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三年級上冊研究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間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幾乎每個學生都曾經接觸過,但一般不會關注和研究它。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是最簡單的間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規律比較明顯,適合三年級學生探索。
(一)本課的第一層次我主要引導學生觀察有趣的現象,通過“看”“數”“比”“圈”等活動,由表及里逐步體驗現象里的規律,并總結規律。為此,我安排了以下一些活動。
1. “看”:觀察現象,了解其中的物體是怎樣排列的。
首先由學生熟悉的小棒和圓片導入,由“猜圖”引出后面的排列,并指出像這樣的排列就是一一間隔排列,引出今天的課題。接著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間隔排列,讓學生說一說圖中哪些物體之間是一一間隔排列。這樣就更多了解到間隔排列的普遍性。
然后呈現兔子莊園的畫面:許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兩只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一根繩上,每兩個夾子之間晾一塊手帕;場地前面,每兩根木樁之間有一塊籬笆。
觀察現象,怎樣看,看什么,都很重要。所以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圖中哪些物體的排列是一一間隔排列?每組物體在位置排列上有什么特點?從而來認識“兩端物體”相同。
2. 數出各種物體的個數,比較每組兩種物體的個數,初步發現它們的共同點。
從數學角度觀察現象,要關注現象里的數學內容。“數”能得出物體的數量,“比”能找到相同與不同。教材讓學生在表格里填寫各種物體的個數,這是從現象中收集數學信息。還要比較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個,夾子比手帕多1個,木樁比籬笆多1個,發現同組的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
3. 把同組的兩種物體“一一對應”地圈出來,體驗“相差1個”是合理的。
同組的兩種物體為什么都相差1個?數量相差1是不是規律?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些思考使學生進入探索規律的狀態。于是,我拋磚引玉,把1只兔子和1個蘑菇看成一組,圈在一個圈里。讓學生仿照樣子圈一圈,圈的結果是多余1只兔子,表明兔子與蘑菇像圖畫里那樣排列,兔子應該比蘑菇多1個。按照圈兔子與蘑菇那樣,把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同理圈一圈,能夠發現多余1個夾子或1根木樁,并且體會同組兩種物體個數相差1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接著我還設計了一個再次驗證規律的操作題:讓學生自選兩種圖形,畫一組兩端相同的間隔排列,并一一對應圈一圈,看看是否符合規律。這樣既能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又能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
4. 放大情境,增加物體數量,體會“相差1個”是穩定的。
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這樣排列,還會相差1個嗎?如果更多的夾子和手帕像這樣排列,還會相差1個嗎?于是我設計了“考考你”的環節,提出問題1:“16只兔子站成一行,每兩只兔子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由于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間隔排列,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則可以利用規律或者一一對應的思想來解決。另外問題2:“把16塊手帕像上面那樣夾在繩上,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回答這個問題也可以仿照上面來說。然后把兩種問題比較一下,為什么兩小題的條件都是16,但結果卻不一樣呢?這樣的設計情境里的物體增加了,排列規律沒有改變,學生對兩種物體數量相差1的規律有了更豐富的體會。
(二)本課的第二層次,學生接著探索兩端物體不同的間隔排列規律。
1. 通過呈現規律的變式進一步豐富認識。
我直觀出示一組間隔排列,讓學生觀察與之前的不同點。那這里面又藏著什么樣的規律呢?再通過圈一圈的辦法發現正好能一一對應,就很直觀地能發現兩端不同,兩種物體數量相等。
(三)第三層次,在游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規律的應用。
接下來的男生女生來排隊的游戲,則是對規律的理解和運用了。利用三男三女來根據指令排隊,生生互動。第一個指令能很容易完成,但第二個指令學生就能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這里的解決辦法不限制學生,可以多樣。
游戲繼續:出示4個男生圖,讓學生利用先前準備好的學具先合作擺一擺,并找出最少需要幾個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間隔排列拍成一排?最多呢?除了這兩種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這一系列的活動則讓學生更全面地體會、更完整地認識了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
(四)第四層次 回顧探索規律的活動過程,交流體會、享受喜悅、保持興趣、積累經驗
