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物理說課稿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樂于制作彈簧測力計,在實際制作過程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彈力的概念
教學方法:實驗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彈簧測力計、握力計、鉤碼、頭發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或接觸到一些有趣的物體.它們在被擠壓后,形狀或體積會發生變化,但一旦撤消擠壓,它們就會恢復原來的形狀;而一些物體即使撤消擠壓后,它們也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樣貌.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日常所見、所用,找找哪些物體能夠恢復形狀?哪些物
體不能恢復原貌?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
介紹彈性和塑性的概念,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二、新課教學
1.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多大,或一個物理受到多大的重力,怎樣才能測出來呢?可不可以利用一個物體受到力變長,不受力能夠恢復原來形狀即彈性去制作出一種工具來測量呢?
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彈性有更進一步的理解,通過發表見解,培養學生語言表述能力。
表揚學生的討論,并鼓勵學生利用手上的器材,進行簡單的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
2.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教師總結歸納結論.引導學生分析一個完整的彈簧測力計還需要些什么?
學生參考課本P53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內容使用測力計.
學生自己動手用彈簧測力計進行測量、記錄數據.
學生根據自己的制作和使用過程,總結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并積極回答.
啟發并引導學生指出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教師指出市場上用的各種測力計及秤都是利用在彈性范圍內,彈簧受的力越大,彈簧的伸長越長的原理制成的。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彈力彈簧測力計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的定義
3.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4.制作和使用彈簧測力計。
物理說課稿 篇2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小粒子與大宇宙》的第二節《看不見的運動》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概念課課,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于分子動理論的內容是通過物質的宏觀現象分析總結出來的,所以教材對分子動理論的每項內容都是首先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索,通過討論宏觀現象,得出“分子間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結論。在這些實驗探究完成之后,教材接著介紹了物質中的分子狀態,解釋了固態、液態、氣態所具有宏觀特征的根本原因,充分體現了“注重實驗探究”的新理念。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2〕了解固態、液態、氣態的分子狀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討論、分析、概括出“分子間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運動、分子間存在著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樂于用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解釋宏觀現象,對宏觀現象的微觀機理有探究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探究實驗歸納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而對分子動理論知識,限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用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本節教學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掌握科學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養成獨立觀察并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習慣。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提倡教師成為學生探究和討論的一員,積極參與學生活動,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導入新課(2分鐘)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采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演示實驗是請同學們觀察桌上的分別裝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問學生能看到水和酒精的間隙嗎?)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思考的過程。
2. 新課教學(25分鐘)
(板書:看不見的運動)
探究一:分子間有空隙
請同學們按課本中第一個實驗探究做實驗,要求將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請各組猜想混合后的總體積并記錄在課本的空白處。
比較實驗結果,并與猜想的結果對照。
實驗結果是總體積沒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體 ……此處隱藏829個字……概念。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建直觀的情境,讓學生從簡單內容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2、引導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加深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課本圖片,讓學生在已經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概念的基礎上,說出三種方法的有用功、額外功分別是對哪些物體做功,并計算這些功及總功的大小。
這樣進一步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突出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并在后面的教學中讓學生自然得出機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礎。
3、引導學生分析三種辦法中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從而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并指出η總是小于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這樣設計體現了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計算讓學生經歷了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突出了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
4、鞏固知識,規范計算格式,講解課本109頁例題。
例題: 起重機把質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這個例題鞏固知識、強調本節課的重點之外,也為后面的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鋪墊。
5、引導學生討論例題的結果,并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結合生產生活實例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
通過結合具體生活事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和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又可從中學會分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5、為了突出、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也為了規范解題的計算格式,接下來對課本109頁例題進行講解。
6、探究實驗“斜面的機械效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和實際分析能力。
首先通過創設情境設疑:利用哪塊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機械效率是否最高?
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設計—實驗—歸納—交流”的探究過程。
這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實驗開始前通過設疑——猜想,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實驗過程以教師引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形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交流”的學習過程,不僅完成了實驗目的,又對機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應和強化了前面重難點的學習。
(三) 課堂交流與練習(4分鐘)
1、討論: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從井里撈桶的時候,撈上的桶里帶了一些水,這種情況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
2、計算:用一動滑輪將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過討論和計算,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 課堂小結、布置作業(2分鐘)
1、 11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題。
2、 利用網絡了解和收集生產中的各種機械的效率,以及通過什么途徑來提高機械效率?
第一題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題則強調知識的延伸。既有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五)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機械效率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1.有用功:為達到目的必須要做的功
2. 額外功:我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 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W總=W有用+W額外
二、機械效率
1.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2.η=W有用/W總(常用百分數表示,η<1)
物理說課稿 篇4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應聘初中物理的 號考生,今天我要說的是 版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 〉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與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 和 等知識的基礎引入的一節 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又是學生學習和 等后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A 知識與技能
B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通過實驗和實踐,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物理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
物理的興趣;
通過實驗養成愛動手的好習慣和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他們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他們的抽象邏輯
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九年級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學生的心智較為成熟,認知水平比剛接觸物理時有了很大的提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進一步加強。但是,九年級學生往往不愛發言,課堂氣氛比起八年級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積極靈活的調動
三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為主導作用。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法、講授法、討論法。
說學法
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激發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因此,本節課學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第四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五課后反思
在這一節課的設計上,我根據新課標精神,以現代教學觀為指導,以實驗活動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相信,通過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學生會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收獲。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謝謝!
文檔為doc格式