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i0hh4"><td id="i0hh4"><div id="i0hh4"></div></td></sub>
  • <tr id="i0hh4"><source id="i0hh4"></source></tr>

        1. 說課稿

          時間:2025-07-07 00:15:15
          實用的說課稿4篇

          實用的說課稿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一、說課內容

          新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

            二、我對教材的理解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又為學習20 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教材安排6個例題、三課時來完成“11-20各數的認識”這一目標。例1指導學生將數出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認識10個一就是1個十,突出把十作為一個單位,使學生不僅能在10的基礎上會一個一個地數到20,并且還能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到11-20各數都是有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為學習11-20各數的讀寫打下基礎;例2指導學生借助直尺上11-20各數來了解這些數的順序和大小,初步培養學生的數感;例3以小棒圖和帶數位的計數器相對照的方式,使學生初步認識個位和十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寫數的教學;例4教學10加幾和相印的減法口算;例5教學簡單的“十幾加幾”的不進位加法或“十幾減幾”的不退位減法,認識加減法中各部分名稱。例6安排解決問題的教學,為學生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創造了機會。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深化對數的大小、數序的理解,加深對基數和序數的認識。我將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定為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練習十七的第1、2、3、4、5、6題。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正確的數出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和大小。能夠正確、迅速的讀出11~20各數。

          2.通過操作研究,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在富有情趣的數數活動中,初步培養估計的意識,獲得初步的數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順序和大小,是學習這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的差異性特別大,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和提高,也是教學中要考慮的。

            三、教學方法設想

          為了突破重點難點,遵循兒童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借助直觀操作,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架起一座認識的橋梁。因此打算準備多媒體課件和學具小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注意貫徹啟發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角色。作為一節認數、數數的概念教學課,我還打算在練習中安排估數環節,培養學生的估數意識,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

            四、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上面的分析和設想我安排如下的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

          借助同學們都喜歡的機器貓,復習0~10各數。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11”

          (1)拿出11根小棒,問學生有多少根?

          (2)十根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

          (3)1個十和1個一是“11”。

          2.認識“12~19”

          學生一根一根添,說有幾個“十”,幾個“一”,一共是十幾。

          3.讀“11~20”.

          (1)出示小棒圖“”,讓學生說左邊的1代表1個十,右邊的3代表3個“一”,讀十三。特別強調不能讀“一三”。

          (2)讀“11~19”各數。

          (3)讀20。

          4.掌握20以內數的數序和大小

          (1)(紅花圖):小朋友們這么聰明,學得又這么地認真,機器貓能和大家一起學習真是太高興了,它一高興,一不小心把擺放得整齊有序的紅花打亂了。(課件演示出凌亂的紅花畫面)老師會對機器貓說些什么呢?

          老師:你這機器貓真調皮,請你趕快幫我把這些紅花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在直線的下面(出示數軸)排放整齊。

          貓:老師,對不起!我馬上就排一排。

          (課件演示:標有1-10的紅花消失,并把1-10在數軸上依次排列)

          猴:10的后面該怎樣排呢?請小朋友們幫幫我吧!

          師:10的后面是多少?11的后面是多少?12的后面呢?(數軸上依次出示11、12、13……20)

          師:小朋友們看一看,直線下面的數越往右邊越怎樣?比10大的數有哪些?我們一起把11-20讀一讀。

          (2)讀0~20各數

          (3)這些數中,你最喜歡哪個數?挑選你最喜歡的兩個數用小棒擺給同桌看,并說一說,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4)我喜歡一個數,想知道十幾嗎?——“這個數在14的后面”。我還喜歡一個數——“這個數在十七和十九中間”。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1、我說你猜

          1老師說,學生猜。

          2學生說,學生猜。

          2、數數練習,說說數的組成。(出示課件)

          (四)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暢談所學所得。

          總之,以上教學程序的設計盡量遵循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充滿童趣的動畫形象貫穿全課,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交流,讓孩子們感覺到數學是那么的生動,那么的好玩,他們一次次在教師的引導中操作、思考、解決問題,其外部活動逐漸轉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取了知識,發展了智力,培養了積極的學習情感,三維目標得到了有機的整合。

          (五)、板書設計

          11-20各數的認識

          1個十 是 10

          1個一和1個十合起來是11

          2個十是20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是北師大《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通信技術與我們的生活》中的第一個主題中的課文。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本單元的主題是幫助學生了解有關通信及交通方面的發展,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信和交通領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通信和交通領域的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從而感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紹了通信工具的演變和發展,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通信領域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進而感受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目標定位為:

          知識目標:

          ……此處隱藏823個字……

          烽火臺 驛郵 信鴿

          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 科學技術 電報

          網絡電話

          本課板書的指導思想是:內容與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新、求精。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小明的一天》。下面我將以五方面來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介紹:一、教材分析,二、教學方法,三、教學過程分析,四、板書設計,五、學習評價。

          我們先來看一看對教材的分析,我將分別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的目標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整時和半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教材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貼切生活。一般來說,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2、通過認一認、撥一撥等活動,并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認讀整時、半時。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學習,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正確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樂中學,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通過猜謎語、找家、動手撥一撥等形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多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第六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送的名家名篇?!端{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蘇軾通過行云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寫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終以樂觀曠達情緒作結。全詞蘊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本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要求。

          2. 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郁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3. 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詞創設的完美意境。

          其中聯系蘇軾的生平經歷,品味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蘇軾曠達心胸為教學重點;理解詞中所表達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構思: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鑒賞的板塊教學模式,安排了賞月誦月——品月寫月的教學環節

          四、 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1. 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 交流討論法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3. 揣摩意境,將詞改寫成散文,提高寫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步:賞月誦月——

          (一) 知識積累導入新課:“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而長大后,天上那一輪明月,卻寄托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請欣賞一組月亮的圖片,齊讀古人為我們描寫月亮的詩句。

          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在學生齊聲朗讀的情境中,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拓展知識積累,并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 分層推進式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 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 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 品讀:以“月”為中心詞,從詞中挑選一些動詞放在“月”的前面組成一個短語,看看蘇軾對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問、歸、怨、共……)

          老師介紹蘇軾的生活經歷,學生選擇詩句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談談:“透過……詩句讀到了……”(讀到了蘇軾對月亮的向往、讀到了蘇軾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郁惆悵、讀到了蘇軾積極豁達的胸懷……)。

          4. 自讀: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遠離親人的蘇軾,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卮饐栴}——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抑郁而不失曠達,惆悵而不失樂觀……)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抑郁——曠達。

          5. 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6. 齊讀:女生齊讀上闋詩句,男生齊讀下闋詩句。

          7. 背誦:

          葉圣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蓖ㄟ^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寫月——拓展積累式鑒賞: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漫步古代詠月詩篇中,通過比較閱讀老師搜集到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中月的永恒魅力。

          1.聽:老師朗讀這兩首詩歌,學生做標注。

          2.讀:自己朗讀,對照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說:以“我欣賞————詩句,因為————”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寫:通過拓展賞析,讓男女生分別將本詞的上下闋改寫成寫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讀。

          《實用的說課稿4篇.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曰批全过程免费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