回顧探索規律的過程,可以組織學生想想研究了什么現象,這種現象有什么特點,開展了哪些活動,采用了哪些方法,經歷了哪些活動,發現了什么規律,怎樣表示這個規律……要讓學生體會自己是成功者,因為間隔排列的規律不是教科書或老師告訴的,是他們自己發現的。要讓學生體會探索規律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平時經常使用的數一數、比一比、畫一畫等方法,都可以應用于探索規律,使探索規律促進數學學習方式的改善。要讓學生體會探索規律需要科學的態度,既要大膽猜想,又要及時驗證;體會探索規律、發現規律的樂趣,雖然過程有些艱苦,但成功的快樂暖心田……
(五)拓展延伸
要離開兔子莊園了,老師出示紅花藍花一一間隔排列圍城的花環送給兔子,這個間隔排列中又有著怎樣的規律呢?讓學生從排成一排的間隔排列中轉而提升到圍成一圈的間隔排列中去,并引導學生將封閉的間隔排列轉化成兩端不同的間隔排列的規律是一樣的。最后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升華,希望孩子們能做個有心人,處處留心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并發現規律。
說課稿 篇2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的課題是《成語大世界》。這是一堂五年級的語文學科活動課,這堂課是在電子閱覽室上的,采用PPT和網絡相結合的方式順利、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學生在語文課內外學習中積累了一定量的成語,但雜亂無章。本節課重點是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并靈活運用已學的成語,學習分類整理成語,擴大成語積累量,培養熱愛成語的情感;難點是提高積累成語的效率。為此,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一個游覽“成語大世界”的情境,引領學生游覽各類成語園地,并適時采用小組合作、“我演你猜”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口頭表達和合作交流能力;我自行設計的“成語分類大全”網頁,囊括了比較全面的各類成語,學生在課堂上點擊相關類別的成語網頁,搜索較全面的分類成語,大大提高了積累成語的效率。
教學過程設計及意圖:
一、故事導入,動畫小短片中,小李用了許多成語向美國人介紹中國,美國人感嘆——“成語真奇妙!”引發學生積累成語的欲望,自然導入課題。
二、學生運用已積累的成語闖三關,激活學生思維。
三、暢游成語 ……此處隱藏8838個字……幫互學,一起提高的精神。)
2、質疑問難。
同學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教師歸納: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爬山虎是怎爬的呢?(本環節主要是激活同學的思維,變“要我知“為“我要知”)。
(三)自主、合作、探究
1、要求同學自由地尋找伙伴學習自身喜歡的段落,然后讓他們一起學習討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同學對自身喜愛的語言文字進行欣賞揣測,激發他們走進課文語言的欲望。)
2、合作探究剛才質疑的問題。
1)首先引導同學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輕聲朗讀第二自然段,出示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出示課件,運用多媒體展示一片綠油油的爬山虎,鼓勵同學用一句話說出自身看了課件的感受。接著老師問,我們看到這么美的景色心情舒暢嗎?那么該怎樣讀呢?我們讀的時候要慢一些、美一些,邊讀頭腦中邊浮現出屏幕上美麗的畫面。同學練讀、評議,讀出美感。(這個環節的設計是通過填空練習,了解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另外,通過感情朗讀,讓同學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想,豐富同學的想像力。)
2)放手讓同學用自身喜歡的方法自學,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默讀后交流。如:可以用抓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
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拿起彩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一過程,不只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充沛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同學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同學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同學為主體的精神。)
(3)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1)找一找的方式讀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圈出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
2)演一演。我先制作好動畫課件進行演示,爬山虎的腳先是“觸”著墻,并由直變“彎”,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引導同學欣賞爬山虎往上爬的課件。通過課件演示,同學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本課的重點、難點便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迎刃而解了。)
3)議一議。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同學通過討論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再爬,必需再長一只新腳。(通過看課件演示,換詞比較,同學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同學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和觀察的細致。)
