將采用游戲法,通過師生互動——旋律接龍的形式來試唱曲譜。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為準確演唱歌曲及初步了解藏族歌曲的旋律特點奠定了基礎。 在做了這么多的設計之后,學唱歌詞也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第三環節 創作表演 升華情感
為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深刻印象, 在同學們的視覺和聽覺獲得極大享受時,我將引領學生們一起學習有關藏族的舞蹈動作,并在其中提煉出四個經典的動作,邊聽音樂我邊領跳四個藏族舞蹈動作。然后提供給學生們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利用剛學的舞蹈動作分組編創,讓孩子們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都充分的表現出來。并評出最佳團隊獎,頒發獎品。
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它使學生通過視覺獲得知識信息。這節課我的板書非常簡潔,就是附點四分音符,它的節奏較難掌握,我寫上“知了”一詞,學生通過模仿很快就掌握了它的節奏,這樣的板書突出了教學的難點,學生容易記憶。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嘗試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及多媒體教學等手段,讓學生在反復聆聽過程中感受歌曲,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學會歌曲,力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理解在設計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敬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評委老師!
第二環節:發聲練習
教學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從直觀入手,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真切感,我利用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如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直觀形象進行教學,使學生最終達到情意的表現,在發聲練習中,我采用了《我學小動物叫》的練習曲,教師唱前半句,小朋友唱后半句,要求聲音干脆。例如:
1 2 3 4 | 5 - | 5 3| 1- :||
老師:小貓 怎樣 叫 (學生)喵 喵 喵
小鴨 怎樣 叫 嘎 嘎 嘎
這樣練習,不用過多的理論講解,學生就會把小貓、小雞、小鴨??各種聲音來表現得淋漓盡致,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第三個環節:節奏游戲
節奏教學是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音樂游戲的方式進行節奏教學,因為游戲對每一個兒童都有極大的吸引力。如:這是本節課的節奏練習 ①X X? ② X X X ③ X? X ④X 0X
(多媒體出示瓜園圖畫)冬瓜、南瓜的上面都放了一些節奏,哪個小組回答的正確,老師就獎給他小紅花。教師一一將冬瓜、南瓜上的節奏翻過來,教師先演示,全班打一遍,再指名小組打,打得對的小組同學獎勵小紅花,打不對的同學也給予鼓勵,并請別的同學幫助。 第四環節:學唱新歌
在教學本歌曲時,我用聽唱法教唱歌曲。
1、初聽歌曲,了解歌曲的內容。感受歌曲的情緒。
播放歌曲《冬瓜和南瓜》,學生初聽歌曲后,對歌曲只是個初步的了解,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內容,讓學生走進歌曲,為更好學習歌曲打下基礎。老師問:豐收時農民的心情怎樣,那這首歌的情緒是:
2、唱一唱旋律,教師彈奏歌曲的旋律,學生跟唱,跟唱時要求加上柯達伊手勢。(柯達伊手勢是借助七種不同的手勢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音階唱名,在視覺空間上把音的高低關系具體表現出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音高概念。這種教學方法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音高化成有實際高度的“音階手勢”,并讓學生在具體視唱曲中,把旋律線化成手掌的實際位置高低。)
3、讀一讀歌詞,通過歌曲的節奏型朗讀歌詞,如邊拍手邊念 圓圓的橘,圓圓的橘----讓學生輕松掌握歌曲中的難點節奏:X X?和X X X
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4、引導學生體驗歌曲的情緒,利用多媒體再次播放音樂,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5、唱歌詞,教師示范,引導學生有表情的歌唱。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