(四)朗讀課文,背誦有關自然段。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的作者葉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寫出了爬山虎葉子的可愛,用準確、精當的語言,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和爬山虎是怎樣爬的,這是“豐富同學語言積累”的佳作。(本環節讓同學充沛地讀,在讀中感悟課文的語言美,熟讀成誦,豐富同學的語言積累。)
(五)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同學提出問題,并且帶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同學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采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六)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安排的作業是:以《我發現____________》寫片段。
說課稿 篇7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創設一個廣闊的、自由的、寬松愉悅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從自我出發,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去想象、去感悟、去創造,盡情地表現自我、不斷地完善自我、發展自我。下面就結合《雪被子》的教學,談談這節課的設想。
我執教的是《雪被子》第二課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讀懂課文,懂得大雪能給麥苗保暖,使麥子豐收。
2 、理解“暖烘烘、豐收”,能給雪被子寫一句話。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背誦。
下面具體談談幾點做法:
一、 創設情境,給學生感受的空間。
《雪被子》這篇課文生動地描寫了冬天下雪的畫面,如何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學中,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制作了這樣一幅雪花飄揚的動畫: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小雪花漫天飛舞,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看著動人的畫面,聽著舒緩的音樂,學生立即進入了冬天下 雪的美麗情境,感受到了雪花紛紛揚揚飄落的動感。
二、 音樂渲染,給學生想象的空間。
新語文課程標準講到: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
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自古以來,音樂與文學就有著不解之緣。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它能給人以豐富的情感,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意境,產生情感的共鳴,激起想象的欲望。《雪被子》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小麥苗正在雪被子下面做著快樂的夢,在教學這段時,教室里靜悄悄的,我設計了這么一段話:小麥苗蓋著厚厚的雪被子,暖烘烘的,睡啊,睡啊,慢慢地睡著了;想啊,想啊 …… 力求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做夢的情境,隨后,一段《愛之夢》的音樂縈繞上空,學生不由自主地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地遨游屬于自我的這塊空間。憑著音樂的渲染,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
三、 角色轉換,給學生體驗的空間。
語文是一門最能影響學生情感發展的學科,我們要讓孩
子在課堂里釋放情感。低年級學生喜歡表演,情感容易被感染,讓他們扮演課文中的角色,體驗情境,會渲染整個學習情境,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麥苗,睡在厚厚的雪被子下面,聽著北風的吼叫聲,問學生:“你們覺得冷嗎?為什么?”通過角色扮演,學生深刻體驗到了當時的情境,進一步明白:雪被子能給小麥苗保暖,北風是吹不跑雪被子的這個科學道理。又如,教學第三段小麥苗做快樂的夢時,聽著歡快的音樂,看著小麥苗盡情地跳舞,學生都不由自主地搖動身體,覺得自己也變成了小麥苗,體會到麥苗穿著小綠裙,健康成長的快樂心情。
四、 以讀促思,給學生感悟的空間。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
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 ……”《雪被子》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教學中,讓每個學生充分地去讀書,帶著疑問去讀書,帶著情感去讀書,讓他們輕輕地讀讀,靜靜地想想,想想讀讀,創造一個自由的、自讀自悟的學習空間。
五、讀寫結合,給學生創造的空間。
一個好的教師在于挖掘學生內在的潛力、潛質,為學生搭建創造的舞臺,給孩子一方創造的天地, 達到一個富有個性化的學習效果。教學中,學生經歷了充分的自我感受、自我感悟、自我體驗、自我想象過程,此時的情緒是高漲飽滿、興奮激動的,抓住這最佳時機,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性練習:小麥苗悄悄地對雪被子說: 。他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進行想象寫話,使課堂成為孩子創造的天地!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